12月看书和见线下见人较多,趁着在回家路上,整理部分碎片于此。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文字表述为严格审核,存在表述不当的情况。

回归常识

这个月,4个朋友/亲人咨询我问题。

比如“下半年孩子出生了,动力不足了,15个人不知道怎么管理了”,“不知道怎么和比自己年长的ZF领导沟通”,“这件事情违背原则了并且是行业惯例额,不做会被被孤立,到底做不做?”,“这个公司在北京做农产品数据平台,挖我过去,去不去?”

我不知道给的建议对不对,有没有解决问题。

问题出现时,我们要用常识思考,依据常识使用技巧。

比如:

员工留在一家公司,多半因为工资、事业平台、团队氛围。只要公司收入增长,可以解决90%的问题。

责权利一致,谁采购的,谁签的合同谁负责,不睬红线。

沟通只是表象,要清楚对方在意什么,你能提供什么。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沟通。

看一家公司行不行,可以看:行业发展阶段;创始人/团队的资源能力;创始人的初心及股东利益结构;你的资源能力。

当你面对一个问题时,先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个问题的背后,隐藏的终极目标是什么?问题是真多问题么?如果忽略问题本身,直接解决目标,会有哪些更高效的方法?

多见高人、做事情、学习聪明人的做法,才会做得越来越好。

我们总想一切按照规划好的运行,而今年我最大的一个成长是——要见招拆招,再困难的事情,总能找到解决方法。

写书的价值

写书是一项耗时又收益低的事情,但真实价值究竟在哪里?

梳理知识结构。通过写书,把零散的信息变为树形结构。阳老师多次提到的一个学习方法是:通过写书学习一个领域。可见,写书在梳理知识结上的价值。

文化资本。获得合法做某件事的暴力。当你在某个领域,出书后,别人会认为你做课程、讲课名正言顺。

社会资本。通过写书,扩大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你,信任你。书出版后,有不少机构找我们去讲课。

一种不依赖时间投入的收入。当书出版后,只要有购买,就可以持续产生收入,而非投入时间才可以获得收入,不投入时间就归零。

图书、专利、商标/品牌、插件/模板/表情包、摄影作品、在线课程、房租、股息收入、自动化产品、订阅制运用等等无不如此。

这些作品形态,可能前期需要投入大量时间,需要创意。核心还是所有权和收益权。

希望早日出版自己的第一本书。

可用性与可供性

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让网站设计更加卓越的书,也是一本关于设计方法的书——需要人与物交互的产品,都适用基本设计原则。

什么是可用性?

可用性(Usability)指的是产品、系统或服务的是否容易使用,是否可以高效完成用户的任务,是否合乎用户希望,使用中用户是否愉悦。

我们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判断可用性:如果一个傻子都可以轻轻松松使用,那说明可用性极高。

与可用性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可供性。

可供性(Affordance)是指环境或界面暗示了使用方式。

好的可供性应该让用户一眼就能理解如何使用、符合用户的直觉和经验、避免用户疑惑。产品的形态本身应该就能告诉用户如何使用它,而不是依赖说明书或培训。

通过增加视觉/触觉提示、利用直觉认知,改善产品可用性。

比如可口可乐瓶身的曲线暗示用户抓握位置,而改为直筒形状,不仅不好握,还容易滑落,消费者完全无法从瓶身获得使用提示,最终这个设计只存在了79天。

可用性关注“好不好用”,可供性关注”怎么用”。

试举一些例子

场景 可用性案例 可供性案例
手机解锁 指纹解锁快速且准确(高可用性) 滑动条的箭头和动画暗示滑动方向(好的可供性)
电梯按钮 按键反应灵敏,有声光反馈(高可用性) 按钮凸起的形状暗示可以按压(好的可供性)
软件界面 常用功能容易找到,操作步骤少(高可用性) 蓝色下划线暗示链接可点击(好的可供性)
门把手 转动灵活,不会卡住(高可用性) 把手形状暗示如何抓握和转动(好的可供性)
购物网站 下单流程简单,出错率低(高可用性) 购物车图标暗示可以放入商品(好的可供性)

