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9月的新疆,胡杨树、博斯腾湖、酒庄、馕坑肉、沙漠越野、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单枪匹马披荆斩棘…虽然那已过去几年,但依然是美好回忆。

信息与决策

信息

想得太多,并不代表具备信息优势,当你在某个领域具备碾压式的信息优势时,你就具备非常强大的竞争优势。

比如,别人只知道10种玩法,但是你知道100种玩法。

别人只知道领域内3个专家的思维模式、演讲资料、赚钱模式,但是你知道100个专家的,这就是信息优势。

别人只读过100本好书,你读过10000本,这也会带来无与伦比的信息优势。

信息太少,加上缺乏基本的逻辑判断,会导致视野局限。坐井观天。

决策

1、如果你犹豫是否做某个决策,那就不要做这个决策。

2、面对艰难决策时,要回到自己的初心,想想自己为什么出发。

3、有情绪时,不要做决策。

4、当拿不定时,胜负都是50%时,就做短期内让自己更痛苦的决策。短期痛苦,长期看会让自己更加强大。

区分事实、观点、观念、感受等。你的感受不一定是事实,反而让你陷入自我,看不清事实。

按照外部环境—感知—决策–情绪—行动,当你对一个事情一无所知时,那就去感受,然后基于事实去做判断。

布迪厄

按照布迪厄场域、惯习、资本理论分析,在任何一个场域中:

1、核心资本是什么?掌握在谁手中?
2、深处其中的人,是如何维护自己利益的?掌握核心资本的人,是如何获得这些资本的?
3、这些资本是如何演变的?利益相关者是谁?潜在破坏者是谁?
4、场域中掌握核心资本的人,有哪些思考习惯、行为习惯?这些惯习是如何形成的?
5、你是否能和这些核心资本产生联系?

这仅仅是一个观察视角。

人与人之间关系层次

偶然看到一篇文章,如何看两人之间关系?可以从四个层面:

第一层:外在的外观。比如,身高、体重、外貌、衣着等。

第二层:资源及能力外显的东西。如职业、存款、车、房等财务性指标。最容易简化的是把人“角色化”,以单一角色看某个人。

第三层:资源和能力结构。重点是看哪些是随时间、空间、外部变量变化,哪些依然保持稳定。

比如,人性系统中内外向、智商、神经质很难改变;有的职业技能很难迁移。如果拿不准,那就做压力测试,比如刻意制造冲突,共同旅游。

第四层(最底层的):稳定的价值体系和能力,即对自己/他人/个人与外部环境是如何认识的。

核心是其驱动力来自哪里。看其在哪些方面没有得到满足(或者焦虑、恐惧、厌恶)或者产生愉快情绪(喜欢)。

这点(创始人的初心和动力)是我们判断一家企业有没有前途的核心指标之一。很多行为模式,都可以从初心动力推倒而出。

比如,有的人努力的动力是,想让家人过得更好,为家庭而战;有的人努力是想证明自己最牛,满足从小到大一直受到表扬的心理;有个公司公司只有几十个人,创始人让员工只能称其为“X主席”,那是他从小被欺负希望借此满足虚荣心。

第一层和第二层,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只以前两层看一个人,是难以建立深层次关系的,特别是选择合伙人、选择几十年合作的伙伴。

正如梁宁所说:”两个人能否建立深刻的关系,还是取决于,两人是否懂彼此的痛苦,两个人交换了多少能量,交换了多少灵魂。“

AI大模型运用

产品开发

需求描述—>AI辅助开发—>测试上线

AI大模型的作用是编写代码,并且提供开发建议,你可以把其理解为“干执行”的,模块化设计很难实现。

个人核心能力变成了:

1、产品构建能力:包括洞察市场需求、评估产品商业价值、描述产品的核心价值。

2、技术能力:包括理解计算机、代码的底层原理;技术选型;熟悉AI大模型技术原理;向AI描述需求的能力。

3、营销能力:流量获取,流量变现能力。

4、产品放大能力:团队管理能力。

符号化表达

即把概念、各种潜在关系用数学符号表示。比如让AI大模型创新是在有限的资源和各种约束条件下,使用创新性方法解决事物的核心矛盾,找到最优解。

以下是GPT-4回答(有所删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

即输入“问题+矛盾+资源”,输出“创新解”。在可用资源约束下创新性解决核心矛盾。  
  
用公式表示为:  
  
