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工作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老板,慢慢地发现,这些老板身上有三个特质是相同的:创新(发现别人没发现的需求)、营销能力、执行力。德鲁克曾说,「企业只有营销和创新两项基本职能」,看了维珍集团创始人查德·布兰森的自传后,似乎理解了德鲁克的意思。

理查德·布兰森,1950年7月生,17岁创业,以销售唱片赚到人生第一桶金,是当今世界上最富传奇色彩和个性魅力的亿万富翁之一,英国女王授予他爵士头衔。维珍集团(Virgin Group),是英国最大的私营企业。和生活服务有关的行业,维珍集团几乎都有涉及,目前业务有航空、铁路、电信、大卖场、婚纱、影院、金融服务、可乐等等。

image-20210629161522226

1

这家公司看起来啥都做,消费者头脑中有没有一个词描述对维珍集团的印象呢?

有的。从公司名字就可以看出。Virgin意思是处女、天然的。理查德·布兰森在解释公司为何取“Virgin”这个让人浮想联翩及充满争议的词时说:“处女”这个名字性感,易产生联想并过目不忘。其次,“处女”意味着一种生活态度: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叛逆、开放、崇尚自由以及极度珍贵的浪漫。

在维珍集团看来,一个公司能够树立良好的品牌信誉主要是基于五个关键因素:产品物有所值、保证产品质量、时刻创新、挑战精神、带给消费者一种情趣。消费者购买的是不仅是维珍集团的产品和服务,而是一种感觉——情趣

公司的名称和内涵反映了创始人的特质以及公司的特质。维珍集团所进入的行业早已经过了红利期,行业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很难打破。作为后进入者,唯有依靠创新和营销,让消费者感知到自身产品的价值。有人评价维珍集团是”做一只跟在大企业屁股后面抢东西吃的小狗“,但却以鲜明的创新风格、独特的品牌内涵,获得市场。

创新上,维珍开了全球第一家同性恋用品专卖店,取消飞机餐食降低机票费用。

营销上,理查德·布兰森对产品的宣传方式更是疯狂。他曾和20个几乎全裸的模特打着“所见即所得”的标语在伦敦街头为维珍手机做促销宣传;为宣传维珍集团在英吉利海峡浅滩裸跑;穿着三角短裤和美国肥皂剧《海滩护卫队》的女主角合拍维珍健力饮料的广告;开着坦克驶入纽约时代广场宣传维珍唱片进入美国市场。

营销和创新上的动作,都围绕着”情趣、叛逆、创新“展开。

2

消费者对维珍集团这家公司品牌的感知,有着创始人深深的烙印。从前文理查德·布兰森疯狂的营销方式,可见他的个人形象及领导力。

我对他最大的印象是敢于打破常规。理查德·布兰森从小有阅读障碍症,在学校里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总是做出一些自认为很好玩、很有趣的恶作剧,还差点被开除。

好在他的这份天性保留了下来,在商业竞争中成为了独特的竞争力。

最近一直在思考,创新是不是可以培养,如何在商业竞争中形成创新能力?我觉得创新是可以培养的,核心是保持好奇心和开放的心态,长大后,大部分人会对事情形成固有印象,面对和已有认知不同的事物时,不是先了解,而是先否定或者自动屏蔽。看了媒体宣传某个市场已经一片红海了,你就认为没有机会了,但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某些聪明人通过对产品和服务小小的改进,正在闷声发大财。

商业中竞争的压力,让我们不得不依赖创新。创新的起点是了解客户需求,然后跑通业务,不断迭代,不要一上来想着做到多大多大。

正向乔布斯所说:“Stay hungry,Stay foolish”。

很多人都强调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这句话听着很有道理。于是,有的目前工作做得很苦逼的人,找到了自我暗示——目前做的事很幸苦,但这件事是难而正确的,只要多坚持一下,就会有好的结果。

可实际结果却是,坚持到最后,没有任何改变。问题出在哪儿?问题出在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才是难而正确的事。

真正难而正确的事要满足下面两个条件:

  • 做的事是正确的
  • 这件事很难

(看起来没有解释啥,别急,往下看)

左晖当初选择房地产经纪行业,背后是有他自己的一套逻辑:第一,这个市场足够大,第二,这个市场足够复杂,还有他的钞票厚,经得起折腾。房地产经纪业务很苦很累,左晖认为链家做的事难而正确的事情,慢是快。

做的事是正确的

如何判断这件事正不正确?未来预期回报能够cover掉当前投入,风险可控。

没有人能够完全看清未来会发生什么,这就需要赌,赌当前的投入会获得一个很好的未来。如何判断能够赌赢呢?需要眼界和见识,还有会算账。眼界和见识要求你有很好的全局观和方向感,华为内部有一句话“方向大致正确,组织充满活力”。

如何才能够提高眼界和见识呢?