认知

改变物理世界有工具,改造你的大脑,也有工具。

人的认知是分层级的,其中几个相当于物理定理的认知层级。

第一层:认知负荷层。

大脑最舒适的记忆区间是4,最多不超过4个层级。如果超过,就需要按照树形结构重新组织。

将复杂问题分解成更小的部分。在思考过程中不断”清空缓存”,降低大脑负荷。

第二层:”可操作性”和”边界探索”

一个概念只有被操作,才可以被理解和改变。要创造可重复的思维实验,以便不断迭代。

概念是有边界的,需要约束边界。测试定义的适用范围。

第三层:”寻找反例”和”层级思维”

寻找反例,用反例完善和修正理论。

层级思维:意识到问题的不同层级,底层的层级不一定错,只是不完整,不断完善层级,系统化思考。

尝试提炼下《框架分析》一书的核心观点。

1、社会现实 = 主观框架 × 情境定义。人类体验不是直接的现实反映,而是通过框架过滤和组织的产物。

2、总体意义 = Σ(框架层次 × 框架权重)。任何情境都可能同时存在多个解释框架,这些框架相互叠加形成最终的意义理解。

3、框架能量守恒:当一个框架被放弃时,必然会被另一个框架取代。人们不可能处于无框架状态。

A股的一些关键数字

  1. 个人投资者数量
    • 2022年金融街论坛:个人投资者数量超过2亿
    • 2024年估算:个人投资者数量约2.2亿,占中国总人口的15.6%

  2. 公募基金基民数量
    • 截至2024年6月:基民数量达7.59亿

  3. A股公募基金持仓数据
    • 2023年末: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5.1万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的7.3%
    • 人均持仓市值不到7000元

  4. 个人投资者持仓结构
    • 账户50万元以下:占投资者总数80%,持有市值占3.2%
    • 账户300万元以上:占投资者总数3%,持有市值占60%以上
    • 账户1000万元以上:占投资者总数0.74%,持有市值占11.3%

  5. 家庭资产构成
    • 城镇居民家庭总资产:户均317.9万元
    • 实物资产占比:80%,户均253.0万元
    • 金融资产占比:20%,股票在家庭总资产中占比不足2%

  6. 居民部门银行储蓄增长
    • 2019年:82万亿元
    • 2024年:150万亿元

  7. 债券市场规模
    • 2024年上半年末:债券市场总规模165万亿元

最后

1,停止向世界描述你的监狱
2,更重要的是:停止向自己描述
3,更更重要:现在从监狱里站起身走出
4,因为监狱没有上锁
5,也没有门
6,最后:根本没有监狱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给自己创设什么样的情境;你想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拥有什么样的情境。(《成长的心智》)

我之所以写徐霞客,是想告诉你,所谓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情相比,其实算不了什么。这件事情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生海海,不过尔尔。(当年明月)

11月有40余条随笔,趁着在回家路上,整理部分放此查看。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文字表述为严格审核,存在表述不当的情况。

1

理解对方,包容对方,照顾情绪,而不是忽视或者直接给建议。多去关注他人情绪的细节,而不是仅仅给出建议。

专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一个非常狭窄的领域内,犯过所有可能犯的错误。——尼尔斯·玻尔

2

人会有独立与依赖的矛盾(既需要独立,又需要依赖),自我价值认同和外在确定的矛盾(有点认同自我的价值,但是不那么自信,还需要外部反馈确定)。与其追求无条件的爱,还不如追求健康的爱。坦诚承认自己的需求和期待。不要试图”修复”她的防御机制,包容她、尊重她的独立性、主动沟通且有耐心。

创业对家庭资本的损害可能比想象中大。如果再缠在家族关系,相处可能复杂度高,但在一些行业、地域或许有优势。

双方势均力敌很难,总有一方需要妥协,需要包容。

洁身自好,只有爱家庭的,才可能越做越好。

这条路注定是孤独的。有的规律只能接受,这是需要付出的代价。

3

有效的积累。

一转眼公司成立6年,积累了农牧行业200多位、几十个细分领域优秀的企业家。

在可预见的未来,公司将会变得越来越强大,越做越轻松。等他70岁时,桃李满天下,此生无憾。

这就是有效积累,选择和客户共同成长。现在客户平均年龄42岁,正值年富力强,10年后,必然有1-3家上市,3-10家在细分领域垄断。

有的客户是一次买卖,而有的客户是可以做一辈子朋友的,相互赋能。这需要经营品牌,牢牢占据用户心智。

王明夫先生、胡老师、阳老师沿着类似道路发展。早年拼命实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在各自领域做到顶尖。之后,发展教育、传播自己的思想。