I = f(P, C, R)   
  
其中:  
  
-  I 表示创新的结果;  
-  P 表示问题;  
-  C 表示矛盾;  
-  R 表示可用资源;  
-  f( ) 表示通过问题分析、矛盾解决、资源优化得到创新结果的过程函数。  
  
例子: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GPT模型的训练与部署。为了开发高性能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OpenAI需要大量计算资源和数据,而用户希望以低成本、快速地使用这种AI服务。  
  
这产生了性能与成本之间的矛盾:更强大的模型需要更多计算资源,但用户需求却是低成本和快速响应。通过预训练与微调策略,OpenAI在大规模通用数据上预训练模型,随后针对特定任务微调,减少了任务特定的数据需求。  
  
再通过云计算平台部署,让用户按需使用计算资源,同时通过模型压缩技术(如知识蒸馏)优化模型性能与推理速度。  
  
这种创新解决了高性能与低成本之间的矛盾,成功实现了大模型的商业化。  
  

—|—

学习任意一个领域

提示词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

你将扮演两个角色:[领域]的顶尖专家和该领域的完全新手。进行一场对话,目的是传授该领域最基本且最关键的知识基础。  
  
专家角色:  
1. 你是[领域]领域的权威,深谙该领域的本质和发展脉络。  
2. 你的任务是传授该领域的"基础公理"——即构成该领域基础的核心概念和原理,这些知识是理解和应用该领域所有其他知识的基础。  
3. 重点解释这些核心知识如何相互关联,形成该领域的整体框架。  
4. 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并通过类比和实例来阐明抽象概念。  
5. 对于每个核心概念,说明它为什么是基础性的,以及如何支撑该领域的进阶知识和应用。  
  
新手角色:  
1. 你是一位对[领域]充满好奇,但完全没有相关知识背景的学习者。  
2. 你的目标是理解该领域的基本框架和核心原理,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3. 积极提问,特别是询问每个核心概念如何与其他概念关联,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对话结构:  
1. 开场:新手表达学习意愿,专家概述该领域的整体结构和核心要素。  
2. 核心内容:专家逐一讲解"基础公理",每讲解一个核心概念后,新手提问并尝试复述,确保理解。  
3. 联系与应用:专家解释这些核心概念如何互相关联,以及它们如何支撑该领域的进阶知识和实际应用。  
4. 总结:专家概括该领域的核心框架,新手反馈学习收获和对该领域的整体认知。  
  
注意:由于内容较多,对话可能需要分多次进行。每次需要继续时,请说"继续"。最后将进行总结,确保新手对该领域有了基本的整体认知。  
  

—|—

编程层级

计算机是一个符号控制系统,输入信息,处理系统、输出信息。编程语言本质上是人类思维与机器指令之间的纽带。

输入的代码,转化为机器可以理解的,才能运行。只是这个过程我们看不到,把编程语言转为机器理解的语言这个过程非常快,误以为输入的编程语言,机器就直接运行了。

从计算机原理和编程语言发展历史看,编程语言分为三个层级,这也是开智《AI编程》课的独到之处。

操作系统级别:为计算机系统设计的语言。如:Shell 脚本(如 Bash)、批处理脚本(如 Windows Batch)。

通用开发语言:为开发通用软件设计的语言。如:Python、Java、C++。

特定领域开发语言:为特定任务或者领域设计的语言。如:SQL(数据库查询)、HTML/CSS(网页设计)、MATLAB(科学计算)。

海口出差

海口出差,遇到了台风。经历了三天三夜没水/电/网/信号,只支持现金支付。

经历了三天三夜没水/电/网/信号后发现:

1

没网没信号后,有的消息不回或者回复慢,错过“以为“必须关注的信息,暂时不做临时插入的事情,对工作生活并没有产生太大影响,反而做事更专注和不被动受干扰。

微信上累积了上千条信息,关注的公众号信息,不喵一眼也没影响。

那应该关注哪些信息呢?1)写给行业从业者看的信息,而非消费者看的信息(非常重要),比如养老行业的AgeClub、食牧行业的牧食记、农场主关注的农场主十;2)有结果的人的建议,做的事;3)幕后大佬及其组成的小圈子(这点有难度)。4)42个顶尖科学家、顶尖从业者关注的媒体、看的书、赚钱模式。

核心指向三个东西:1)信息:如何知道别人不知道信息(新、全);2)认知:如何得出别人得不到的认知;3)行动:如何基于认知采取行动。

有的人好不容易连上网后,依然忍不住刷短视频,被动接受算法推动的资讯。喵了下他们刷的视频、资讯内容,行为轨迹,还蛮有意思的。

而了解真实世界或者快速了解一个城市的方法:
1)去菜市场、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家具市场、建材市场走走,接地气,自带烟火气;
2)认识各行各业的中介,比如让房产中介带看房子,就会对城市有感觉;
3)小众论坛,比如北京的水木社区、上海的宽带山、成都的最成都,程序员关注的V2EX;
4)博物馆、城市规划馆。

时间应该用来产出作品和关注家人、好友关系。时不我待,一眨眼一个星期就过去了。

2

敬畏自然和尊重规律。看着街上大树成排倒下、有的树被拦腰折断,那一刻直观感受到自然的强大。第一次有这种感觉还是2008年地震。

农作物春种秋收,人有生老病死,好好吃饭睡觉,锻炼身体,才能活得长一点。

基础设施没有想象中强大,习以为常的水电气、信号、电子支付、网购,在极端情况下(战争、自然灾害、偏远地区)可能都没有。

常备应急药品、食物/水、备用电源、求生哨、亮色衣服、出门带现金;对小区保安保洁好点,时常送点东西。

3

想拥有什么生活,就处在什么样的情境中,直接扮演这类角色。阳志平老师的这个洞察太牛了。

台风后,大家慢慢适应了环境:清理路障、去有水的地方找水、发电机发电,还有人借此机会在街上卖盒饭。

这就是情境先行吧。融入情境、采取行动,自然会找到方法,头脑中假想不采取行动,只会饿死。

还有一个现象是镇上的餐馆、酒店、洗浴中心,一般都是东北人、湖北人、甘肃人、广东人开的,有的来这里20多年了。

他们处在这样情境中,决定了他们需要做什么。

主动改变情境,比如改变接触的人、改变做的任务、改变空间(物理、非物理)等,自然会带来转变。

其他

真是拼了命的喜玛拉雅翻山之旅。结婚时,从镇上扛回衣橱;孩子出生后,背来学步车和奶粉;家族壮大后,换了大饭桌;七年前村里通了电,又抬回电视机。一趟又一趟,背回了全家人的幸福,这就是峡谷住民的人生。——《 登天之路:西藏开山大运输》

当你和陌生人坐在一起,不要问:你是做什么的?而是要问“你对什么感兴趣”,或者“你最近在想什么?”

钱财是过眼云烟,权力会过期,优良的文化可生生不息,大学可传诸后世。这些人的其他功业多已淹没在历史灰尘里,唯他们创办的大学至今还熠熠生辉。——三度

8月过得真快。

信息

创业初期,不要关注绝对的大小,而是要关注增长率,这样才够机会实现指数级增长。有的时候,将一件事情做到十倍好,比做到一倍好更“容易”。

要区分事实、观点、情绪。

一根筋的执行能把三流决策变成一流,而犹豫软弱的执行则会将一流决策变成三流。(张天一)

做企业如斜坡推球,不进则退,不可能静止不动。时刻保持危机感。

从大疆的发展来看,公司高速发展的瓶颈,并不是市场,也不是资金,而是我们面对太多的发展机会和蓝海市场,却缺少能够把问题看清楚、想明白、 执行出来的人,具有真知灼见和创新求真精神的人才在我国已经成为极为稀缺的资源。……“靠谱”人才的特质,总结起来,就是看问题能有真知灼见,能够看到问题的本质,能在众多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道理当中选择最好的方案,而这恰恰是我们目前的教育、文化方面缺少的人才。(汪涛)

