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动机!动机!动机!

一切动机背后都是未被满足的需求。

1

人类为什么做他们所做的事?这是动机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动机(motivation)是指有目标的指引,为个体行为提供方向和动力的行为。

对动机的关注,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等思想家认为人的行为受享乐主义所驱使。到了20世纪初,以弗洛伊德、赫尔为代表的学者,重点研究意志和本能,此时动机的研究仍属于哲学范畴,未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属于动机心理学的1.0版。20世纪60~70年代,此时由行为主义向认知转变,重点研究期望目标和成就动机,动机心理学的进入2.0版。20世纪80年代后,以德西、瑞安为代表的心理学家把动机心理学推向3.0版,此后动机的研究与认知结合更紧密,自我决定论逐渐成为主流。

img

动机,是人类行动的燃料。你是否拖延成瘾?做事总受金钱驱使,久而久之,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作为老板,是否感觉难以调动员工积极性?

为此,你有必要更换行动的燃料。

2

需求可分为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人之所以为人,除生理需求外,更在于独特的心理需求,这方面最新进展为自我决定论。

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_theory),主要研究个体动机与目标的关系,是1980年代后动机心理学的核心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 · 德西(Edward Deci)和理查德 · 瑞安(Richard Ryan)在自我决定论中把自主、胜任、归属作为人类的核心动机。

自主(autonomy):个体对自由、环境控制和自由选择的需要。如不喜欢被别人要求做某事、喜欢对事情有掌控感。

胜任(competence):个体对能力和成功的需求。如能够胜任当前工作、教育上能够获得成功。

归属(relatedness ):指与他人保持相属感的需要。如良好的家庭关系,在团队中有安全感。

img

自我决定论进一步把人的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个体因某一活动本身有趣或令人愉快而作出某一行为。比如,我做某事时因为某事很有趣。

外在动机是指个体出于某种外在原因(奖励、赞赏、好成绩、金钱等)而作出某一行为。比如,做了A事可以获得B事,上班是为了获得报酬。

个体行为并非完全只受内在动机或外在动机中的一种影响,是一个连续体。行事越偏内在动机,越能够激发核心动机,创造性和表现也越好。

通常情况下,越能够激发核心动机的需求,越偏内在动机,越坚持内在动机,核心需求将被进一步激发。

img

3

下面我们先一起看看,三个核心动机。这部分我将分别介绍1)为什么自主、胜任、归属如此重要;2)当得不到满足时,将会发生什么情况;3)核心动机对职业发展的启示。

自主

我们做一个实验:现在你在参加一个疼痛耐受性的研究,有下面两个参与方法,供你选择,请问你会选择哪一个?

A:共有五次点击,每次电击1分钟,电击开始的时间由计算机随机控制。

B:仍是五次电击,每次电击1分钟,电击强度造成的疼痛感强于A,但你可以选择点击开始的时间。

实验表明,大多数人会选择B,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为了控制电击开始时间而甘愿忍受更强的电击?

这和人们的自主需求有关,即每个人都有对自由、个人控制和自由选择的渴望。相比被他人的命令、计划或者高薪驱使,人们更倾向于做有自主权的事情。每个人都希望增强学习、工作及生活的自主能力。对生活中各方面控制越多,越能够感到自主感。比如工作中自主做事越多,越感到效率高;生活中有更多选择,越感到自主和幸福。

有一本研究人格特质与成功创造财富之间关系的书籍,在采访了45位高净值人士后,总结了成功公司创始人的8种人格特质,有一条说明了成功者的自主感,成功者坚信“我的命运掌握在我自己的手中”,这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结果。

相反,当自主需求被抑制时,会产生逆反心理,试图重新获得自主权。当无法获得自主权时,会产生习得性无助,可以理解为逆来顺受。

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自主感呢:不妨尝试一下下面的方法

  • 工作中,时刻给领导和同事反馈,让他们知道你的进度和阶段性成果;
  • 成长型心智,不要因为一件事情失败,就认为自己任何事情都做不好;
  • 避免控制幻觉,不要高估自己的控制能力,做一个悲观的乐观主义者;
  • 对不能够控制但不得不做的事情,善用意义镀金术解决;
  • 给用户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但信息不要多到无法选择,需要给客户的是自主控制的感觉;

能力

每个人都希望有能力掌控生活,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和自我效能感相关。自我效能感是指我们对自己完成某一特定任务的能力的看法或信念。自我效能感越强,越相信自己拥有成功完成某件事所需的技能。

自我效能感信念来自于我们以往成功或失败的经历,很大程度上受归因的影响。当把过去成功或失败的经历归因于内部/稳定性时,自我效能感更高。

自我效能感来自于能力及对能力水平的感知两个方面,这和人们对做成功/失败一件事情的归因有关。按照控制点和稳定性两个维度,可以把归因做如下划分:

内部 外部
稳定性 能力(Ability) 难度(Task Difficulty)
非稳定性 努力(Effort) 运气(Luck)

比如学生将某次考试成绩不好,归因于不够努力,并且有能力改变这种现状,会觉得将来有机会考得更好。而将没考好归因于难度太大,自己运气不好,下次可能依然考不好。可见,进行恰当的归因,会产生积极的结果。遇到困难时,不是归因自己的能力不行,而是看到可以不断提到能力做的更好。当取得很大成就时,不要认为是自己能力很强,那仅仅是运气好而已,比如在股市上获得超额回报。

很多时候,我们只有通过和他人进行比较,才知道自己有什么能力,自己是谁。利昂·费斯汀格1954年正式提出社会比较理论观点,其认为每个人都有准确评估个人能力的需求,而这种评价是参照别人的,如果你比大多数人好,会认为在某方面很有能力,反之,则认为自己在某方面能力很差。

人们可以向上进行社会比较,以实现自我提高,但过度的向上比较会带来焦虑、灰心、感到自己无能、嫉妒或自卑;向下社会比较可以增强信心,但过度向下比较则磨没斗志。最好的方法是,反着来,当过得不如意时,向下比较,当过得顺利时,向上比较。

归属

归属是人类的核心需求之一,爱情、亲情、友情、乡愁等,给心灵提供了停靠的港湾。从人类的进化看,需要依靠群体才能够生存下来;如今,归属感得到满足的人,更可能生活方式更健康,生活习惯更好;当我们从亲情、友情、爱情中获得归属感时,生活幸福感更高;在工作的公司归属感更强时,工作动力和工作效率更强。

每个人都在社会中寻求认同。社会认同理论(SIT)是由亨利·塔菲尔 、约翰·特纳等人提出并加以完善,指个人有归属需求,会迅速形成群体,并表现出对群体的认同(内群偏好)。当群体表现良好时,自尊感会更强。当个体与群内人的关系越紧密,越感觉被该群体接受,会变得越来越喜欢群内的人。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例子直观的了解社会认同理论。

  • 外出时对家乡的认同感,出国后产生民族自豪感;

  • 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高时,对工作积极性增强,更可能对公司产品进行宣传;

  • 能够产生归属感的社群,粘性更高;

  • 代表特定文化的圈子,会形成特定的归属感;

  • 当今各类APP搭建的社群、聊天、评论,增强用户的参与感,提高用户的留存度。

而当感到被排斥时,缺失归属感时,会产生负面影响。比如,负面情绪。伤心是负面情绪中最常见的一种,程度过深时,还会产生对该群体的攻击行为。比如,认知受损。一组研究表明感到孤独的老年人认知功能和记忆会更差。比如自我调节受损。长期被他人排斥、欺负时,容易发生抑郁、低自尊、饮食失调、反社会行为、犯罪、辍学、自杀等行为。

增强归属感的方法很多。人们一般愿意和两种人交往:亲和力强,能够给自己带来价值的人。前者需要同理心,需要让交往的对象刚到熟悉;后者则需要展示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诸如交往能力、编程等等。

核心动机在职场中运用

选择一份工作时,通常考虑意义、快乐、优势三个维度。什么带给我意义?什么带给我快乐?我的优势是什么?三者背后更深层次的则是自主、胜任、归属。

初入职场的穷小子,没有拿到好牌,但并不妨碍激发核心动机,反而更需要增强核心动机。自主,积极主动,不断增强增强战略自由度;胜任,挑选学习曲线最陡的工作,做长期升值的工作;归属,找到自己人,和高质量的社群青年共同成长。

4

动机心理学提供了很多完成目标的方法,非常有效。执行意向是最值得推荐的方法之一。

什么是执行意向。执行意向是指个体在特定场景下个体将执行的具体行为的”如果……那么“计划。包含促进目标实现的具体行为反应、启动该反应的某个情景暗示。执行意向加强了具体情景与行为的关联,给大脑下达明确的指令,促成大脑将注意力集中于此。

执行意向达成的效果与所选目标有关。当目标实现起来比较困难时,使用执行意向效果更明显,对于内在动机驱动的目标,使用执行意向益处也很多。

例子:

  • 如果我晚上7点回到家中,感到很累,那么我就立马换上运动服去跑步。
  • 如果我在工作日没有时间学习认知与阅读训练营课程,那么我会在周末两天集中学习并提交作业。

但,执行意向不是万能的,当规划的目标很糟糕时,将不利于目标实现。所以,提高目标规划的质量很重要,要注意目标的灵活性,不妨碍你灵活的采取行动;要对自己制定的目标负责,是自己真正想要达成的目标,可以对外宣布目标,让他人监督你实现目标。

动机解释了人们行为背后的底层逻辑。对动机的理解和运用,需要结合具体的场景不断运用,上面的内容是看书后的总结。如果总结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我会给三个关键词:核心动机、自我决定论、执行意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