立言、立德、立功的一生。

4

AI时代软件开发的原则。

速度要快,速度要快。小公司没有拼的就是速度快,有的机会错过就错过了。

细节领域TOP1。解决刚需,不要看low不low,有效解决就是好的。在细分领域做到第一,闷声发财。

永远和用户在一起。通过评论、使用习惯上的反馈、用户访谈等,解决用户的核心痛点。

一上来就收费。试用+收费,或者部分功能直接收费。

成本最小化。开发成本、运维成本要最小,运维最好不用花太多时间。

快速上线,快速验证。AI让编程效率大大提升,要更快满足用户需求。

5

设计四原则。

对比(Contrast): “有差异就要很大的差异” - 强调元素间的明显区别,创造视觉焦点。

重复(Repetition): “看到一次就要看到很多次” - 通过重复设计元素建立统一性。

对齐(Alignment): “任何元素都不能随意摆放” - 建立元素间的视觉联系。

亲密性(Proximity): “相关的东西放在一起” - 通过空间距离展示信息关系。

6

特朗普的10条成功法则(摘自 《特朗普自述》)。

如果你曾经听过我演讲,你会注意到我反复提到一些成功法则,永不放弃是一条,富有激情是一条,集中精力也是一条,保持活力是第4条。这些都是我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成功法则。

下面是我在大学演讲时会列出的完整的10条成功法则:

  1. 永不放弃!不要惬意地躺在舒服的地方睡大觉。骄傲自满容易让你一事无成。

  2. 富有激情!如果你热爱自己的事业,那么它就不会枯燥乏味。

  3. 集中精力!扪心自问:我现在脑子里应该想些什么?排除干扰。在这个时代,需要你应付的往往有好几项任务,因此抗干扰是一个很值得你具备的技巧。

  4. 保持活力!倾听、领悟、前进。不要耽搁。

  5. 把自己看成一个常胜将军!这会让你把注意力集中在正确的方向上。

  6. 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会催生奇迹。

  7. 享受好运!常言说的”天道酬勤”是完全正确的。

  8. 相信自己!如果连你都不相信自己,那么没有人会相信你。你不妨把自己想象成是在孤军奋战。

  9. 扪心自问:我的盲区在哪里?尽管有些事看起来并不那么理想,但是也许中间孕育着很好的机会。艰难的逆境也能变成伟大的胜利。

  10. 把注意力集中在解决之道上,而不要抱怨出现的问题。不要轻易放弃,永远不要随便说放弃。这个观念值得说上千百遍,也值得你去记住并践行。这一点至关重要。祝君好运!

与人深交,第一层是颜值身高财富地位,第二层是社会决策承载的资源能力,第三层是做事逻辑,底层价值观和动力来源。

当你听过一个人的故事,知道他的痛苦、矛盾、驱动行为的动力来源,你可能会爱上这个人,或者惺惺相惜。

Ajax 之父杰西·詹姆斯·加勒特(Jesse James Garrett)把用户体验要素分成五层,可以变成四层。这和人深交一样:底层是用户需求、组织目标;第三层是信息架构;第二层是按钮、布局,第一层是展示界面(如色彩、交互)。

一条总的原则,开发产品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围绕满足用户某个需求展开。比如有的产品是性价比,就会每个环节都注重控制成本、提升效率。

有的产品是打造最好用的翻译插件,就会对每个流量大的网站提供专用翻译规则。

以下是提升用户体验的基本原则:

即时反馈。用户单击某个按钮时,即时反馈结果,否则让用户产生不确定感和焦虑感。
符合直觉。用户操作时,与预期相符合,确保系统行为与用户的直觉相符。比如,返回按钮应该带用户回到上一个页面,而不是跳转到其他位置。