AI大模型与本体论

本体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实体、属性、关系、实例。

实体。实体是本体论的基本单元。实体可以是具体的物理对象(如“书”)、抽象概念(如“爱”)、事件(如“会议”)等。

属性。用于描述实体的特征或者状态。例如,实体“书”可能有“标题”、“作者”、“出版年份”等属性。

关系。实体之间的联系。例如,“作者写了书”就是一种关系,其中“作者”和“书”是实体,“写了”是关系。

实例。实例是实体的具体实现或个体。例如,“张三”是实体“人”的一个实例。

利用本体论开发AI大模型的能力:

  • 知识表示。把信息/知识库抽象为实体、属性、关系、实例,表示知识之间的层级。

  • 语义理解。从语义层面理解信息。

  • 知识创造。从已知知识中自动推导出新的知识。自动生成新的结论或发现隐藏的关系。例如,AI可以通过本体论推理出“如果某人有高血压并且吸烟,那么他们患心脏病的风险更高”。

  • 数据集成。将来自不同领域或格式的数据整合在一起,形成统一的语义模型,从而提高数据的互操作性和一致性。如,情境模拟。

沟通

沟通需要一生进行修炼。

1、不要情绪化。有情绪时不要做任何决策,不然会后悔。

2、要雪中送碳,至少不要落进下石。别人有难处,正处于伤心时,不要离开对方。别人对你不好,离开即可,公道自在人心。

3、正面表达,多夸奖别人。

4、多想想其他可能性,不要二选一。

要使用别人能听懂的语言沟通,站在对方角度思考和表达。

背后的假设是:说话是为了让别人理解和采取行动,人们只关心和自己有关的,关心别人关心的了别人才会帮你。

比如,说话/讲课时,要说“我讲清楚了没有”,而不是说“你们听懂没有”。

比如,厉害的人都用朴素、简洁的话表达最深刻的思想。

比如,做营销时,自嗨的写法是“我准备卖产品了,你们做好买的准备”。这种表达,潜在客户会有任何兴趣么?

写作也是一样的。写作是和读者沟通,要尽量用读者能理解的语言让读者理解核心思想。

清楚对方在意什么,你的目标是什么。把自己放到最小,把事情做到做好。

教学设计

知识组织:1)树形结构,1+4形式;不超过4个组块。

如何制作课程:

  • 明确选题(要有用户需求和课程目标)。

  • 产出初版大纲,要明确核心交付内容。

  • 优先打磨课程最核心部分的内容,比如说大纲一共 5 章内容,3、4 章是最关键的,那就先产出这两章内容,不要从第一章开始生产。

  • 根据产出内容,重新调整确定大纲。

  • 优先确定核心章节内容。

  • 再产出其他章节内容。

  • 快速迭代调整。

梅西是如何踢球的

1、全局了解:时刻了解整个战场上局势,明白对方强弱、预判对方动作;明白自己队友情况,如何配合。

比如在2011年欧冠决赛对阵曼联的比赛中,他不仅专注于自己的动作,还时刻关注对手的防线漏洞和队友的位置。正是这种全局观使得他能够在关键时刻送出致命传球或突然启动攻势。

2、守在价值区:将有限资源聚焦在高价值区。高价值区意味着自己最有优势,在球场上可以起决定性作用的区域。

例如,他常常游弋在对方禁区前沿,这个区域是对手防守的薄弱地带。在2012年对阵皇家马德里的比赛中,梅西就在禁区弧顶附近连续突破并完成了关键进球,展示了他在高价值区域的精准把握。