  • 接触足够多的优质信息,包括读好书,见高人。
  • 自我反省

算账是算期望值。期望值等于所有可能值乘以发生的概率,最后把他们相加。以股票投资为例,期望值=预期收益 X 收益概率+预期亏损 X 亏损概率。

当然,很难理性的使用期望值这个工具,那么可以判断这件事带来了多少效率的提升,创造了多少增量价值,是否它的存在,让世界变得不一样(哪怕一点点)。

风险可控必不可少,即使这件事再多么正确。比如,你想做某个项目,最好保持充裕的现金流;你想辞职,最好留有6个月的生活费。还有,不要触破法律和道德底线。

这件事很难

难代表着这件事不是谁都能做,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成。

难的事情,一般会屏蔽掉很多聪明人。这和左晖分享的他最看重高管的人品,能够和团队背靠背,把团队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前。

没有人会想去做难的事情,前提是这件事情是正确的,并且需要下苯功夫才能够做成。

链家做的事情是让经纪人成为有尊严的服务者,不吃差价,靠服务收费,这在房地产中介里面,非常难。其次,链家做楼盘字典,又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这些事情很难,可一旦做成了,就会成为护城河。

做难而正确的事情,是在正确的事上磨,下苯功夫。

本文来自《详谈:左晖》读后杂记。

1

今晚,刷朋友圈,碰巧看到一个做职业规划的朋友为她的一个客户解答考研困惑后发的朋友圈。原来这个客户30岁,之前是公司的骨干,2年前生了娃回公司没了位置,感觉在公司受到了排挤,后面离职了,对未来感到很迷茫,想通过读研究生获得新的机会。

和朋友这个客户类似的职场人士不知道还有多少,有的工作了2年,工作不顺,于是辞职考研;职位升迁,却卡在了学历上,只得考研;更有甚者,为了让孩子读好一点的学校,于是考研满足父母一方必须有一个硕士的要求。

近年来,研究生报考人数不断攀升:2018年全国考研人数238万人,比2018年增加37万人(增长18.4%),2019年全国考研人数290万人,比2018年增加52万人(增长21%),2020年全国考研人数341万人,比2018年增加50余万人(增幅超17%)。

为什么考研人数不断攀升?为什么越来越多职场人士加入考研大军?考研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社会思想家布迪厄提出的文化资本理论以及各种资本之间转换的理论,为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提供了一个视角。

2

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由布迪厄在《文化再生产》中首次提出。在布迪厄看来,文化资本是“可以赋予权力和地位的累积文化知识“。文化资本有身体形式的文化资本、客观形式的文化资本、制度形式的文化资本。

维度 身体形式 客观形式 制度形式
含义 经过行动者的学习劳动过程而习得的知识、技术及能力 物质形式的文化资本。包括藏书、钢琴、艺术品等 是身体形式文化资本的凭据,为文化资本价值评判标准。如学历,文凭
习得方式 1.有意识训练培养,比如参加技能培训
2.长时间耳濡目染,不自觉学会,比如经商家庭孩子学会的待人之道 运用该资本的技巧也需要学习培养,无法直接转赠传承 亲自学习,或者借助权利/金钱寻租
特点 必须亲自学习,才能习得 可以通过金钱换取,易于传承转赠 受法律保护;衡量知识、技术及能力的凭证
培养难度 取决于“原初习性”,即进入学校前家庭培养出来的习性。“原初习性”越接近学校要传递的“文化专断”,学习效率越高 取决于家庭条件,学习意愿 存在先决条件是完整的教育体系
再生产的影响 1)再生产的有效工具,首先该资本通过亲自学习才能获得,人们容易把拥有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视为天赋,不易察觉分配的不平等社会条件;2)高度依赖个人,若权贵阶层孩子不愿意投入时间学习,可能难以积累文化资本 通过亲自学习才能转换成再生产工具 兑换相对明确(学历文凭大致对应市场薪酬)

如果把考研单纯看成是为了获得技能和文凭,这种想法未免太不成年人了,成年人是讲究实际利益的。如果是想获得知识和技能,考研可能并非是最佳选择;如果文凭不能变成找工作的敲门砖或者升值的筹码,还有多少人会去读研究生?