约束。大脑一次处理的信息是有限的,一般不超过4个组块。一次给予用户的信息不超过4个组块,每个组块深度不超过4层。

比如,模块1、模块2、模块3、模块4;模块1分为模块1-1、模块1-2、模块1-3、模块1-4。

比如,围绕1个核心需求=>总(1个组块)+4个组块=>16个二级组块。

一致性。字体颜色大小、间距保持一致性,从形式上降低用户接受新信息的成本,不要同一个内容用的字体大小、颜色不一样。

要用清晰指示牌指引用户,就像路标应清晰指明从哪个车道左转。

操作可逆性。这源于心理安全需求,当用户知道可以”撤销”一个行为时,更愿意尝试和探索。比如文字编辑器中的撤销功能(Ctrl+Z),删除重要文件时分布确认;意外关闭运用时,可以恢复之前的浏览状态。

提前预防用户的错误操作。比如给予默认选择,用户输入密码时实时显示密码强度,马路上提前设置护栏。

当然,这些原则的前提是产品要真正解决用户问题,依然要快速上线快速迭代。

推特上刷到马斯克,主持人问“你一生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一向思维敏捷的马斯克思索许久后回答“打造并始终维持一个纠错反馈闭环”。

为什么有的人进步快,有的人进度慢,这和自我迭代速度密不可分。一年迭代一次的人,和一周迭代一次的人,成长速度明显不同。

做产品,经营关系,都是同理。

1

最近项目快速发展,正是建立了纠错反馈循环系统,不断根据市场反馈进行调整。

纠错反馈循环和“迭代”并无不同,复盘、A/B测试是常见的纠错方法。

然而,现实情况中,目标并不清晰,反馈并不及时甚至有噪音。

这就容易导致系统失效、止步不前、陷入内耗。做产品,使用了所有方法,就是不见增长。做方案,总想拿出来就是完美的,结果自我感觉良好的方案,利益相关者不感兴趣,无法调动资源。

和人交往,不直接说感受和需求,让人猜你的想法,沉迷于头脑中纠结各种可能,结果没改变任何东西,还导致心理不平衡。

是真的没有方法了么?产品不增长,是否有详细拆解过关键细节,找出导致不增长的本质原因?A/B测试是否选错了?能否找到了最好的指标,把其极致化?

做方案是否可以快速拿出想法,先找利益相关方碰一下,据此反馈评估接下来干什么?

自己有需求,能否和对方直接说,找到合适的相处模式?

2

人是需要反馈的动物。

纠错反馈足够清晰,进步更快。

学骑自行车时,骑不好就会摔疼(反馈),多摔几次就学会了。

做课程时,先抛出第一版内测,根据学员反馈快速迭代,课件会越来越完美。

大胆说出你的感受,看看对方的反应,你会更明白自己的需求,适合什么。

3

人脑是一台贝叶斯机器,通过反馈,才会让人不沉迷于心念世界,回答现实世界和真实世界。

要先在真实世界行动,看反馈,再回到心念世界,而非反过来,从内心世界出发。你认为的事实,不是事实。

同龄人中,做得非常优秀的,无不是先放弃思考意义,直接模仿、快速行动。他们并非多聪明,而是更早地参与改造世界,失败和踩的坑多。

大方向不错,不作死,总能抓住那么1-2次机会。

4

那如何打造可纠错的反馈循环系统呢?

回答产生行动的过程:外部信息——感知——头脑中加工——情绪——行动。

以及贝叶斯算法「P(A|B) = P(B|A) * P(A) / P(B)」,在观察到新证据后对某事的判断 = 原本的判断 * (这件事在导致新证据的所有原因中的比重)。

反馈循环系统关键是建立目标、目标检查机制,即每次执行后,预判结果和行动路径差距,找到改进方法,要么校准目标,要么优化路径。

具体操作方法后续补充。

对待死亡的态度,深深影响人的叙事,行为模式。

苏轼的态度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积极乐观,淡然洒脱。

乔布斯把每一天都当做最后一天,做出划时代产品。

蔡磊的态度是,和绝症大干一场,不屈命运安排。

而对待死亡的态度转折,或来自身边至亲离世,或亲历死亡,或来自对历史、时间的细腻感触。

高二时,奶奶离世,第一次近距离面对死亡。

第一次体验到心绞的感觉。前桌主动安慰我、为我打饭、分享趣事,以致我喜欢她很多年。

奶奶的离世,让我明白:人生重在体验、要有能力选择家人,让家人有选择权。

大学期间,读《西藏生死书》,明白了临终关怀、精神寄托等等。后面又去寺庙禅修,去博物馆,读历史,试图寻找意义,总是想找到每件事的意义。

经历不少事后,才渐渐理解,哪有什么意义,健康地活着本身就是意义。

这几年体验了不少东西,足迹遍布全国,饱览山河,体验各地风俗,见各种各样的人。一直很害怕失去自由,也在让自己有能力不失去自由。

要以何种态度对待死亡呢?