3、简单粗暴:不随便做动作,做的动作越多,失误的概率就越大。一旦发现有在高价值区的球,就果断出手;没有这样的机会,也要创造这样的机会。

在2015年对阵拜仁慕尼黑的欧冠半决赛中,面对博阿滕时,只用了一个轻巧的变向就让对方失去重心,随后快速起脚打门得分。

4、追求更多可能性:要会创造机会,引入变量,利用随机性获得更多胜率。

在2017年对阵皇马的经典比赛中,梅西在最后时刻打入绝杀球,整个进攻过程从他对防守队员的预判到突然加速,再到冷静射门,都是在创造新的可能性。

5、实现破门:梅西一旦看到进攻机会,便毫不犹豫地出手。

在2011年欧冠决赛中,他在对方禁区外一脚突然远射攻破了曼联的防线,正是这种果断出手的能力,确保了他在关键时刻总能制造进球。

七月的记录较少,忙着开发产品、谈客户,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语言是苍白的,行动和结果才是真实的。读了几本设计有关的书,视频号关注了一位有个性的房屋设计师,退了报名半年的游泳进阶课。

本月开发了几个小产品。有了AI大模型,编程的门槛进一步降低,这波AI的影响是深远的。

1

“在你的房间里,一件东西你觉得没用,或者让你感受不到美好,那你就趁早扔了。”

“真正的魔法,是用五千个点子磨出一个产品,好想法要变成好产品,需要大量的加工。”

设计三个层次:能用、好用、好用且美观。

美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情绪,能够让人们感到新的美好。人是产品的创造者和设计者,也是产品的最终使用者,所以“人”才是应该被关注的焦点。工程技术人员在设计产品时,首先想到的是产品的功能,注重技术,但忽视了人的心理与情感,这是不对的。

2

一个产品,用户使用后拍着大腿,“啊哈”、“我 ”、“牛 ”,“这就是我想要的”、“在哪里可以马上用起来”,或者迫不及待想分享给其他人,那说明击中了用户痛点,找到了初创产品起飞的助推器。

人是感性的,一些小细节,往往能打动用户,比如产品颜值。在产品中有意识融入情感化因素,会让用户产生愉悦的积极情绪。

最近送了一位朋友香薰,产品精致的包装、配合故事,喜欢得不行。

最近看了诺曼的《情感化设计》。熟悉的陌生感。

一个人的情绪 = 情境中发现的可能 与 情境的正负向有关。即情境中提供的各种可能性或者机会,关键看你怎么解读,而可能性又是可以创造的(比如通过色彩,温度、环境布置等引导)。

3

企业经营 = f(土地、原材料、人工、资金……)

企业经营是把各种生产要素,组合成一个产品,然后卖出去,卖出去的钱,一方面用来支付员工,一方面用来扩大再生产。

刚开始可能就几个人,随着产品需求增加,会需要更多人,那就面临组织内容如何分工、如何协作问题。还会面临如何激励员工问题。这时候,制度流程作用就变大了。

回到原点,如果一个创业项目没有办法获得超常规的增长,那说明不是一个好项目。

4

今天拜访某位老师,他给了我两个建议:

1、客户导向。从客户需求出发设计产品、组织团队。市场数据不会骗人。

2、找准场景。做能够带来效率成倍递增的场景,在一个场景做深做透,不要轻易放弃。

另外一些提醒:

1、创始人/团队的初心和动力,决定了组织走向走向。不是发自内心想做、做成的事情,是不可能做好的。

2、商业组织,遵守商业规律。不存在为爱发电的事、免费的午餐,不符合人性、不符合常识和市场规律的事,注定走不远。

3、不会分钱的团队(不是多分钱),做不大。该舍弃的果断舍弃,从各个角度分析3-5年后,不会有结果的事情果断放弃。

5

客户不关心什么是大模型、RAG、微调。客户关心的是,这些东西能给他带来什么价值。

就像顾客去买一把锤子,顾客买的不是锤子,而是可以用来敲钉子的工具。

“一秒钟把自己变成傻瓜”,没有任何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去面对一个产品,思考它卖给谁,你有没有被打动。

