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碎片

新的一岁

今早妹妹和朋友发来生日祝福,我才意识到又长了一岁。

我把去年生日定义为人生发展转折点——将过去20多年的经历整合进一个叙事框架中,更明白未来10年我要追求什么,我的身份是什么。

这一年经历了很多,主要是打基础,不断做项目练手、不断复盘。

未来两年,则是发生质变的两年。我将开启新的人生,一切都到时间点了。

感谢一路上给予支持的家人、师友、合作伙伴和团队。

关于人

创造环境,用人所长

团队开发的产品按照预期时间上线了,结果较为理想。非常感谢几位伙伴所做的一切,大家表现得非常给力。

我的能力有限,对技术一无所知。我所能做的,是创造环境,用人所长。可能我的做法,受到平常接触的企业影响。

这三年走访了很多企业,其中我最欣赏的是这三家:温氏股份、力源集团、海大集团。其中两家的总部位于广东,另一家位于广西,有幸去拜访过两家企业的董事长,对我观念影响还蛮大的。

这三家企业让人惊叹的做法:

温氏股份:采用“公司+农户”模式。温氏提供平台,带领5万多个农户发家致富。温氏采用的“公司+农户”模式,过去40年取得了成功,未来30年,依然有生命力。

力源集团:采用全员持股模式,近万名员工持有公司股份。管理简单高效,员工自我驱动。力源集团深耕广西,在饲料行业一方独大。

海大集团:采用“服务营销”模式,近万名员工深入基层为养殖户提供服务。海大集团极其重视科技,战略极其清晰、业务聚焦、务实;每做一个市场,必做到第一或前三。

功成不必在我。我有更大的目标。

如何分配奖金

最近发年终奖,我在这方面经验很少,公司激励机制也不完善,不知道如何操作。之前我思考过这个话题:

“员工做到什么能得到什么”是薪酬制定的基本问题。企业一般会把薪酬拆分成工资、奖金、分红/股票/期权、其他福利,工资是发给责任的(公司有没有业绩都得发),奖金是发给业绩的(有钱就发,没钱就不发),分红和股票是用来绑定可以长远走下去的人才的。(见:https://wuyaluck.com/2023/06/17/2023-06-17-HR-Management/)

不同行业、不同业务、不同职能的员工、老板的价值观,决定了奖金分配模式。比如,职能部门(无法直接算出业绩的),大部分公司的年终奖是1-4个月工资(13薪-16薪);销售人员是提成(有的公司会预留部分提成年底发,防止销售流失)。

总结起来,基本原则:公平、公开、公正;谁创造的价值大,谁就分得多。激励创造更大的价值。

那具体如何操作:1)盘点:进行财务和业绩盘点。2)预算:确定明年预算。3)商讨:确定后,在内部达成一致。有规定的,按照规定执行。4)发放:奖金下发。

关于经营

客户交费快慢背后透露的一些现象

10-12月上旬的工作更侧重销售,我发现销售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销售为什么重要?一个企业只有三件事:创造产品、营销产品、复制放大。大部分企业,如果有一人特别懂技术(创造产品)、一人特别懂营销(营销产品)、一人特别懂团队管理(复制放大),一般发展得较好。(前提还是选择正确方向)

虽然我销售做得很烂,但越做越顺,销售额还可以。这得益于学了行为分析、信息分析,比较有同理心。但还是略显内向,踩了很多坑,也得到了不少经验教训。

我前后大约沟通了X位客户,其中%是董事长和总经理。交费快慢背后反映的一些现象,试图归纳几条:

特别认可公司品牌和你的,立马打钱,不讨价还价。认可来自口碑,转介绍成功率更高,这类客户一般企业做得还可以,最典型的如木子禽业、扬翔股份。

这背后反映了,营销需要“三化(质量显性化、价值数据化、效果案例化)、三户(粉丝户、重点户、示范户)、三会(大会造势树标杆,中会聚力催成交,小会交流解疑难)”。

不是所有人都认可你,要经营认可你的客户。典型如和盛集团,花费1W+营销成本,但其企业发展阶段,并不适合公司的服务,所以最后没有打款,应该早早放弃这个客户。

不舍得分钱、不诚信的企业难以做大。典型如某家企业,老板自己赚钱,但不舍得给员工分钱,本来处在很好的行业,但是一直没有做大。

不做付不起钱、难要钱的客户。

成本把控

这个月特别忙。不过我对压力不可控情景处理,相比18个月前,上了至少1.5个台阶,对突发情况也能想出解决方式。

这两天盘点公司财务,相比去年,营收得到较大增长,运营成本有所降低。但是整体成本结构不合理,我今年把一些不合理的成本都砍了。这主要是老板不关注,之前都是管30-50亿营收的集团,加上是国企,对一些成本没概念。中小公司不一样。得关注写字楼每平米价格、免租期等等。