排除一小部分真正想读研究生满足学习欲望的职场人,大部分职场人选择读研究生,更深层次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研究生文凭可以用来衡量知识、技术及能力,并且受法律保护和社会认可。

第二,研究生文凭和其他资本相互转换,包括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符号资本之间的相互转换。

下面对两点分别进行解释。

3

研究生文凭可以用来衡量知识、技术及能力,并且受法律保护和社会认可。

教育活动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

  • 教什么内容
  • 用什么方法教
  • 如何判断学习者已习得传授的知识内容

在布迪厄看来,教育是符号暴力——把统治阶级思想理念客观化的工具,这种说法正确与否我们不讨论。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都是有导向性的,我国的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能为社会建设出力的人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应有的回报。为了孩子上学报考研究生的家长是为了获得法律制度保护的敲门砖。

但是,并非所有学校的研究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评估方法,都能培养出满足经济社会需要的研究生。

在考研究生前,没有想清楚读研是否利于未来发展,盲目的报考研究生,只会白白浪费时间。 有一个大V,非常反对看到别人考计算机方面研究生,跟着去考的年轻人,“在公司工作2年积累的操作技能,远强于帮导师打两年工,特别是非算法的人”,也有人调侃报考经管方面研究生的本科生”研究企业怎么做管理,就像是看录像研究做爱,却不亲自动手“。

研究生文凭和其他资本相互转换,包括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符号资本之间的相互转换。

经济资本的拥有者希望获得更多的财富;文化资本拥有者希望保持在文化上的优势;人脉关系丰富的人希望结识更多有钱、有影响力的人。资本拥有者会吸引资本的拥有者,不同领域有权力地位者较容易彼此吸引走在一起,不同类型资本的拥有者也较容易彼此吸引走在一起。高学历者交往密切的多是高学历的人,更容易接触公司中高层,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有多少人,读MBA的目的是为了混圈子?

「客观形式文化资本」容易通过金钱购买,但是「身体形式文化资本」无法直接通过金钱购买。

对于普通人,读研究生获取的身体形式的文化资本,期待可以为简历增添光彩,获得工作机会,或者title可以用来向客户证明你的实力,或者成为名校校友,拓宽社交网络。

资本的转换有不同程度的附带成本和风险, 即使获取了研究生学历,也不一定能得到你想要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

我的结论是:

  • 拥有名校研究生学历,会让你多一层制度上的保护,也许正因为这个title,让你天然的获得了更多资源,结果吸引越来越多的资源
  • 不要为了逃避问题而考研,不要盲目考研,想清楚考研的目的是为了获得title,升职需要?
  • 即使读了研,也不一定能解决你面临的问题,各种资本之间转换是有成本和风险的

今天去参加了一场中国资本市场分析的线下会议,其中讲到了很多点,对未来的投资很有启发,在此记录,以备查看。

中国资本最大的变化是注册制,这会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分水岭,中国股市越来越像港股、美股市场。

这会让中国资本市场发生结构性变化:

  • 估值高的(市值300亿以上)企业数量占10%,市值100亿以下企业极多
  • 资金越来越向头部蓝筹股集中。目前市值高的(1000亿以上)企业,未来市值会更高。

上市公司数量未来可能达到万家。注册制推行后,每年新增上市公司500多家,今年截止5月份新上市的企业数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了,目前已经达到4300家上市公司了,未来将会持续扩容。统计一下A股、港股、美股市场在上市公司数量和退市公司数量上的差别,你会发现,A股市场几千家上市公司,退市的只有几十家,而美股上市几千家上市企业,退市的也有几千家。中国资本市场的扩容,原来的壳价值就变得不那么大了,或者可以说壳没有价值了,上市公司的有进有出,资本市场变成了“活水”。

