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性的两则故事
故事一:别把人性想得太美好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责任,成年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陷入责任大,功劳小的陷阱中。
这次,我眼睁睁地看着同事把事情搞砸(当然最坏的结果在我的可控范围内),即便当时我就发现问题所在,之前也提醒过几次,这次搞砸后,知道痛了,知道改了。
第二天我们找了一个大巴司机,想着用车时间可能会超过四小时,就给他多加了100元。
到目的地时,正值晚饭点(下午 5:30 接我们,5:50 到目的地),我让他自己去吃晚饭,到时找我报销。
我想以呼和浩特的消费水准,加上对第一天司机的消费情况预估,吃饭费用不会超过50元吧?
所以就没有和他说标准不能超过多少钱,也借此考验一下他下次是否值得合作。
没想到他花费了近百元。
本可以不管他晚饭怎么解决,这笔费用也可以不转给他,或者只给他我认为该给的钱,他也只能接受。还是太心软,把钱转给他了。
我半开玩笑的问他,为何花费这么多,他竟然来句“我也是很辛苦,应该的”。
人心难以琢磨。司机来回只开了50分钟,20公里,竟然这么想。直接把他微信删了。
这是近一年第三次与某类群体合作,踩的坑了。可能我没有掌握和他们沟通的方法。本想着他们辛苦,不和他们计较,结果他们会越要越多,感觉是能坑一个人算一个人,赚的是信息不透明的钱。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也遇到过很好的。
以后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遵从市场经济公平公正,一切皆博弈。从理性角度,司机行为没错,可能我不懂规则,但下次我会和第一天的司机合作,而不是这位。
2、人心不可琢磨,要通过行为看人。即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做成了什么。
3、依靠制度和机制,不要考验人性。人人都希望少付出,获得更多利益。
首先承认其合理性,其次一上来就定好制度和机制,告诉参与者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做了会怎么样。
此处可以想起刘强东早年开饭店,厨师会计卷款跑路的事情,也是一样的道理。
故事二:什么时候成交
前两周,一个学员发消息给我,说想买20本书,直接给我转了1000块钱。
我说,书不从我们这里买,可以帮你代买。要不了这么多钱,我安排人从京东上下单后(10多个地址),是多少钱,就收多少钱。
当时也想到,最稳妥的方式是先把钱收了,免得她后面反悔。
但转念一想,买书后会剩下差不多100块钱,退给她,她肯定不要,还得沟通半天。还不如花费多少就收多少,她可能会觉得,我们不贪图这点小便宜,更容易与她建立信任和进一步合作。
于是,就没收那笔钱。她说这两天把地址给我。
一周后,我联系她。
她说忘记这事了,稍后给名单给我。后来就再也没有给名单。我也不好意思再去问这件事了。
这属于因情绪把握不到位错过的单子。
这位学员下单买书前,刚看了我们的直播(直播和卖书无关),刷了群消息,带有情绪,是感性的,有时间下单的。此时,下单的意愿最强。
但错过了这个时点,她会理性思考值不值得买。并且她这么忙,这种小事,早就淹没在日程中了。
所以,要擅于把握成交时点,不要错过最佳成交时期。一般来说,消费者在感性、带有情绪时,最容易下单。某种程度上,促成消费者下单的感性因素,大于理性因素。
此外,多学点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情绪相关的知识,还是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