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从事新农业的12条心得
兜兜转转,已经在农业行业混了7年,尝试过创业、投资、农业企业管理咨询和管理培训、卖货,跑了50个左右的地级市,一边尝试,一边思考,这个行业的未来在哪里,自己的定位是什么,能在行业中留下什么。
我一直认为自己从事的不是传统农业,故命名为「新农业。借此文梳理一下从业心得,欢迎把你的从业心得留言告诉我。
1
1、消费者需要什么,决定生产什么,怎么生产。要倒过来思考,不要先思考能种什么,能养什么。有终端客户资源的企业,反向整合上游就是这个道理。比如把下游餐饮商家的菜品采购需求拼购起来,形成大订单,向上游采购。再比如拼多多把消费者小散订单拼起来,相当于把分散的消费者,变成一个大的消费者,统一向上游购买。
2、农业的利润在前端研发,农资和后端销售环节,不要随便去碰生产环节。去碰生产环节,会把模式做得很重,而且不赚钱。生产环节需要构建机制,让农民参与其中,或者借助技术,降本增效。
3、农业细分领域众多,不要试图什么产品都做,在一个细分(垂直)领域做深做透,都有机会。生产环节越容易标准化,能按照工业方式生产的细分领域、单品越容易做出规模。
终端毛利率很高,价格不透明的行业,也容易做出利润(如茶、兰花)。选择大于努力。
4、单点突破,先在一个局部做到第一,跑通模式,然后向外扩展。
5、不要讲情怀,先讲商业,算清楚做的事情赚不赚钱,能赚多少钱。
很多贸然进入农业的创业者,喜欢讲情怀,但是并没有算清楚做农业的投入、产出,最容易忽视的是从事农业的隐性成本,比如因作物有生长周期,在收获前需要持续投入人工、维护农业设施和农业机械也需要成本。
2
6、人口的增长或者人均收入的增加都会导致农产品需求结构发生变化。
一般情况下,人口增长会导致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消费的食品重点会从芋类、谷类等淀粉质食品逐渐转向畜禽等高蛋白食品。但对食品的消费量不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无限增加,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时,对增加食品消费的欲望逐渐趋近于零。
7、做农业最终是在做食品,从食品角度考虑农业,很多东西就通了。
食品的逻辑是消费者在吃某个东西上有需求,为此需要把食品制造出来,为此需要确保食材质量稳定、成本可控、或者食材的新奇特。即,所有的环节都是为了给消费者提供他所需要的食品。
这样看来,农业生产环节是食品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相对标准化,需要利用技术降低成本,或者确保产品没有农残,或者种植新品种(如最初的阳光玫瑰)。做养殖的企业,实际上是食材供应商,可以供应给下游餐饮、商超,也可以选择自己做终端。
8、针对高端人群的食品未来有很大增长空间。
在把产品做好的同时,还需要把营销故事讲好。做农产品做的是信任,有1000个高端用户在你这里持续消费,你也可以活得很滋润。
9、订单、标准、组织、数据、金融、品牌是社会资本组织农业的几个关键词。
可以理解为:根据订单,组织农业生产者,进行标准化生产,借助数字化沉淀数据,用数字模型对接金融(贷款,保险),因产品价格合理和质量可控,形成产品品牌,获得更多订单,形成飞轮。
这个操作起来难度很大,一方面涉及的利益主体众多,需要建立机制和有很强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前期投入大,成效缓慢,资本没有耐心去做。这种产销一体化模式,在工业化水平高的白羽肉鸡,或者生产环节相对集中的细分领域,成功的可能性大。
3
10、农业从业者需要关注政策,争取政策支持,但是不要过度关注政策,甚至依赖政策。要去解决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做农业要求接地气。
11、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满足粮食供给。
该阶段,通过剪刀差从农业领域积累资本,此时以发展工业为工作重心。而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会面临着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贫困问题进一步恶化。此时,农业政策的中心任务是如何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当进入到工业化后期,如何实现城乡协同发展,保护农民权益变成了政策核心。
12、除了生产功能外,农村还有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农村可以成为叠加其他产业的载体,比如康养、文娱。这就需要依据区域特色,进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