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行动者

第一次参加开智大会,感觉氛围真的很棒,高信息浓度、高信任,见到了好多网友,意犹未尽。

最近一年,我在开智听到或者看到最多的词,似乎是“情境”和“行动”,有阳老师一口气出了几本书、带领大家跑步进入AI新时代的行动,有我在咨询师帮助下不断优化情境和行动,还看到了同侪不断行动、迎来转变。

阳老师以《看见更大的世界:成为智能时代的行动者》为题演讲,“更大的世界”强调接近现实(真实)世界,而非困于心念世界,改变解释框架”;“行动者”强调聪明的行动。

如果把听后心得总结为一句话,我认为是:从现实(真实)世界出发,遵循最小阻力,持续行动,获得反馈,根据反馈调整行动,自然带来好运,发现意义和价值。

聪明的行动

情境先行,而非个人概念先行

按照情境行动周期,情境— >感知—>认知(个人概念)—>情绪—>行动。情境是容器,但我们容易低估情景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只强调“个人”和“情绪”,不重视“情境”,没有远离、替换不适合的情境。

实际上,概念、情绪是基于客观世界建构出来的。建构过程中必然会损失真实世界的信息,容易陷入语言学陷阱中,加上受到社会规范、教育的谎言、社会刻板印象影响,可能并不那么可靠。弄不好会执念太深,反复纠结一些个人概念,纠结某些无关紧要的细节,忽视最终目标,不断重复某种行为模式。

我之前会做很多计划规划,每次行动前,会先证明行动的意义和价值,才去行动,但每次的结果都未达到预期。直到去年才发现,计划规划的目标只是个人概念,而这个目标的来源,并不那么靠谱。

此时,需要先干了再说 。先改变情境可以改变、可以替换的要素,在实践中解释世界、认识世界。随遇而安,逐水草而居,反而更能持久,哪有那么多的标准答案,必须按照标准答案、社会规范做事。

但是先干了再说,并不是蛮干。如果我们对真实世界,有所认知,行动的效果会更好。如何更好地接近真实世界呢?

一方面,可以寻找信息世界、物理世界、生物世界难以改变的参数,或者重要学科的重要框架,避免认知偏差等,这些在开智的英才四课有所提及。

另一方面,要多读好书,见高人。没有见过足够多的好东西,你就没有对好东西的品味。你身边都是高手,你的水平,自然也会提高。

改变解释框架

现实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我们要能够兼容看起来很矛盾的事物,才不至于陷入单一解释框架。要建立独特的知识体系,独特的解释框架,放弃追求标准答案。

“这件事没有我会怎么样”,让自己后退一步,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待自己的心念世界,观察心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距。当用“这件事没有我会怎么样”思考时,会发现之前在意的东西可能只是细节,或者“我应该去做什么都耽误,但不能耽误的XX”,或者发现“我也受到了XX观念影响”。这样才不至于陷入心念世界,找到心念世界、现实世界、真实世界的平衡。

最小阻力

为了增强行动力,可以放大每个人生周期中最重要目标,其他事情先靠边。比如,什么都耽误,不能耽误“赚钱”。当有一件核心事情牵引时,你的注意力、时间利用效率才会提高。不然会东想西想,3年后仍然纠结3年前的纠结。

行动时的最小阻力,符合最省力原则,可能是直觉式行动,而非理性计算的行动。但是,大脑经常会出现一个错误,最小阻力的行动往往靠直觉(常识)就可以得出,但是我们并不一定会按此行动,反而会去追求更复杂、更耗脑力的行动,这点需要注意。

此外,最小阻力能够帮你你快速行动起来,但是后期行为瘫痪,主要是缺乏反馈。所以,要让行动获得奖赏,行动飞轮才能转起来。

行动者的气质

老师总结为“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大老粗’”。

记得5年前,去听某位头部咨询公司创始人的分享,他说了一句话,大概是“走向市场、去经历、去感受、去磨练,脱掉书生气,少一点精英意识,少一点自说自话,少一点自以为是”。这也是白领和知识分子经常犯的错误。很多时候,太不好意思、太在意面子、太在意自尊、太矫情、内心戏太多,反而耽误自己的发展。

