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落地,有啥用?!
“不落地,有啥用?“
”我们做的是实战型、能落地的管理咨询”
企业急切的向咨询顾问寻找药到病除的解法,管理咨询公司不知从何时开始,越来越强调落地、实操,鼓吹着一个个商业神话。
管理咨询公司凭借着“忽悠”能力,有人认为管理咨询公司是“卖PPT的“,“兜售焦虑的”,毫无价值,咨询顾问是值得尊敬的专业人士还是巫医?在《企业巫医》这本书中,作者对泰勒、德鲁克、汤姆·彼得斯、彼得·圣吉、大前研一等企业管理理论界的大师及其理论,进行深入分析,本书既是外行了解企业管理领域有价值的材料,更是行业从业者自我批判的教材。
1895年,顾问工程师的泰勒是企业管理咨询领域的第一批专业从业者,经过现代管理学奠基人的彼得·德鲁克(1909年11月19日-2005年11月11日)等大时候,如今企业管理领域已经发展成为庞大的产业,大概可以分成下面三大类:
- 管理顾问产业:管理咨询公司、商学培训机构
- 管理学院:各个大学的商学院
- 管理大师:“管理大师“,写书、演讲、培训
为什么这个市场会一直存在呢?企业经营是动态的,只要企业没倒闭,就会面临无穷无尽的问题,新的管理理论就会不断出现,同事,总有一部分人面对未来不确定性产生焦虑、希望让公司变得更大更强,这部分需求滋养着管理产业,管理学院、管理顾问、各种管理理论就会有市场。
但是,追逐流行,不代表企业经营就会成功,行业里面具备真知卓见的管理大师总是少数。管理理论至少有四个主要缺点:
本身没有自我批判机制:
使用的词汇不但不能厘清概念,反而使人混淆
常识的堆砌:把常识用令人难懂的术语进行包装
充满矛盾的流行玩意:观点自相矛盾,不断发明新的词语和理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在作者看来:
- 管理理论是一门年轻的学问,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论还未成熟;
- 管理理论界不在乎他们的理论产生什么效果;
- 大多数人对管理理论期望过高,希望药到病除,解决企业的问题;
- 进入管理业没有任何资格限制,吸引很多江湖郎中和所谓的“管理大师”加入,看几本管理的书,便出来忽悠赚钱。
以管理咨询行业最经典的战略和组织咨询为例。首先看一下企业战略理论发展历史,最早提出战略管理的是安索夫、钱德勒。在1960年代,战略规划都是自上而下的程序:画蓝图、公司内部取得共识、实施规划。很快市面上出现了很多工具,用来帮助实施战略,最著名的如波士顿矩阵。再后来波特的五大竞争力模型,将产业发展阶段划分为发展中、成熟或者夕阳产业,主张“价值链”,波特在《竞争大未来》中指出竞争其实就是一场创造并独占机会的战争。
人们批评战略咨询理由有:1)规划的东西难以落地,难以在部门中执行。缺乏对业务的深刻理解,流于天真及外行;2)基于统计资料写报告,与顾客、供应商接触少。好战略包括三部分:目标、策略、执行。战略目标真正完成并不是战略制定好,而是产生结果。坏战略则具有以下特征:
- 空话。可以理解为正确的废话。使用浮夸而深奥的字眼以及生僻的概念,给人造成一种思想水平很高的错觉。
- 没有抓住本质问题。没有找到现象背后的核心矛盾。不知道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甚至会出现各项战略目标相互冲突的现象。
- 缺乏落地计划。空谈美好的愿望,但没有如何实现战略目标的行动计划。
- 不够聚焦。战略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必定是把重心放在几个核心板块上,几个核心板块有连贯关系,类似“5大事项,20个小项,50个细分”往往发生冲突。
企业经营本来就特别复杂,真实商业环境下,企业需要及时做出决策,如果能够靠几个管理理论管好公司,岂不是管理学教授,咨询顾问都能够去开公司了?答案显而易见。
最后,给我的启发是:1)管理咨询是一门手艺,需要一身修为,咨询顾问放下书生气,深入商业一线,做最有价值的事情,而非“美化PPT”,或者“卖PPT”;2)理性,不具备可证伪性的事物,都值得怀疑;3)企业管理理论不是灵丹妙药,回归常识,回到实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