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3年10月碎片

美感是什么

美感是什么?可以换一个词:节省脑力。可能不那么准确,但能更好地理解美感。

当你觉得一个东西“美”时,大脑是什么感觉?心情轻松愉悦。

那什么东西能让人轻松愉悦?——秩序。这受限于大脑工作记忆。大脑更容易识别模式,记住组块。

诺曼在《设计心理学》 中提到复杂是表面看起来混乱,实则背后有隐藏的秩序。一团乱麻令人费解。一位摄影师朋友告诉我,摄影就是在复杂中寻找某种秩序。

那实现秩序有哪些方法呢?把握以下原则:

  • 设计四原则:对齐、对比、重复、亲密。
  • 时刻想怎么节省别人的脑力、体力,最好让人感受不到某样东西的存在。比如,设计大门,别人一看到门就知道怎么开,而不是门上贴“开”“推”;外卖盒子不要愚蠢到根本找不到从哪里打开;客户从买产品到结款要快速,中间不要有任何犹豫,比如结款还需要输入各种信息。
  • 简洁。不超过4个组块。少量产品实现多个功能,而非无限增加功能。值得学习的是MAC。

个人-情境互动的巧妙解

故事一:如何把个人目标放在合适情境中

主人公1983年生,广西人,中国农业大学本科,北大经济学硕士,某集团(L公司)总裁,2007年进入公司。L公司最神奇的是,全公司1.4万人,7000余人持股,营收300亿左右。今年7月份拜访过。

1、如何找工作

主人公硕士毕业后找工作的考虑:像北大毕业生一样去金融机构工作,拼不过这些聪明人,加上想回老家发展,于是在家乡找工作。

他是怎么找的?凭自己的学历优势,什么企业都能进。于是他将老家的所有企业排序,逐一投递简历,投简历时直接去了L公司总部,把简历交给保安。

为什么选择L公司?偶然因素是保安看他是北大毕业的,就直接把简历交给了公司创始人,没有走固定招聘流程。创始人发现其底层价值观与其相似,于是观察培养。其中一个细节是,创始人为了识别他是否能堪大任,月薪3年都是3000元,如果他走了也就算了。结果没走,加上其表现,于是加大培养。

巧妙解:

  • 高素质人才去人才密度不那么高的行业,更容易降维打击。但前提假设是,这个行业市场空间大、行业增速快、竞争格局未形成,有机会成为头部。
  • 利用个人优势,在情境中占据有利位置。个人优势包括难以改变的身高、年龄、外貌、出生地及父母等;学历、工作经历等;性格优势等。

2、如何脱颖而出

2009年,L公司员工持股机制受到挑战,在集团内部引发辩论,邓坚决站在创始人一边,赢得了信任。于是,创始人让他接手了销售压力最大的一家公司。

他打败竞争对手的方法很简单:称猪,即现场用称猪的重量,对比自家饲料与竞争对手饲料之间的效果。

他怎么想出这招的?市场调查。竞争对手前脚拜访完客户后,他后脚就去问客户,竞争对手和你聊了什么,怎么交流的,你为什么用竞争对手产品等。

他据此总结了一套打法。结果反败为胜,后来整个核心业务板块的销售部门都归他管了。

巧妙解:去最容易产生成果的地方,并且主导。比如搞定别人搞不定的客户。

3、如何找到配偶

他的做法比较巧妙:发起了一系列走进校园的交流活动,找到了一位大学老师作为妻子。

故事二:危机如何处理?

某国有企业生产的产品违规,被人举报到主管部门,如果核实,工厂就会被关闭。

该企业的负责人立马干了两件事:

  • 销毁证据。让业务员连夜支付费用将所有已进入市场的产品回收;给厂长下达命令,销毁所有生产记录,从数据信息到标签等等,并声明,若第二天的抽查发现任何记录,就撤他的职。
  • 承认错误。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主管部门门口。先承认错误,然后诉苦(关了1500人要失业)、拿出上级(关了国资委面子也不好看)。

经过一系列操作,工厂没关,加上另外两家民企工厂关了(在这家国企被举报前就关了),自己变成了市场老大。

其他不谈,从“个人-情境”角度看,当危机来临时,如何办呢?保持镇静,抓住关键。

故事三:氛围的重要性

情境是容器。要充分利用情境,调动情绪。

最我策划了一个交流活动,灯光、音乐、温度、人与人之间物理距离等等,都会对个人情绪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个人是否愿意交流。

于是在灯光、音乐、温度、人与人之间物理距离进行设计:灯光设置为柔和的淡黄色(使用购买的装饰灯);用一个有代入感的背景;音乐选择是纯音乐(不喧闹,能够使人平静的钢琴曲),音量不高于说话音量;围成一圈,便于交流;安排1-2名参与者带动氛围;温度控制在24摄氏度,避免让人昏昏欲睡,适当通风,

效果出乎意料。这就是情境的力量。还有很多改进空间。

所以,风氛围营造很重要。

根据情境行动

“有没有第三种可能”是更加从情境出发,去感知情境,根据情境行动。既然坐电梯比爬楼梯,可以更快速的拿到结果,干嘛要爬楼梯?既然走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为何还要在意社会的刻板印象?

