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走访录:学历是否决定成就?
最近看到一家企业,很值得学习:在某个细分领域(品类)做到第一,务实,聚焦主业不乱投资,家风正,只要不出现大的问题,每年可以躺着赚几百-几千万利润。
创始人的经历让我对学历、见识、成就有了新的思考。
1
他1972年出生在河北农村,家里排行老六,由于家里太贫穷,只上了三年学,就开始闯荡社会。
他卖过馒头,做过化工,2001 年在一个大会上听说了发酵工艺,觉得有前途,便把化工厂改为发酵工厂。这可是生物科技行业,有一定门槛,他根本不懂,于是到处求人,和学校合作,越做越大。
把这家企业和昨天拜访的企业进行对比。昨天那家企业比这家企业早创立 13 年, 创始人博士毕业,除了主业外,种过几千亩红薯、放过高利贷、养过鹌鹑、做过养猪场,虽然企业一直向上发展,但发展势能不如今天这家。
2
为什么会这样?抛除行业红利外,最重要的是创始人素质。这家企业的很多做法,让我觉得他很有智慧。
“做什么事情都要有目标”。 谈及为何能顺利交班的原因,他说到“做什么事情都要有目标“。他的行动完美诠释了,接班要趁早准备。
为了培养两个孩子对所做行业的热爱,他有意识的让孩子去农大校园参观。
高中时,他把所有农业大学录取分数拉出来,给孩子说他们上某个大学分数还差多少,两个孩子有了明确目标学习起来很有动力,最终两个孩子都考到了两所排名最靠前的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硕士毕业后,回企业历练。
他早已在社会资本上为孩子做了很多铺垫。两个孩子分工明确,哥哥主外,弟弟主内,很团结。
目前他已经半退休,对企业决策很少插手,明年准备不再去工厂了。
昨天那家企业,孩子2019年回国后,他安排孩子养猪(也是佩服他的孩子能吃的了这苦)、种红薯,没有让其接触核心业务,直到明年要退休了,才想起来还有好多没准备好。
想得很清楚。 他明确的告诉我们“富不过三代,富过三代要出贵人”。他在把企业做大上,没给孩子压力,希望他们老老实实经营,走正道,“不贪”,不要误入歧途。
创始人认为目前的事业值得做几辈子,这也是农业食品行业的特点:只要人要吃饭,这个行业就永远存在。
他在与人合作上,遵循责任-功劳对等,不让人吃亏。他们与高校合作搞研发,没有采取股权合作的方式,他认为股权合作算不清,要是年年不分红,那外部科研人员就没有积极性了,所以一直都是研发出什么,就给多少钱的合作方式。
聚焦主业。 好企业都是相似的:聚焦主业,对外为客户创造价值,对内提升员工价值,家和万事兴。换一种方式表达,牢牢抓住四个方面:定位、产品、营销、团队。
当创始人和他的两个孩子,有什么兴趣爱好?他们回答,把企业做好就是他们最大的兴趣。
持续学习。 创始人虽然不怎么识字,但他一直通过和专家教授、行业高手交流等方式,持续学习。他所做的行业,属于生物科技行业,能做到今天这种程度,与其持续学习密不可分。
3
那学历高,就一定能做成大事?学历高,见识就一定高么?
这位创始人的经历证明了,不是!需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发现普遍规律。
从概率上看,好学校、高学历的人的做成事的概率更大,见识也会更好。特别是好学校、高学历提供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校友老师网络),以及起点。
但是,受时代、行业、地域文化影响,凡事总有例外。做事(此处更多指做企业)的逻辑和读书逻辑并不一样。见识并不是只能通过读好大学、高学历获得,还可以通过读好书、见高人、多经历获得见识。
从人性系统论看:
高成就动机,自主。 动机是发动机,没有强烈的事业心,绝对自信,是很难做大的。而成就动机最好来自兴趣、好奇心,为了获得外部评价而行动,只是做别人眼中的自己罢了,这并非真实的你。
与动机相配合的的是,需要强悍的执行力,即敢想(动机)+敢干(执行力)。
其次是有主见,不被其他人带偏。这位创始人一心认定自己目前做的事情,永远不会消失,关键是比别人做得好,所有战略上很有定力。
知识分子的通病是:太在乎面子、把事情想得太复杂。
高竞争动机。 要做就要做到极致,做到第一。
智商理商中高。 这位创始人可能有点特殊,虽然小学毕业,但是他的智商、理商并不低,这可能得益于他持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