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点成事的方法很重要

《华与华正道》这本书是华杉老板发的朋友圈整理而成,最开始看到这个书名时,我还以为是成功学。

结果,华老板看起来讲的是鸡汤,实际上在讲他成事的方法,告诉我们“不要想「高招」,要在最基本的东西上反复下功夫”。 其中,有不少观点引起我的共鸣。

印象最深刻的是下面四点:

  • 找到目标
  • 构建“输入-输出”闭环
  • 压倒性投入
  • 不求胜,求不败

仔细一想,这四点,不就是我们做每一件事都要经历的嘛。

找到目标

志向不是学生时代的事,越是人到中年,越要立志!

立志在这个时代,似乎对很多人越来越陌生了,不妨把立志换成目标。目标越明确,时间利用率越高。 先想清楚需要达到什么目的,然后把最终目标拆解为子目标,并匹配资源和能力把事干成。即目标-差距-解决方法,目标及实现的路径越明确,实现的可能性越大。

很多人会说,不知道最终目标是什么,所以迷茫,要是我知道目标,一定能投入精力,把事情干成。这很正常。人在思考目标时有个特点:时间越长的目标,越去寻找目标的意义,而短期目标则会思考具体怎么干。最怕的就是要干事情时,纠结干这件事情的意义。

解决方法是,先定2个月的目标,或者先定个1个月的目标,迈出第一步,不要老纠结于“假想”的长期目标,“想不明白,就干明白”。

聚焦和专注。没有想明白的不做,主业之外的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不少企业家都说过类似的话,你会发现,他们起步阶段,都是先在一个点上建立优势,然后慢慢扩展。人生发展也是一样,要有所成就,离不开聚焦和专注。

人生很短暂,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好已经很了不起了。

中国最缺的是专业主义,缺乏死磕精神。专业来自专注,要在一个点上做到1米宽,1万米深。

我所在的行业,很多企业都想做全产业链经营,从种子,种养殖,物流,屠宰加工一直到终端零售,但大部分企业摊子铺得太大,资金链断裂。而有一家企业(海大集团)创始人很清醒,19年前就提出“专业化基础上的规模化,核心能力基础上的全产业链延伸”,10年市值翻了10倍,利润翻了几十倍,年复合增长率30%左右。

打造“输入-输出”闭环

1、只有系统学习,才能算无遗策。

知识整体大于碎片。系统学习最快的方式是主题学习。

人类知识组织的最佳方式是树形结构:先有主干,然后分支,分支上在进行分支。

而主题学习是最快建立树形知识结构的方法。 如果想学习某个领域,不要只看一本书,而是要看一堆书。以便快速掌握以下问题:

  • 这个领域在解决什么问题
  • 一级术语是什么,二级术语是什么
  • 这个领域的发展历史如何
  • 有哪些大牛,这些大牛有哪些重要思想
  • 有哪些操作案例

具体操作如下:

  • 学习理论。领域内经典教材,可以买十几本进行目录对比,每本书都出现的,就是该领域最重要的知识。
  • 理清该领域历史脉络。可以对该领域不同阶段进行梳理。
  • 掌握思想流派。挖掘这个领域的大牛,看大牛的思想,找领域内的高手交流。
  • 找实操案例,经典实验。案例和实验是鲜活的,才能建立质感。
  • 下场实干。这是最重要的,因为你不是搞理论研究,而是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主题学习看起来很慢,但是拉长时间周期,却是最快的学习方式。

因为主题学习你掌握的不是零散的知识,而是该领域“人类总智慧”。

在主题学习时,很多人仅仅局限在书本知识。实际上,人类的大部分有用知识,都是隐性的,非言语的,很难用文字表达,这类知识储存在高手的头脑之中。

这就需要多和高手交流、学习。高手之所以是高手,是因为他把这个领域该犯的错误都犯了。比如,观察和模仿高手多习惯、使用的工具,或者和高手共事。

2、只有永续输入,才能有持续输出。

输入决定输出。把大脑类比为电脑,包括“输入信息-在头脑中加工-输出作品并行动”。

输入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信息的加工深度以及能够产生的作品。日更公众号的前提是,信息的输入大于输出。

