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与泡沫:产品的功用价值与情绪价值
听了一下最近很火的郭有才唱的《诺言》,是有点让人上头。这首歌已经超过2.1亿次点赞,他的账号7天涨粉700万。
这是一个现象级传播案例,背后是如何操作的,我们无法预料也无法复制。他的这首歌火了,是各种要素交织后出现的,既有歌曲本身,也有他的故事,还有平台的需要,也有各种蹭流量人的传播。
思考背后原因,让人觉得恐怖—大众一直是吃瓜和被操纵的。也可以看到14亿中国人组成的巨大折叠市场。
抛开这些不谈。
这段时间一直在思考传播和产品设计问题。如果把产品比喻为一杯啤酒,功用(理性)部分是杯子下半部分的啤酒,而感性部分则是啤酒的泡沫。
理性部分空间有限。而感性部分是无限的、想象空间巨大。当感性上头后,总会做出意向不到的事情。
一个普通的产品,加上故事、漂亮的外包装后,价格可能翻几倍。还会由此吸引一帮“信徒”。例如钻戒,一颗普通的石头,被包装成爱情信物,一辈子只能为所爱之人买一次——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例如满足同样需求、技术实力差不多的网站,更注重用户体验的那一个,做起来概率更大。例如,当老师和学员产生情感联系时,学员对课程的认可度会变高,也更愿意向他人推荐课程,当然前提是课程值得被推荐!
所以,一个产品除了功用部分外,还需要有感性部分,特别是面向C端的产品(米面粮油等农产品除外)。
为了更好地理解感性,我们不妨使用“情绪”这个词。我们为了让学员打开心扉,会营造交流氛围,比如使用暖色偏暗的灯光,把学员围成一圈,调整室内温度,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还会带头打开心扉。这些动作,会拉近学员之间的心理距离,创造难得的“灵魂交流”。
在产品设计时,我们始终坚持极简风格——专注核心功能;坚持美感——高颜值,砍掉无关元素;坚持及时反馈——给予提示,创造心流。这些设计考量,会降低用户认知负荷,让其感到”爽”。
在讲课时,则带领学员旅游——先讲解整张地图,再讲解每个景点,讲解时多用故事和案例,还留时间给他们体验。
产品为何会被自发传播?传播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传播产品的这个人,想借产品向表达他的品味、喜好、当时的情绪、某种价值观等。当他觉得推荐某个产品“很有面子”、”发现了一个很牛/有趣的东西”时,他才会向周围的人推荐。因为向别人推荐产品,会消耗/增强他的社会信用。
产品设计者如何制造传播机会呢?这个部分待有时间了,列出来。这里说一点,集展型作品和排行榜,天然带有传播属性。比如,史上最全XX,最厉害的12个XX工具。
总的来说,塑造和传播产品,除了考虑理性部分,还需要关注感性部分。
和人交往也是一样,情感是润滑剂,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