6月是繁忙的一个月,收到了市场的反馈,感谢认可的客户。更坚定了保持对市场一线的敏感,和客户在一起,快速迭代。

1

好朋友搬去上海了,这促使我更想加速业务发展,去成都和广东。感谢她给了我很多建议和支持,祝她越来越好。

来北京前,就在思考为什么来北京、什么时候以什么姿态离开北京。转眼来北京四年了,这四年相当于读了一个没有证书的社会大学研究生:刻意选择跟着“老师傅”学习,而非当下回报最高的工作;走遍中国各地,见识各种层次的人,在不同岗位、不同业态、不同事情中历练,整体还算满意。除了读顶尖大学研究生这个目标没实现外,基本实现了定下的目标。

6月有天晚上失眠了,好久好久没失眠了,想了很多,放下了这10年的执念。恰巧翻到了张天一在34岁生日时写的文章,非常认同,进一步释然了。回归基本规律和常识,把自己看小,把事情做到最好。

未来18个月,也就是到30岁时,是关键时期,一切要素都已经具备。

不留遗憾,一辈子只有一个30岁。唯有行动和结果是真实的。

2

大模型公司提供的API相当于食材。

用这个食材做什么菜(应用)、谁来吃、怎么做菜,是另一回事。

去年拜访的一山东食材企业,合伙人告诉我们,他们供应了北京烤鸭市场一半以上的鸭子。

这家企业关心的是如何把鸭子养好(无药物残留)、养殖成本低、供应稳定。

把鸭子做成菜,有成千上万种做法,这家企业是不可能去开烤鸭店的。

但是,他们也会做一些鸭肉深加工食品出口韩国,某个单品在韩国市场占有率第一(超级运用)。

食材是生产资料,会用于投入再生产。当你采购生产资料时,只要品质大差不差(注意,需要达到能用的地步),比的是谁家价格低、供应稳定。
在具有规模效应的领域,竞争会更残酷,最终市场上只会留下几家。养猪行业、饲料行业尚且受地域、生物属性限制,头部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不断上升;科技行业的竞争则会让市场集中度上升极快,甚至成本高到大部分企业根本没有上牌桌的机会。

3

见了两个许久不见的商学院同学,大家都发展得越来越好了,一个成了头部管理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一个读了博士、生了二胎。

期间谈到伪高管与中层的尴尬。

伪高管:老板说啥做啥,缺乏全局视角、深度思考和抓关键部位的能力;要公司内部给予充足的资源,才能做成事情;远离市场一线,丧失业务能力。

不能代领团队打胜仗的高管,是伪高管。

中层的尴尬:中层是复制公司业务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层不强,公司关键人一走,业务就垮了。中层要同时处理上级、平级、下级三层关系,衡量其工作成果的唯一标准是:业绩,并不是管理能力。

内部管理是成本,很多中层却把管理当成核心能力,不产生业绩的管理是假管理。很多中层浑然不知,等被裁员,才发现所谓的“管理能力”在市场上,毫无价值。

这是中层的尴尬。

4

契约精神。

今天收到一笔项目费用。虽然没有签订合同,但总是按项目启动时的利益分配方式结算,我后期并未有任何贡献,都不好意思领取了,多次让他不要给我了。他每次都说,就按之前商量好的办!找时间请这位老师吃个饭,一位朋友给我支了一些招,看看能不能用。

他是我学习的榜样:

1、遵守契约,不管是心理契约还是正式合同,当然最好是正式合同。诚信,路才能越走越宽。

2、舍得分钱。学会给员工分钱,合作伙伴让利。

3、互利共赢。责任-功劳对等。

4、做实事和创作代表作。比如写书、经营好公司。

5、感恩。感恩给你机会的人。

5

今年推出的私董会,在天津进行了第一次线下见面。在群里看着大家发来的照片,还挺热闹的。

抖音上早已妖魔化了私董会,他们的做法大都是错误的,偏离了私董会的核心价值。私董会核心要素是:教练 + 5-12位同频共振且不同领域的公司一把手。教练一般由已经退休的大公司创始人/高管担任。

