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最优体验、自得其乐与意义追寻
工作和休闲,你会选择哪一种活动?如果你知道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关于心流的研究,你多半会回答工作相比休闲更能产生最有体验。
为什么会这样?工作可以主动确定目标和接受信息,而很多时候休闲是无意识的,被动接触信息,没有明确的目标。其次,工作中战胜挑战带来的快感远大于休闲时较少调动大脑能量。同时,为完成一项工作全身心的投入的体验,远大于休闲后带来的空虚感。
心流与精神熵
心流(flow)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这本书出版于1990年,畅销至今仍然热度不减。
作者把熵(entropy)的概念引入心流研究,熵(entropy)的概念来自热力学,是用来量度系统混乱程度的参数。系统越混乱无序,熵值越高。一切自发的物理过程,都是熵增加的过程,熵增到最后,便是热寂,也叫熵死。任正非把熵的概念引入到华为管理之中。
我把“热力学第二定理”从自然科学引入到社会科学中来,意思就是要拉开差距,由数千中坚力量 带动十五万人的队伍滚滚向前。我们要不断激活我们的队伍,防止“熵死”。我们决不允许出现组 织“黑洞”,这个黑洞就是惰怠,不能让它吞噬了我们的光和热,吞噬了活力。
当各种接触的信息、想法、念头在头脑中乱窜,无法专注在一件事情上,会产生烦躁和焦虑,被称为精神熵。
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中提到:“自然万物都趋向从有序到无序,即熵值增加。而生命需要通过不断抵消其生活中产生的正熵,使自己维持在一个稳定而低的熵水平上。生命以负熵为生”。当精神熵处于低值时,你体验到的是心流,一种专注其中,不知时间流逝,忘我的状态。
进入心流状态的人通常会有如下特征:完全投入;会有极度兴奋或狂喜的感觉;内心清明——知道做什么,以及如何做;表现出出奇的镇定冷静;感觉时间似乎静止了,或者觉得时间倏忽而逝。
心流的构成要素
要产生心流,需要满足下面条件:
- 明确的目标。目标和个人能力之间有一个黄金比例,不会因目标太难而放弃,也不会因目标太简单而感到无聊。
- 即时反馈。向目标靠近中收到反馈,回馈因人而异。
- 全神贯注。不觉时间流逝,时间感改变,几小时感觉就是几分钟。
- 掌控自如。能够充满乐趣的掌控自己的行动。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做很多事情是无意识的,即没有明确的目标。大脑处理资讯的能力是有限的,最多处理7组资讯,新进入的资讯会冲淡旧的资讯,还会消耗注意力去处理这部分资讯。看剧、刷抖音、看轻松的文章,更少的消耗脑能量,容易让人沉迷。但会伤害人的注意力,长此以往,再想处理消耗脑力更多的信息时,会发现注意力难以集中。
意识是大脑对身体内部和外界接触到的一切资讯,加以评估并由身体做出适当反应的过程。意图则是使意识化资讯为秩序的能量。
米哈里指出:
应用注意力的方式足以决定人生的外观与内涵,塑造可能全然相反的现实。
斯图尔特·克雷纳在《创新的本质》中,提出企业需要基于三个原则创造开放空间:心流、有趣性、合作精神。工作太简单,员工会感到枯燥,太难会放弃,而当难度刚好适中时,会体验到心流。这类工作有明确的目标、能获得即时反馈、与员工技能相匹配,比如下面一些工作容易产生到心流。
- 可以自由的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一件事情的目标并不是领导强制的,而是可以给自己带来好处。
- 不断的接触到新的信息。
- 做一件事情能够获得反馈。能够评价工作效果,并且知道如何改进。
- 关注过程,而非目标。作需要以结果导向,但在工作中,关注达成目标的过程,而非结果,可以把对达成结果的压力变为如何达成结果的动力。
自得其乐并非逆来顺受