这意味着上市公司的价值和投资逻辑在发生变化。原来市场上只有3000多家上市公司,存在大小股风格轮换(估值大的股票不涨了,买估值小的股票会涨),但是现在市场上的股票数量越来越多,从中选出值得投资的股票难度变大了。这就出现几个趋势:

1.投资者越来越专业,散户越来越赚不到钱。公募基金和国外基金加速进入市场。

2.资金越来越向头部企业集中,资本市场越来越割裂。大家没有足够的信息去了解小估值的企业,那就把资金投到估值到的龙头企业。估值向“19”分化,10%的企业占有市场上90%的资金,而几千家估值在100亿以下的股票,没有人关注,股票流动性也很差。

3.整体估值下行,资本市场价值回归。去年的资本市场,整体上涨,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涨,而是头部龙头企业在上涨,小估值企业股价却没有涨甚至下跌。资本市场企业数量少时,垃圾股沾市场的光,跟着涨,但现在却行不是这种风格了。

相应,个人投资策略也发生改变:

1.首先要有个基本的认识,未来10年,是资产证券化的黄金十年,实现个人财富增长,需要关注股市。

2.对大部分股民或者不了解股票市场的投资者,买股票不如买基金。买明星基金和指数基金。

3.股票投资策略:

  • 投资市值300亿以上的成长型股票,最好是有机会冲击1000亿-3000亿市值的股票;
  • 购买高市值的蓝筹股;
  • 跟进专业的投资机构买股票,比如高瓴,头部基金经理,他们买什么,你就从中选择买什么;
  • 我倾向买科技、消费、医药相关股票,未来会持续围绕这几类股票投资。

另外一个收获是,一个分享者讲到一个上市公司老板在做新业务时的三隔绝:血缘隔绝,办公地点隔绝,公司制度隔绝。我觉得蛮有道理的,很多公司用老人、原来的公司制度去做新业务,失败概率很高。不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一个新业务,相当于另外创业了。

最后,投资是认知的变现,要用钱去检验自己对市场的判断。

马奇生平

马奇(James G.March,1928-2018),享誉全球的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和管理学教授,组织研究领域杰出人物,瑞典皇家科学院和挪威科学院的成员。除此之外,马奇还是一个诗人,出过诗集,拍过电影,教学研究之余,出版过8本诗歌集和两部电影。

詹姆斯·G(James G。),1928-2018年。 (照片由斯坦福GSB提供) 生平 工作机构
1953-1964 卡内基工业大学,高级研究员和助理教授,工业管理和心理学教授
1964-1970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和社会学教授
1970-2018 斯坦福大学,包括政治科学和社会学教授;
戴维·杰克斯(David Jacks,1970-1978)高等教育教授;
弗雷德·H·梅里尔(Fred H. Merrill),教授;
杰克·斯蒂尔·帕克国际管理,教授(1992年至今);
胡佛研究所(1978-1987),高级研究员;
斯堪的纳维亚组织研究联盟(Scancor)(1989-1999),主任

马奇的研究领域

马奇在组织研究、政治学和公共行政研究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马奇和认知心理学家 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是组织研究领域开创者,马奇以对组织,组织决策和组织行为的研究而闻名,研究涉及组织如何塑造成员的行为、组织如何学习、组织如何决策和组织如何适应环境变化等方面。

他的学术工作范围广泛,专注于理解个人,团体,组织,公司和社会中决策的发生方式。他探讨了影响决策的因素,例如风险导向,领导能力以及现在和过去的歧义;利益相关者的政治和既得利益;提供和接受建议的挑战;组织和个人学习的挑战,以及平衡组织中的探索和开发的挑战。

马奇的合作者

从Acemap 获取 马奇的主要合作者。在合作者中,以下4个作品的引用和评价最高。(从被引数及斯坦福大学悼念马奇的文章得出结论)

