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VS创业,两套不同的价值创造系统

打工者是用时间换取金钱,创业者是在打造赚钱系统。打工者离开工作岗位后,就没有了收益,需要继续寻找下一份工作,继续用时间换取金钱。创业者则是在构造一个即使不工作,也能带来收益的系统。很多人把自己没有赚到钱,归结为不够努力,实际上不是你不努力,而是你努力的层次已经决定了天花板。

从长远看,打工是高风险,低回报的事。按照别人设计好的路线行走,必然意味着获得社会平均工资,意味着超级内卷。用月薪的量级评估价值的话,打工者的月薪差别是3000,5000,1万,3万,5万,10万这几个量级,大部分人终其一生月薪也难以超越3万。

教育是文化暴力,是统治阶级将其价值观合法化的一种手段。学校的目的是大批量、低成本地培养出支撑社会机器运转的标准品。长期经受文化暴力,会不经意间养成一些特定的习惯,包括但不限于:线性思维,缺乏对风险、不确定性的容忍,喜欢攀比各种可以量化的指标(成绩、KPI、房子),缺乏打造自己独特知识体系的勇气。按照做题家思维行动的人,怎么可能获得出题家的回报?

公司只是完成作品,积累资源和能力的平台之一,而非唯一平台。在公司打工,本质是一种合作关系,劳资双方进行价值交换,打工者出卖资源(时间也是一种资源)或能力换取回报。很多打工人一辈子也没有想明白,到底在为什么工作,在整个价值体系中创造了何种价值,只是稀里糊涂地被社会时钟裹挟前行,离开公司时,才发现除了获得工资外,一无所有。

Think different,do something different。和别人做一样的事情,往往意味难以胜出。除了人人向往、路径清晰的康庄大道外,还可以走林荫小道。这并不是为了刻意追求与众不同,而是为了创造出独特价值,创造出让人“惊奇”的作品。

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创业,创业者需要具备发现市场需求,生产满足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并且卖给消费者的能力。创业者是在做整合,把分散在各利益相关方手中的价值整合在一起,共同达成目标。野心、创新能力、想象力、竞争意识、坚韧不拔等品质都不可或缺。

人人都可以产出适合自己的作品。作品不用于工作经历,作品是你的名片,能够源源不断为你带来收益。作品可以是奖项、书、专利、软件、公司等形态。任何不能产生复利的事情,都不值得去做。

聚焦,在细分领域取得压倒性优势,是最基本的竞争策略。这条竞争策略已经被无数案例证明是可行的。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更应该在某个点上取得压倒性优势。聚焦主营业务,基于核心能力向外扩展,把一口井打深,而非打10口井,当然前提是能打出水。大量企业都因为聚焦主营业务,发育核心能力,打造拳头产品,活得很好。

专挑软柿子捏才是硬道理。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个,没有人逼你必须用某个方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才是目的。某些你认为很low的事情,暗藏着机会。越早认识到自己是普通人,越好。

创业和执行力密不可分,要学会聪明的冒险。诸如精益创业,对标,在能打出水的地方打水。商业丛林法则,路线并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在前进中自然而然产生的,太多规划不能产生行动,也不利于看到新的可能。

打工和创业是创造价值的两种形态,还有很多价值创造形态,并非要么打工要么创业,不要把创业想得太高大上。Anyway,以创造者姿态,产出作品,参与社会分工,参与交易,获取规模化回报。

注:部分观点并非原创,借鉴其他老师。

2022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