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企业走访录:员工是“剩”下来的

近日,组织学员去世界前三的蛋鸡育种企业(以下简称“W企业”)游学,和公司副总,人力资源负责人、行政负责人深入交流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受益良多。

公司地处平谷,绿油油的草坪包裹着淡黄色外表的办公区,安静、祥和。身处庄园,远离嘈杂,却不远离一线激烈竞争的市场。

image-20230617201346794

W企业是一家典型的生产制造企业,只不过生产的是鸡苗、鸡蛋和鸡肉。公司年营收 20 多亿,做的另一个交易平台年流水 50 多亿,员工 4000 余人,在种蛋鸡市场占有率超过50%。

听人力资源负责人介绍,W企业是在为员工创造想干、能干、许干的体系,实现组织和个人双向成长。经过十几二十年的摸索,这套体系初步形成。听完介绍后,我不得不感叹:还有这么“奇葩”的企业。W企业有其独特的制度和文化:

  • 公司由国企改制而来,现为混合所有制企业,有党委、工会。
  • 鼓励夫妻双方都在企业工作。董事长及其夫人、好几个高管夫妻二人都在企业里面工作。
  • 员工第一年入职后离职率高于50%,但在公司工作三年后离职率极低,对公司文化极其认同。
  • 每日、每周、每月都要开会。在外人看来,这是很低效和容易让人抵触的事情,但在公司里却推行得较好。
  • 公司把 4000 多人,划分到三大业务板块,158 个独立核算单元,自负盈亏。听起来目前执行得不错。

这样的制度和文化是如何形成的?是否能够持久?又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呢?带着这些疑问,做了一些思考。

经营逻辑大于管理逻辑。企业最重要的两个职能是:生产产品和服务、销售产品和服务。管理是为这两个职能服务的,具体可以拆分为三点:管人、管钱、管事(包括方向和业务)。不能直接带来效益的管理,都是无效管理。

很多企业,文件管理得井井有条,内部一团和气,三天两头行政部就下发制度文件、开各种会议,企业倒是有序了,但是却没有任何效益。也有一些企业,甚至出现几百人创造的业绩,还不如原来几百人创造的业绩。这是把经营和管理搞反了!要先有蛋糕才能分蛋糕,不是先定好分蛋糕的规则,蛋糕就会自己出现。

管理不重要,管理能力也不那么重要,特别是在不成熟的市场、或者初创企业。曾在即刻APP上看到一位央企出来的人分享一句话,大概意思是:他年纪轻轻就进入领导班子,对自己的管理能力很自信,以为这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当他去民企做高管后,才发现没那么重要。

这里强调的是,企业经营要关注人效、净利润、现金流,不要迷恋企业规模和人员规模,更不要对自己的管理能力盲目自信。

绩效是检验成果的唯一标准。W企业虽然每日、每周、每月都要开会,但是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开会的方式、内容有所不同。他们并没有把开会变成洗脑或者流于形式主义,而是把开会变成同步目标、获取资源支持的手段。

W企业的开会是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基础上的:第一,开会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如果开会时忘记了组织目标、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那是失败的会议;第二,企业内部需要有交流信息的通道,W企业认为开会是一种有效方式。

“员工做到什么能得到什么”是薪酬制定的基本问题。企业一般会把薪酬拆分成工资、奖金、分红/股票/期权、其他福利,工资是发给责任的(公司有没有业绩都得发),奖金是发给业绩的(有钱就发,没钱就不发),分红和股票是用来绑定可以长远走下去的人才的。

说得再多,最终看的是成果,即绩效,没有绩效的管理是无效管理。

员工是“剩”下来的。这是在讨论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前面谈到员工第一年入职后离职率高于50%,但工作三年后离职率极低,“剩下”的人对公司极度认同,当然能力是基础(能力不足的,公司会淘汰),即愿不愿干、能不能干都需要。

人性是复杂的,每个人的动机不同,生活背景不同,如何把所有员工引导向一个城墙口冲,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员工越多,难度越大。

此时,需要靠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塑造员工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塑造”很难,最多是“引导”,优秀的企业才能吸引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人,这也是经营的最高境界。

2023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