生前,好好活着。

别作死,比如熬夜、不运动、长期高压、吃垃圾食品。有朋友问我经常运动、不熬夜是怎么做到的。老实说,来自恐惧——不想太早离开世界。

向前看。在去世时,不留遗憾。

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宽生命的深度。以前不明白要用里程碑记录,近两年才知道,用里程碑固定。要一步步实现志向。

关注生活细微之处,去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就的过程,深度的人际关系,一场深度的对话,远比宏大叙事更有力量、更具体。

死时,淡然体面,减少遗憾。

富兰克林的墓志铭是“印刷工富兰克林”。他拥有众多成就,唯独选择了这个。这是他传奇人生的起点,也是他人生终点。

你的墓志铭是什么?

在认知科学中,有一些基本规律和原则被广泛接受,这些规律帮助我们理解人类思维、决策和行为。以下是一些重要的认知规律:

  1. 有限理性:人类在决策时并不总是完全理性,受到信息处理能力和认知资源的限制。人们往往依赖启发式和简化策略来做出决策。

  2. 锚定效应: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会受到最初信息(锚点)的影响,导致后续判断和选择偏向于这个锚点。

  3. 可得性启发式:人们倾向于根据容易回忆起的信息来评估事件的可能性。这意味着最近的或显著的事件会对判断产生不成比例的影响。

  4. 损失厌恶:人们对损失的敏感度通常高于对同等收益的敏感度。损失带来的痛苦往往大于获得同等收益带来的快乐。

  5. 确认偏误:人们倾向于寻找、解释和记忆与自己已有信念一致的信息,而忽视或低估与之相悖的信息。

  6. 社会证明:人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倾向于依赖他人的行为和意见来指导自己的决策,尤其是在群体中。

  7. 选择过载:当面临过多选择时,个体可能会感到困惑,导致决策困难,甚至选择放弃。

  8. 框架效应:同一信息的不同呈现方式(框架)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和决策。例如,强调某个产品的成功率与强调失败率可能导致不同的选择。

  9. 归因偏差: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往往倾向于将其归因于个体特质,而在解释自己行为时,更倾向于考虑情境因素。

这些认知规律为理解人类行为和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框架,了解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更好地设计产品、营销策略和用户体验。

尽管人类行为复杂且多变,但大脑构造短期内是不变的。

声明:本文只做个人学习,请尊重作者隐私和版权。

公众号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小众但真诚分享的作者,文章质量非常高。当找到这些作者时,我会查看他们写过的所有文章。但一篇篇打开干扰注意力,有时在飞机上没网也无法查看。于是我把所有文章全部保存到本地查看。

有的作者原创文章3-4百篇文章,一篇篇保存并不现实。

那怎么办呢?

第一种方法是使用这个开源项目,背后的原理是,微信公众号内可以搜索文章。

https://github.com/jooooock/wechat-article-exporter

使用前需要注册微信公众号,注册登录后,直接输入公众号名称即可解析。

界面上可以选择导出的时间、是否原创等,你可以选择导出为excel、“打包下载”。其中,“打包下载”包含HTML+图片。

image-20241109134925633

打包下载的文件,是HTML+图片格式的。我用Claude写了一个脚本,转为PDF。并且合并在一个PDF中。

image-20241109135637421

当文章数量太多时,打包下载非常慢。

于是,我在Claude等帮助下,写了个脚本获取文章原文。

第一步,先“导出excel”。

image-20241109135947362

第二步,使用以下代码爬取excel中的链接,将文章转为Markdown、PDF等你想要的形式。

第三步,把所有文章合并在一个文件中。下面是合并到pdf中。

相关项目

导出公众号文章:https://github.com/jooooock/wechat-article-exporter

使用RSS订阅公众号文章:https://github.com/cooderl/wewe-rs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