而这里面的关键点是什么?

理解真实世界的运作逻辑。如理解社会运行规则、权利的规则、商业规则、教育规则等。

回归最基本的实体、属性、参数。尊重自然、尊重人性、尊重规律、尊重常识。(整理最重要学科的最重要知识)

基于概率去行动。基于概率和统计规律去行动,才更更好地拥抱不确定性。

把事情往简单做

更加清晰地意识到,面对复杂的事物,划分组块,回到基本点思考,事情就会变得简单很多。不论事情多么复杂,脑能记住的组块不超过四个。

所以,要划分组块,把事情往简单做,但做到极致,并且叠加大时间周期。比如:

(1)企业运营 = 测试需求–>放大规模,或者创造产品-营销产品

(2)实现目标:确定目标、拆解为子目标、凑齐实现目标的条件。

(3)组织管理 = 对外(客户价值)、对内(员工价值)。

(4)企业留人:薪酬留人、事业留人、感情(文化)留人。

(5)三段论思考: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

……

观察到的一些行动

和某人身上看到的。

1、知道哪些是实的,哪些是虚的。

为了说服学校领导、老师和地方政府等合作方,他制作了符合讲故事逻辑的PPT。

在“实”与“虚”的区分上,那张关键的幻灯片内容具体、制作扎实,并已取得一些成效。慢慢地相信他的人才增多了。他目前还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带着这些学生实践他的教育理念。

再一次感到语言学的陷阱,只有“实”的或者只知道蒙头干事,没有“虚”的也不行,但“实”的部分要大于“虚”的部分。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知道哪些是虚的,哪些是实的。而本质一般和“交易”、“安全感”有关,你有什么我有什么,你能得到什么我要得到什么。别被华丽的语言绕进去。

2、对自我认识清晰。

他清楚自己的职责:确定大方向并为老师和学生创造施展才能的条件,如争取资源。不是整天盯着学院的老师怎么搞科研,搞科研老师比他懂。所以,他会去创新很多东西,给老师拉很多资源。即使是与他性格不合,但有才华的人,他也能包容。

如果没有增量,没有发展,是解决不了教师积极性问题的。正如企业一样,没有业绩增长,组织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比如,某学校领导上任后,为了还学校的债,教师工资几年没涨,怨声载道。此时,如果他想办法,把一直向某亏损项目投的钱用来补贴老师,老师会不会更满意?

3、争取成为规则制定者,而非在规则下抢地盘。

部里有个项目,学校里面的部门忙着抢占了3个,5个省。他说如果他去做,可以利用学校的牌子把整个事情承接下来,还是有可能的。其他头部学校抢走了全国乡村振兴的县长、书记培训项目。学校是不是可以搞一个针对分管农业的副县长的培训项目,与清华北大错位竞争?

4、国际视野。

他曾在国外留学,并访问了美国多个州,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拥有国际视野。期间也谈到国际顶尖的农科院校转型问题。

提高时间利用率

时间分配上,要意识到:

  • 投入的时间长短与产出并非线性关系。并非工作时间越长,产出越高;并非一直想着目标,目标就能加快实现。
  • 留有空间。漫无目的的做事情,才可能激发创造性。
  • 伟大的事情不是靠时间堆出来的,而是一不留神做成的。结果是顺气自然的,无需关心,更重要的是关心两个人(客户、员工),两笔钱(成本、现金流),自我批判。

我想起了最近游泳的经历,越紧张,越浮不起来;反而越放松,越能够利用水波,不费力还游得快。时间分配,也应如此。

背景:今天事情好多,与很多人一对一沟通,好多事情太消耗脑力。上午在处理税务、招聘,下午对接参观、产品销售、安排江苏出差。接着切换到另两个项目处理技术、运营、写作。以下是初步拟定的清单:

  • 全局:一上来就知道目标、关键节点,知道应该往哪里发力。
  • 重点:时间投入到最有价值的事情,一些事做到60分就可以,放弃无效会议、无效聚会。不要根据事情的难度去看做不做,而是根据事情值不值得做去判断,即便很难但是正确的事情,也要做。
  • 唯一重要的事:交钱的客户感到值不值,能不能让客户交钱。
  • 最终交付为导向:反向确定事项、责任人、时间节点。
  • 协作:讲清楚目标、主要事项、时间节点、责任人、寻求资源方式。
  • 分权:避免一次性沟通过多人员或管理过多项目。要把一些事情交给别人做,抓住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 分组:事情分成头脑能记忆的,比如按照2*2矩阵,把事情分成必须做有价值,必须做价值小,可不做有价值,可不做无价值。
  • 外包:外包或者借助社群的力量。
  • 任务切换:不要一直做一件事情,利于保持大脑活跃。
  • 中午休息:午睡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