在汉语词典中,自得其乐是指“自己能从中得到乐趣”。拥有自得其乐性格的人,最大的特征是能够从一般人无法忍受的环境中寻找到乐趣。喜欢独处的人,似乎特别擅长自得其乐。在别人看来无趣的生活,他们却乐在其中,那是因为他们内心构建了一套秩序。
一般人面对糟糕环境时,会把注意力放在抱怨环境,产生绝望、不公和悲愤的情绪。但,拥有自得其乐性格的人,擅长把糟糕环境当成充满乐趣的挑战活动,从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比如,我实习时,被安排去整理上百个电子表格,同组的两个人觉得这个工作没有技术含量,就机械的去整理。而我没有急于整理,而是把这项任务当成提升自己excel技能的好机会。我在整理过程中,不断摸索快速整理的办法,观察数据之间的规律,觉得这个过程很有趣。最终,同样的工作量,我全部完成时,组内另外2个伙伴才完成1/3。项目经理看到这个结果很惊讶,又给了我很多试手机会,实习结束时,还希望我留在公司里面。
同样的外在环境,每个人构造的意义体系并不相同,但使用成长型思维,更利于问题解决和个人成长。
牌局的结果,并不是发完牌就结束了,而是掌握在概率女神手中。拿到的牌再烂,也有获胜的机会,在挫折中自得其乐,可以提升获胜的概率。
那应该如何做到自得其乐呢?
清晰而具体的目标。 确定一个目标并不那么容易,目标确定是主观和外在环境和谐共存的过程。仅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意图凌驾在环境之上,会失去处事的灵活性。正确的做法是,观察外在环境,不断从环境中寻找反馈,把外在环境视为挑战,提升技能。
全神贯注的投入到所要做的事情上。 当有目标时,会想办法寻找达成目标需要的条件,凌乱的资讯会有秩序的进入视野之中,化为己用。
不要过于自我,关注环境。 仅有一个自我,会忽视世界的多样性。和自己目标有关的信息才注意,任何事情都在算计和自己目标的相关性,这种过于沉迷自我的表现,或许可以一直保持心流,但也会感到空洞无聊——你的快乐是无法和外界分享的快乐。
恰当处理随机事件。 应把意外事件通过技巧转变为心流体验,一直把自己的需要看得太重,当遇到意外事件时,感受不到挑战的乐趣,感受到的是压力。
做一个更复杂的人
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生活的意义。何为意义?意义是方向,能够把意识有秩序组织起来,降低精神熵。
研究人如何发展自我观念、人生的长期目标等专题的心理学认为人生建立复杂意义系统遵循以下过程:
第一阶段:人生的意义是求生、求舒服、求享乐,这时的意义完全是人的本能追求的。
第二阶段:当身体安全得到充分保障时,追求归属感,希望得到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可,这时会把社会赋予的意义当成个人追求的人生意义。
第三阶段:对社会赋予的价值观有了更多的内省,不再盲目的认同。这时对自我有了更多认识,这时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有了更多自我的成分,清楚自己能做什么,哪些东西无能为力。
第四阶段:有点像修道圆满,在更大的时空维度中寻找意义,达到对自我和社会认同的和谐。
并非每个人都会经过四个阶段,大多数人只会停留在前两个阶段。在温饱生存压力下,会一直追求第一阶段,到达第二阶段有了不错的社会地位,大多数人会觉得很舒适了。
因家庭环境、性格、教育背景等差异,每个人所理解的人生意义并不相同,这并没有对错之分。更重要的是体验心流,让自己未来拥有更大的自由度。
最后,把契克森米哈赖下面一句话献给大家,愿心流常在。
有趣的是,我们只有在不掺杂其他动机,只为行动而行动时,才能学会做一个比原来的自己更复杂的人。选定一个目标,投入全部的注意力,不论做什么事都会觉得乐趣无穷。一旦尝到这种快乐,我们就会加倍努力,重温它的滋味——自我成长就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