行动时,要有湖南蛮子的匪气,简单直接,直奔目的。就像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创业者的行动

开智大会末尾,听到阳老师给两位同学商业项目提供建议。

今年2月4日是我第一次线下见到阳老师,没想到他是“搞钱”高手,看问题直达本质,颠覆了我对阳老师过往印象。今年阳老师在线下分享、知识星球也灌水了很多类似内容,今年好像大家对这个话题关注度上升,我发现有不少共性的地方。

以本次午餐的分享为基础(只听了很少一部分),结合阳老师过往分享、我的思考和观察,尝试将共性总结为七条。还不全面,待不断实践、完善。

1. 大胆想象。

先有目标(大方向),根据目标去找资源、补能力,而非像大部分人一样,纠结于现实困难,怕这怕那。要“伟力归于己身”。

比如想做某个产品,不懂编程,那就立即学或者找懂的人。思考逻辑是:做什么,怎么做,差什么,补什么。

2. 开创新品类。

寻找利基市场,开创全新品类,并且在这个品类做到第一,一毫米宽,一万米深。开创品类时,要注意解决核心矛盾。

其次,新品类并非要完全原创,可以在现有产品上微创新,如工业品改善包装,增强设计美感;如建议深圳某同学,只在大厂密集的办公区开健身房;如建议某位做SAAS的同学,收录3万个网站,做到极致,而非3000个,才能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

3. 看起来简单粗暴的模式,越具有生命力,越持久。

交易环节越多、变量越多,越脆弱。做事要实用主义,怎么快、怎么省力就怎么来,要把复杂的事情往简单去做,在遵从责任-功劳对等、基本道德基础上,不要被所谓的规则、制度、看起来很正确的观念束缚。

公司只有开发产品、营销产品两件事。基本逻辑是,发现某种需求,开发产品/服务满足需求,模式跑通后,不断复制。越稀缺,越有价值。SKU越精越好复制,要一招鲜,吃遍天,比如长沙某家连锁按摩店,只有两个价位的产品,只接受线上预约,这大大减少了成交环节,更容易形成连锁。

4. 成本最小原则。

在精益创业基础上,还要注意“最小成本”。收入是对未来的预期,不一定能达到,但成本是实实在在的支出。

严格控制成本,砍掉不必要的成本,才有机会多次测验需求、才能让ROI最大化。正如自然界存活期长的生物,都是能耗最低的生物。

成本领先,再叠加大时间周期,胜出。可招可不招的人,不招;可买可不买的设备,不买;可做可不做的功能,不做。如开智固定资产少,运营成本可能较低,都是精英员工,能保证在大时间周期内,产生复利。

5. 只做最核心的部分。

非核心环节,外包或者通过社群力量解决。产品一开始就要奔着盈利去,其他都是扯淡。

6. 知识型IP发展。

营收做到30–3000万的个人IP,可能IP本人+几个助理就可以实现。做到3000万-3亿,可能要靠制度、流程。3亿-10亿则和行业赛道、制度、流程、文化等有关。

IP做起来后,要进行利益保护,制造或者保护稀缺性,如成立协会、工会、联盟等类似组织。比如弗洛伊德100年前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至今仍然很难找到咨询师完整的咨询录像。

此外可以利用社会机制的先天漏洞分类,比如只有女性才能加入的组织、只有上市公司CHO才能加入的组织、只有XX大学才能加入的组织。

7. 理想的CEO人选。

详细内容见https://t.zsxq.com/12PvDYw6y

像毛主席等湖南人一样,匪气加文化,不要假清高、要面子、文人相轻、眼高手低,该拿资源时,不手软。

知识型公司,CEO本身就应该是最大的IP。比如咨询工作室,CEO本身就是一流的咨询师、最大的IP,要能做到哪怕所有咨询师都跑了,也能独立完成咨询交付。

以上所有一切,进入实践后,都不重要,可能都是错的,行动最重要。只有正确认知,加持续行动,基于真实世界的反馈行动,才能越来越好。

注:以上观点仅代表个人,与第三方无任何关系。

2023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