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情绪不是你对世界的反映,情绪是你建构的世界

第一次知道Lisa 的情绪建构论,是在开智学堂的一场直播,当时也没细想这个大家熟知的情绪观点有何区别。在头脑中,一直认为下面观点是正确的:

  • 不同时间内同一情绪指纹是相似的;不同年龄、性别、个性、文化背景的人同一情绪指纹也是相似的;同一情绪有相似的情绪指纹。
  • 面部表情可以客观准确的评估情绪;不管哪里出生、长大都能够识别同一面部表情代表的情绪。
  • 特定的大脑区域是某个情绪的神经指纹。

直到看了Lisa 的《情绪》后,我发现上述观点统统都是错的!上面是传统情绪观的内容,而Lisa通过几十年的研究,指出:

情绪不是你对世界的反应,情绪是你构建的世界。

我们一直认为外在事物触发了情绪,但实际上,外在事物并不带任何情感,而是大脑加工构建的情感。

为什么传统的情绪观是错的?

传统情绪观内容

除了上面提到的观点,传统情绪观内通可以总结为下面四种。

类别 观点
情绪从何而来 情绪是进化的产物,是天生的
面部表情与情绪关系 面部表情与特定情绪相对应
情绪与特定外部表现对应关系 情绪可以通过面部表情/声音/动作等一一展现
情绪具有普遍性 有的情绪全世界通用

基本情绪研究法掺杂太多主观因素

摆拍好的表情测试主观性高。这种测试方法给出六种基本情绪(愤怒、恐惧、厌恶、惊讶、悲伤和快乐)最标准的面部表情照片,让测试者根据照片判断表情,或者让测试者选出最符合文字描述的表情。众多研究虽然证实了不同区域、不同年龄人选出的答案基本一致,但该方法是摆拍好表情后的测试,掺杂了太多主观判断。

通过脸部肌电图可以发现上述测试的错误。排除所有人类知觉的干扰,在测试者眉毛、前额、脸颊及下巴放置点极,激发测试者的各种表情,并记录。实验发现,脸部肌肉运动只能区分快乐和不快乐。同时,该研究方法记录的面部运动与基本情绪法中的照片不能完全匹配。这表明,当体验到某种特定情绪时,面部肌肉运动并不一致。

因脸部肌电图方法不能完全监测脸部所有肌肉的运动,心理学家通过受过培训的观察者观察受试者面部表情的变化。这种方法与基本情绪法相比,更加客观,但该方法观察到的面部运动和摆拍的照片不一致。此外,卡姆拉斯和奥斯特证明,新生儿的表情不像成年人的表情一样分化。

仅靠面部反映情绪的方法局限性大

仅靠面部表情看情绪不够。其他科学家也发现,在判断情绪时,我们可以从周围环境中获取大量信息,需要根据身体、声音、生活环境判断哪个行动具有意义。比如,当某人遇到蛇时,不看面部表情,我们也能够想象他的表情。

同时,一种情绪并非只有一个面部表情。演员按照写出来的场景表演各种情绪表情,Lisa发现,虽然是表达恐惧,但表达情绪的面部表情会随着情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最后,通过元分析证明不同情绪并没有特定指纹。

不同场合、不同环境、不同研究中,对于同一个人或者不同的人,相同的情绪类别会出现不同的生理反应,不存在一致性,变异性才是常态。

什么是情绪?情绪从何而来?

这里需要提一下Lisa的知识背景,Lisa是1963年生人,知名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及情绪专家,Lisa对情绪的研究收到神经科学方面知识的影响,研究角度倾向于从大脑结构分析情绪的形成。

情绪是包含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外周生唤醒的心理状态集合体,是人类心理模型的一项关键特征。把情绪建构比喻成做菜,需要原料和做菜的方法。那建构情绪的原料包括:内感受、身体预算、过去经验、情景因素,构建的方式则是情绪回路,概念的构建和情绪实例。

Lisa发现了内感受对情绪生成的重要性。大脑的内在活动是由神经元集合构建出来的,大脑中有860亿个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一直处于激活状态,相互刺激,形成内在网络。这些活跃的神经元除了保持心脏、呼吸及其他内在功能正常发挥外,还在无时无刻的对接受到的信息进行预测、模拟、对比和纠正偏差,影响身体预算的分配。内感受是大脑神经元对接触到外部信息及身体内部信息进行预测、模拟、对比和纠正偏差的过程,是人类神经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

