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如何让课程更有趣,结构更清晰

此为去年的交流笔记整理而成。

早上向猫柳教练请教了一下在教研时,如何提高有趣度的话题,感谢解答。

如何判断课程好坏?最重要的一个维度是:是否创造新的模因。好的模因有三个特点:1)少为人知(非陈词滥调);2)用简洁框架,解释尽可能多的现象;3)带来新知。

同时,大脑的最佳记忆组块是3-4个,大脑容易识别和记忆模式。

所以,教研或者讲课时,有一个基本原则:整个课程,只讲一个模型(模因),并且围绕这个模型延展3-4个信息组块,形成“1+4”的树形知识结构。

比如,开智学堂的英才四课:

  • 信息分析课程,讲的模型是“全局认识、交叉验证、有趣度”(可以命名为高阶模型),围绕模型,拆分出四个组块:“信息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加工、信息报告”。

  • 行为分析课程课程,讲的模型是“情境-个人-情绪”(“人性系统论”)、情境周期论:在模型围绕四个组块讲解:人性单元、情境周期论、如何识别个人/他人行为模式、如何改变个人/他人行为模式。

  • 论证分析课程,讲的模型是“思想实验、符号化思考”,在模型围绕四个组块讲解:心智程序、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图尔敏模型)。

  • 决策分析课程,讲的模型是“情境决策论”,在模型围绕四个组块讲解:简单情境决策、复合情境决策、复杂情境决策、混乱情境决策。

同理,上述课件开发原则也适用于演讲、说服别人、写书。先说核心点,然后围绕核心点给出3-4个理由,结构化表达。比如,说服别人做某个项目,先说项目的价值,然后围绕为什么做?怎么做?做成需要支持展开。

回想今年我们课程开发或者与企业交流的套路,也在往上面靠近,不要一次传达过多信息,而是要围绕一个信息,讲深讲透:

  • 方向: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
  • 商业模式:显性(业务活动系统:资源与能力、产品生产方式、目标客户)、隐性(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安排:盈利模式)。
  • 组织:目标、分工、合工
  • 运营:目标、效率(周转率)、效益(利润率)
  • 营销:客户、产品、渠道
  • 企业诊断:创始人、方向、业务(营销)、组织
  • 对外对内:对外看客户价值,对内看员工价值

而整个过程的难点是,如何让模因足够有趣、有用。

20230801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