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如何有效地培养管理者|提升管理技能?

管理不是什么?管理不是坐在书斋里学会的,不是教会的。

管理是什么?管理是科学、艺术和手艺的结合。管理根植于实践,以行动和结果为导向,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特定的目标。

MBA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管理者,MBA课程把管理切分为战略、营销、财务、运营等模块,按照模块传授具体的技术。但是,管理者面临的管理难题,并不是按照模块划分的,很难说这个管理问题是战略问题,另一个管理问题是营销问题。

明茨伯格认为管理教育应该关注整体结构而非零散的专业知识,为了践行他提出的管理教育理念,20世纪90年代便发起了IMPM项目。他从管理者日常实践中面临的挑战出发,总结了管理者最需要的五项能力:

  • 自我管理-反思心态
  • 管理组织-分析心态
  • 管理关系-协作心态
  • 管理变革-行动心态
  • 管理情景- 世俗心态

为什么是这五个模块呢?管理是实践,管理者需要不断行动和反思,如果只有行动,没有反思,就难以抽象出能在不同情境下复用的问题解决模式。除了行动和反思,管理中另一项动作是合作——管理者不能一个人做完所有事情,而是协调上级、同级、下级和利益相关者,共同达成目标。而要想行动、反思和合作,需要深刻理解社会、理解经营环境、理解人性,这就需要世俗智慧。不管是行动、反思、合作还是世俗,都离不开理性和逻辑分析。

这五项管理思维模式未必是全面的,但在教学和管理中已经证明是有用的。

  • 自我管理-反思心态:对自我行为,周遭环境保持反省。
  • 管理组织-分析心态:分析无处不在,代表用理性分析市场、评估绩效,改善管理。依赖于专业知识以及管理工具。管理者需要摆脱肤浅地分析方式,摆脱简单归因。
  • 管理关系-协作心态:管理意味着协作,如何与其他人协作完成共同目标。
  • 管理变革-行动心态:管理是实践,企业发展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行动出来的。我们习惯于先分析,按照时间表机械的采取行动,这是最大的错误。把目标当成假设,才能再行动中看到更多可能性,反对组织脆弱性。
  • 管理情景- 世俗心态:以不同方式看待世界,看到世界的多样性和多种可能,看到远超过自己认知但是正确的部分。

在明茨伯格看来,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学习管理,没有管理经验的人学管理,会陷入空对空的局面。参加IMPM的对象平均工作21年,管理经验11年,平均年龄44岁。

IMPM整个上课周期是16个月,五个模块,每个模块10天,上课地点在全球,五个模块在英国、加拿大、日本、巴西和印度,授课老师为各地区顶尖商学院的教授。在教学中,采用了一些独特的教学方法,值得思考,比如:

  • 晨思。对工作、生活、学习进行记录并且反思。然后,全班围坐在一起,分享见解,展开讨论。
  • 改变座位。改用利于讨论的桌子,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相互交流。
  • 友好咨询。其他学员共同解决某个学员提出的问题,期间有丰富管理专业知识的顾问或者管理经验的人士进行引导。
  • 结对相互交流。课程结束后一周,参训学员结成一对,观察对方的工作,进而反思自己的工作。
  • 影响团队。回公司后,在公司分享(可以向高管)学习成果,推动学习产生实效。除了向高管分享外,也可以向其他相关者分享学习知识,促成公司经营改善。

总之,管理是实践。管理能力是可以提高的,可以通过在实践中反思、在相互分享见解中反思、模仿比自己水平高1-2个段位的人、寻求高手反馈提高。

参考资料

The Five Minds of a Manager

How Experienced Practice Can Reform Management Education (SS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