这里需要提到预测回路。什么是预测回路?进入大脑的信息要经过「预测—模拟—对比—解决偏差」的过程。

image-20200516220835979

小时候,在路边遇到一条蛇在睡觉,看到蛇绿色的皮肤,圈成一圈,心脏不由咚咚加快跳,头脑里跳出被蛇咬的情景,莫名感到疼痛感,体验到被咬无法逃脱的恐惧。晚上,一个人走在灯光昏暗,电线杂乱密布,空无一人的小巷,感到压抑,头脑里想象着听说过、电视中看到过的类似情景时构建出来的恐惧,不断的根据环境预测,调整步伐,张望四周,带着害怕走过了那条漫长的路……概念是各种实例高纬度的抽象,同样是恐惧的概念,上面两段提到的恐惧并不相同,说明概念具有极强的情景依赖性。根据不同实例,预测纠偏,构建符合情景的情绪。

image-20200523225607357

于是,情绪的构建过程是这样的:大脑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将信息输入大脑,形成某种情绪概念。当有新的事物输入时(情绪实例),大脑会与原有的情绪概念系统进行对比,出现偏差则进行调整,当预测和输入的信息相匹配时,情绪便产生了。

举个例子,最初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兴奋,第一次看到兴奋表情时,别人告诉我们这是兴奋,于是大脑储存了兴奋包含的要素(比如兴奋的背景、兴奋的表现),当下一次接触到类似表情时,大脑会把这个表情和兴奋对比,当一致时,判定为兴奋,当不一致时,会根据其他信息纠正偏差,或许输出的是愉悦。

成为情绪的建构师

社会经济发展放缓,各种精神疾病增多,现代人应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情绪调节的方法很多,我根据书中的内容,列了一下,以便取用。

平衡身体预算

方法 好例子
良好生活习惯(充足睡眠、健康饮食、定期锻炼) 每天11:30睡觉,6:00起床,每天感到精神饱满
多吃水果,不吃垃圾食品,少吃油腻食品,感到头脑清醒
让身体保持舒适(按摩,身体接触等)
做瑜伽 大学期间曾每早冥想半小时,感觉很舒适,情绪平和
改善生活环境(多接触绿色植物和光,少去人流拥挤的地方) 工作一段时间后,散步、随意走一下,调整了原来的身体预算,重新回到工位时,效率提高了
做给予和感激的事(和朋友聚餐,并请客)
沉浸在场景中(读引人入胜的小说,看电影)

充实情绪词汇

情绪粒度高,能够构建出更细致的情绪体验能力,大脑预测可以更准确的根据身体需要调整身体,从而适应环境。

充实情绪词汇的方法包括:

  • 学习新词汇。比如,读一些不喜欢的书籍;表达情绪时,用更具体的词语,不要只会用尴尬、666;发生的事情,用新的概念组合,比如离开家乡的发呆。
  • 尝试新的事物。比如,外出旅行,尝试不熟悉的事物,接触不同的观点。
  • 每天记录积极体验。比如,记录愉悦的体验,表达感激时的心情,这样做概念系统会强化积极体验的概念,改变原有的情绪反映模式。

解构自我,重新分类

解构自我,观察此时此刻的自我。比如通过“观呼吸”(佛教冥想的一种方法),感知一呼一吸对身体的影响,当出现杂念、妄想时,不刻意去压制和注意,你会发现万物寂静,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由心(生理感觉)的生长出来的,人的情绪也变得平和了。

对情绪重新分类。把一种情景下自发产生的情绪,归结为另一种情绪。比如要考试了感到很紧张、焦虑,对自己说“不要紧张,不要焦虑“不起作用,提醒自己这是身体的正常反映,把考试归结为兴奋(感觉不容易做到,之前试过几次),或许会提高分数。

情绪不是你对世界的反应,情绪是你构建的世界。世界只是我看到的样子,你我的世界并不相通。每个人的出生,经历,知识背景,接触的人,获取的信息,对纷繁世界的注意点并不相同,构建的内心世界也就不同。当痛苦、压抑、自卑、不满、狂妄时,不妨内观头脑中构建的世界,换个角度,看到的世界会不一样。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