1958年,与Herbert A. Simon合著的《组织》( Organizations

1963年,与Richard M. Cyert合著的《企业行为理论》( A Behavioral Theory of the Firm

1965年,《组织手册》(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s

1972年3月,与约翰·奥尔森(Johan Olsen)和迈克尔·科恩(Michael D. Cohen)合作,提出了著名的“ 垃圾箱模型”。

image-20191016205045604

马奇作品

论文

通过谷歌学术,找到马奇文章,批量下载页面上所有文章到zotero,剔除引文、图书等信息,然后对其论文进行全面分析。

通过Zotero创建时间轴,作者最新的文献是在2018年,最老的文献在1953年,文献跨度达45年。

image-20191019181615637

以10年为一个周期,通过词云软件统计论文题目关键词出现频率的方法分析马奇在各个阶段的研究重点。(划分不一定科学,且在剔除无关论文时可能有所遗漏,文献数量不精确)

从统计结果看

  • 马奇论文时间高产。
  • 马奇的研究重点在组织、组织行为、组织学习、组织决策、组织风险方面。
  • 在1953-1972年,马奇研究重点是组织行为、公司组织;在1983年-1992年,研究重点是组织决策、理解组织冒险;1993-2002年,研究重点是组织学习;2002年后,重点研究组织理性、领导力、从文学经典中研究组织和领导力
时间 文献数量 研究关键词
1953-1962 35 Organization、Behavior
1963-1972 43 Organization、Behavior、Firm
1973-1982 54 Organization、Ambiguity
1983-1992 56 Organization、Ambiguity、Garbage、Decision、Firm
1993-2002 71 Organization、Learning、Ganization
2003-2012 65 Organization、Rationality、Leadership、Instytucje
2013-2019 11 Organization

书籍

中文版的书籍包括《组织》《论领导力》《决策是如何产生的》《经验的疆界》《马奇论管理》《规则的动态演变》5本,见马奇- 豆列。评价最高的包括《组织》《经验的疆界》两本。

出版的书籍可以看出,马奇研究的领域与上面的统计结果基本吻合。

电影及诗歌

  • 《激情与纪律:堂吉诃德的领导力课程》(2003年)、《英雄与历史: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领导力教训》(2008年)2部电影。

  • 《学术笔记》(1974年)、《威斯康星州老年》(1977年)、《过程的乐趣》(1980年)、《足迹》(2005)、《安静的角落》(2008)等8本诗集。

马奇社会评价

谷歌学术引用

在马奇谷歌页面发现马奇的H指数为124,总被引次数在273039。通过谷歌学术搜索organization,寻找在组织领域的主要研究者。得到的前五如下图,并没有发现马奇。经过对比马奇学术主页发现,马奇页面并没有研究的标签,加上马奇的学术生涯较早,这可能导致了在组织关键词上并没有马奇的名字。

image-20191019173021813

延伸学习

《清华管理评论 - 马奇专栏》

马奇- 豆列

马奇谷歌学术主页

参考资料

Memory James G.March

James G. March, professor of education, business and humanities, dies at 90

马奇谷歌学术主页

马奇- 豆列

Organizational theory - wikipedia

阳志平- 寻找智慧的三种人:读马奇的《经验的疆界》

2019年10月完成 2021年5月修改

发展历程:

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计划学派兴起,80年代定位学派兴起,90年代多个前沿领域齐头并进,目前百家争鸣。
传统管理咨询公司很大的问题是,注重逻辑推理和建立模型,比如计划学派和定位学派。

战略管理各学派共通的关注点:

  • 战略谁来制定,企业家还是集体的智慧
  • 如何看待战略的复杂性
  • 如何实现战略的整体性
  • 战略选择范围
  • 战略的控制及变革

image-20210506232918256

image-20210506232935766

image-20210506232951086

image-20210506233006076

image-20210506233028154

image-20210506233043875

image-20210506233055488

image-20210506233112429

战略形成的空间图示

image-20210506233134652

按照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理性、非理性战略形成过程分解。

image-20210506233150647

中心是战略的实际创造,认知学派试图进入最中间,学习学派和权力学派做过类似的尝试,其他学派则在周围观察战略。定位学派向后观察,通过历史资料归纳得出战略。计划学向前看了一点点,考虑到部分未来环境做战略规划。设计学派着眼于战略远景,企业家学派则视野超然,越过现有障碍看战略。