不同的业务,成本和营收结构有所不同,需要详细拆解分析。公司最大的一项支出是人工成本,而人工成本中,五险一金比较高,公司用人成本是员工工资的1.5倍(50%左右用于缴纳五险一金),员工到手工资是总工资的70%左右(30%左右用于缴纳五险一金)。

相比上海、深圳,北京人工成本太高了。北京并不适合做商业,长远看我必然去珠三角、成都。

下午和合作的财务公司老板交流,我才知道还有这么多合理避税方式。

再次验证了,收入不一定可控,但是成本是硬支出,要最小成本,做大利润。

回归常识

公司成立5周年了,我入职公司也有3年了。3年前,放弃大公司工作机会,加入小公司,有得有失,得到的多于失去的,并不后悔。如果当初我选择大公司,会再走几年弯路。

复盘公司这5年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沉淀了什么、和预期差距、推演增长模式等。公司至今没倒闭,一个重要原因是: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客户口碑一直很好。

组织发展好坏衡量指标:绩效。是否绩效导向。

牢记三句话:对外为客户创造价值,对内提升员工价值,健康的组织文化。

而对外决定对内:如何解决客户问题,为客户创造价值,决定企业流程、团队。

管理半径:直接管理人数不超过7个,最佳实际上是四个。应该关注这四个人的能力。

踢皮球:其他员工有业务问题不能直接找你,如果每个人都找你,你会忙死。找到你,你也要把这些事情踢回负责的人解决。

技巧:为了避免和一线员工距离太远或者查看动作在一线是否变形,怎么办?抓典型,在整个组织宣传。

不懂就问、懂了装不懂、不懂就是不懂。

并非项目越多越好。分清楚每个项目价值,资源投入。

此处省略操作细节。

时间分配

时间分配犯的错误

问题是解决不完的,要关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目前卷入了很多项目,对我的时间和项目管理能力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是很不错的练手机会。我试图把事情做得尽可能漂亮,并且最大限度吸收经验教训。3-5年后回看这段经历,必然会觉得这么小儿科的事情,为什么要焦虑、头脑混乱。

我犯的错误如下:

1、主线不清晰。

没有抓住核心点。没有找到一个点解释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并且把这个点清晰地传递给组织。

主线是一个点。这个点回答了:用XX产品或服务满足XX用户XX需求,最终赚的是XX钱。这个点应该是客户需要、自己能做、做得比竞争对手好。

可以往下拆解为从目标、业务线、组织线思考。

2、分不清重点。

没有划分项目层次,眉毛胡子一把抓,逃避解决难题。

按照重要程度,要把项目划分为重点项目、一般项目、练手项目。

按照交付结果,要把项目划分成超预期交付、按预期交付、风险项目。

3、不懂借力。

所有事情亲力亲为,向上管理和调用资源能力还不行。

4、不懂闭环,不对结果负责。

把不同事情混在一起,不懂得一个时间段处理一个事情。来一个任务,就立马解决,结果导致重要的事情没交付结果。

衡量我做得好坏的唯一指标是结果,没有结果,做的就是无效动作。

5、忽视人的因素。

沟通时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里面,没有考虑对方的处境。缺乏与别人眼神交流,边和别人说话,边处理其他事情。

沟通时用语不清晰,导致别人没有理解要干什么,需要对方干什么。

事情划分

今天提到这种划分方法不对。这样划分,只会被无穷无尽的事情消耗自己的时间。

那怎么划分更合理?

什么能立马赚钱就做什么。赚钱只是结果,背后是对客户需求把握,市场是检验工作有没有效的唯一标准,不讲求苦劳,只看功劳。一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项目制划分。类似温氏集团公司+农户模式、打土豪分田地模式。怎么样把大家团结起来,打游击战,赚外部人的钱,而不是内部人的钱?

切分组块。所有动作统一到一个大目标下,大目标下做的事情不超过四个组块。

那最最最关键的是什么?做出来一个成果/案例,让合作伙伴看到你的能力。而这个成果来自局部市场突破:我们能做、有市场、别人做不过我。

做事常犯的错误

要实现的目标:G

实现G的关键节点(里程碑):A、B、C。

实现关键节点要做的任务(满足条件):

  • A:a1、a2
  • B:b1、b2
  • C:c1、c2

我们经常犯的错误是:

1、认为目标是按部就班实现的。还采用学生时代的做题思维。

实际上,目标、节点、任务均非完全确定,存在不可知信息。

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区分目标、节点、任务中的哪个出现了问题。然后针对性调整。

2、没抓住目标、节点、任务中的关键点。比如,选错了实现目标的节点。缺乏系统思维和抓主要矛盾的能力。

3、不注重量级跃迁,关注系统内部。比如,一直纠结节点下的具体任务,始终无法达到节点。

比具体事项更重要的是突破某个量级,有时为了突破某个量级要采取非社会规范的做法。

4、等、靠、要思维。总想靠别人,依赖组织,没有形成个人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