用输出倒逼输入。很多人把输入当成目的,其实输出才是目的。你需要从信息/知识的消费者,转变为创造者,输出作品。输出利于深度思考,理清楚头脑中的概念。

不要停留在低水平输入、输出。

提高输入水平的方法:看足够多的高质量信息。关注一手信息,看在某个领域做成事的人的作品,少看评论家的文字。比如,段永平做投资,反复看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读书多读经典,对经典深度阅读、主题阅读、反复阅读。

提高输出水平的方法:

1)把自己当成专家,模仿专家的输出方式。

2)必要难度,输入信息后,隔几个小时再输出。比如,看完书后,隔6个小时复述学会了什么。

3)压力测试。不要学太多的模型,而是把学到的少数模型和知识,在不同场景下运用,直到内化成本能。比如,你会营销,可以通过向他人分享、在不同平台、不同行业测试你的营销心法。

4)形成作品。作品是你和社会进行价值交换的媒介,要有阶段性的成果。比如,你在学习某个东西,能不能产出一个让大家眼前一亮的东西?

压倒性投入

做一件事情,要么压倒性地投入金钱,要么压倒性地投入时间,要么两者都压倒性投入。

经常听到“大力出奇迹”,之前我对这句话没有太多感觉,直到有一次,我们受邀去一个世界500强做演讲。

我们投入了一周时间打磨课件,查阅大量的数据、PPT里的每个标点符号都认真检查,那个星期几乎天天熬夜。

当天的演讲很成功,对方高度认可我们的专业水平。不到2个星期,对接了一个几十万的合作,目前钱已经到账70%,后期还会有其他合作。而另外一个水平也很高,但是使用通用课件的人,给大家的感觉并不好。

通过这事,我想明白了,要把精力投入到最值得投入的地方。高手平时可能看起来懒洋洋的,但是一到关键时刻,对时间、精力、金钱的投入是无人能敌的。

压倒性投入,不是盲目的All In。 华老板给了一个判断一件事情该放弃还是该坚持的方法:想清楚了,就去干,要压倒性投入;干一段时间,迷茫了,咋办?再坚持一段时间,再过一段时间,还没气色,那就撤。

这个方法的操作难点在于:第一,能不能想得很明白;第二,干了很久没起色,如何判断该不该坚持。

我的解决方式是:

干之前尽可能掌握信息,比如深入调研,和干过这件事的高手交流。干的时候,遇到问题不要自我怀疑,去寻找解决方法。

其次,设定时间,以3个月,18个月,3年,12年为周期。如果是3个月的小项目,那就在3个月产生可量化的结果;如果是大项目(比如18个月的),拆分成多个3个月(2个月一个周期也行),有量化的指标,及时止损。

不求胜,求不败

如果一心想着打败别人,去夺取别人的东西,则心不正,事不成。

正道往往不求能胜,但求不败; 魔道往往激动人心,贪巧求速。

为什么有些平时学习很好的孩子,一到大型考试(如中考、高考),真实水平就发挥不出来?

心理学家研究的结论是:这类孩子平时考试抱着“把考试当成检验知识掌握程度的方式”,但一到大型考试,就担心考不到平时的排名,他们并不会把所有精力全部用在解题上,而是把相当一部分精力分散到思考“怎么避免别人超过我上”。

实际上,胜利并不可求,我们的关注点应该放在“怎么活得久一点”。

赤壁大战时,曹操兵力是孙刘的十倍,孙刘是用奇技淫巧打败曹操的?并不是。是曹操自己打败自己的。曹操疑心太重误杀蔡冒,张允;后决策失误,把船连在一起,才让孙刘有了可乘之机。曹操为了快速获胜,而忽视了如何避免失败,结果大败。

做产品也一样。太关注竞争对手,会影响自己的心态、判断和决策。

你肯定听说过“以客户为中心”,但很少听到“以打败竞争对手为中心”。

可见,关注竞争对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打败竞争对手。而是:1)学习竞争对手的长处;2)发现竞争对手的软肋,找到差异化的机会点;3)从竞争对手视角看客户需求。

很多行业并没有到“要么你死,要么我活”的地步。在一个领域,服务好1000个铁杆粉丝,你也可以活得很滋润,并不需要你去打败谁。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何让客户离不开你。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四点成事方法:

  • 找到目标
  • 构建“输入-输出”闭环
  • 压倒性投入
  • 不求胜,求不败

先设定目标,然后围绕目标构建构建“输入-输出”闭环,压倒性投入时间、金钱,让自己不离开牌桌,等待机会,实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