学习学派和权力学派向下看,纠缠于细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文化学派自上而下俯视,笼罩在信念的云雾之中,而更上方的环境学派,可以说是在观望。结构学派观察过程本身,观察过程的所有方面。
明茨伯格认为:10个学派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观察着同一个过程。

企业家学派

战略是企业家的产物,战略与企业家的智慧、直觉、经验、经历等息息相关。

企业家个性的研究。

执行力。

企业家的愿景与企业的方向判断。

企业家学派的前提条件:

  • 战略存在于企业领导人的心中,既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特殊的、长期的方向,是组织未来的一种愿景。

  • 战略形成深深植根于企业领导人的经验和直觉之中。

  • 战略愿景具有延展性 企业家式的战略既是深思熟虑的,又是随机应变的,在愿景的整体感觉上是深思熟虑的,在愿景实施的具体细节上是随机应变的。

评价:

  • 过于强调企业领导人的角色。企业的长久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一个人,而是依靠群体智慧。

  • 在区域性、小型的组织,企业家决定着企业的成败。

认知学派

战略的形成是一个心智过程。把认知看成信息处理的功能。战略决策就是认知形成的过程。

借鉴认知科学领域的知识,探究战略形成的本质过程。

该分支认为:

战略家的眼睛就像是一架照相机,它观 察这个世界,并按照战略家的意愿放大或缩小这个世界,但是,即使是这个学 派的学者也承认这部照相机拍下的照片相当地失真。

认知科学的开创者西蒙,给管理学研究者们开创了新的视角。了解大脑如何接受信息、加工信息,概念的形成,对理解战略的形成非常有用。

image-20210506231423401

认知学派的前提假设:

  • 战略形成是发生在头脑中的认知过程
  • 战略的制定受到信息的影响,不同的信息输入、编码会影响战略的制定。那么,改变信息的获取通道、信息的编码方式,可以改变战略思想

学习学派

前提假设:

  1. 组织环境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很难自上而下的思考并控制,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要不断的学习。

  2. 学习的主体不仅仅是企业创始人和高管,还需要促进组织学习,组织里面有很多潜在的战略家。

  3. 学习的过程是自发的,通过行动引起反思。

  4. 因此领导者的任务不再是预先构建战略,而是管理战略的形成过程,推动新战略的产生。最终,战略管理需要巧妙地处理思考与行动、控制与学习、稳定与变革之间的微妙关系。

观点: 战略形成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很少是经过正式的战略规划形成的。

发展历史:

1963年,耶鲁大学政治学教授查理·林德布鲁姆,提出了一套被称为断续渐进主义的详尽的理论。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是渐进、断断续续过程,很多人均会参与其中。虽然他的理论没有讨论战略形成的具体过程,但是开创了研究战略的新道路。

奎因继续上述理论研究,1)“真正的战略会使内部决策和外部事件融合起来,并在高层管理团队的核心成员中形成新的、广泛认同的行动思想。在运作良好的组织里,管理者会率先引导这些行动和事件的支流,使其逐渐汇合成清晰的战略”。

纳尔森和温特提出演化理论。组织并非完全理性,战略是一种行为模式,组织的变革来自组织内惯例(反复出现的行为)的长期累积和互动,很多决策是再组织内外互动中形成的。

1985年,出现战略的“草根模型”,1)战略最初就像花园里的种子一样,在各种陌生的环境中扎根生长;2)只有当再新业务领域积累相当多的经验后,业务相关性的概念才逐渐明晰。3)接着不断扩张,组织核心人物被内化成企业风格、制度。

组织学习的四个过程和3个基本层面:

西安大略大学商学院的学者玛丽、亨利、罗德里克在1997年建立了一个关于组织学习的“统一框架”。他们认为,学习分别发生在个体、群体和组织层面,而且3个层面互相联系。“组织学习是一个个体及共同思想和共同行动发生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受到组织制度的影响,并且是根植在组织制度中的”。

image-20210506231627200

最新进展:

  • 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学习过程,学习型组织概念的提出及兴起;

  • 战略管理的混沌理论,行业边界、组织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更加注重学习型组织的作用;

  • 用网络科学的思维来理解组织;

评价:

  • 学习学派的观点,颠覆了过去认为战略一定是一个理性过程的观点。
  • 不要盲信学习型组织,可能付出昂贵的代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