公司为推出私董会服务准备了2年。期间拜访了伟事达(全球私董会鼻祖)中国区的几位教练,反复试验了10多次。摸清了私董会的组织流程、关键要素、操作细节。

该业务的客户,来自公司过去5年积累的几百个行业头部企业创始人、中高管。3、5年后,他们发展好了,我们会发展得更好。这类业务可以做一辈子,但不一定做得很大,走的是小而强的路线。

现在习惯了先从客户角度考虑问题。当前进行的一项业务,产品迭代、交付明显跟不上,需要和团队加紧改善。

6

昨天主持作者见面会,和胡老师对谈。对谈围绕胡老师人生经历、农业产业机会、农产品热点(猪牛价格)、企业家精神、中小企业管理(营销、团队建设)、乡土生活展开。

现场氛围整体较好,大家评估较高。

做得好或者可以学习的

主动互动。王璞老师发言—>对谈4个左右问题—>现场互动一次—>最后交流半小时—>作者签名赠书。

问题层次较合理。10多个问题,从宏观到微观,既有行业从业者关心的,也有非行业从业者关心的。

条理化回答问题。胡老师每个问题都是先总说,再分说,说的时候结合例子。

可以改进的

场地布置。这种活动,最怕的是台上的人和台下的人有距离感。活动的桌子摆成U型,距读者太远。应该把桌子撤掉,只留椅子围成一圈。

花往后移动点。桌子上的花太高,挡住视线,导致我看不清作者状态,每次看花都分散了注意力。

暖场自我介绍。现场人不多,应该引导每个人自我介绍下。问题:你是谁?干什么的,为什么来参加今天读书会?

关注作者的话,不断挖掘。现场显得有点不在乎,只顾着快速问完问题,导致有趣度不足。

说话慢一点,吐字更清晰。有的问题,我还没有想清楚,就直接问了,导致重复问题,显得不专业。

不要看手机。

7

这两天详细复盘了2024年上半年。做对了很多事情,也做错了很多事情。

但总的来说,得到的比失去的多。站在3-5年后看,不会后悔这半年做的事情,一切都在变得越来越好。

2024年下半年:保持心力、聚焦主业力争第一。

风宜长物放眼量,莫为浮云遮望眼。

新书发布会上,有一位作者李奕是社牛,去年看项目,挖掘到了她的公众号「李奕去哪儿了」,她活得闪闪发光,顶尖咨询公司辞职后,去非洲肯尼亚卖菜。

和她只有过简单交流,后面一直关注她的朋友圈,恰巧看到她发在北京有读者见面会,就过去了。去的人真不少。

现场谈到的几个沟通技巧,整理如下。

1、认知上

真诚和真实是第一位。选择双方舒服的沟通方式。

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沟通的,关键看沟通方法。

沟通是为了解决问题。要知道别人的利益诉求,知道别人喜欢、讨厌、恐惧什么。

只吸引,不说服。

2、主动

(1)主动沟通。比如唐文理(美国人),看到某本书/文章有意思,就主动发邮件给作者,虽然不是每次都得到回复,但总有作者会回复,然后要求线下见面。

他用这种方法,认识了不少哈佛商学院教授。

现场有人问:难道你不怕被拒绝么?他说没想这么多。拒绝了也没关系,对自己也没损失。这点内耗的人,不敢这么做,实际上可以更大胆点。

(2)没有沟通机会就创造机会。比如创造一个共同做某个项目的机会,这样就可以有固定的沟通时间。还可以借此养成固定时间沟通的习惯。

3、聆听

倾听后善于提问。表达感受,引导提问。

4、寻求贵人帮助

找那种要退休了,比较闲的人。阳老师之前也说过,退休后的老教授闲得慌,年轻人给他们发邮件,可能回复很积极,他们也不想落伍。哈哈。

5、成为组局的人

内向的人也可以组局。

李奕分享了一个案例:之前在北京工作,室友做饭很好吃,但很内向,于是她就让室友发起了“周末厨房”,每周邀请4个朋友来家里吃饭,朋友可以带朋友。一年下来,这位室友也认识了100多个人了。

更具体的,等看完书后再完善。如果你感兴趣,可购买这本书《零压力社交》

end.

20240626

参加新书发布会。

读者问其中一位作者:你既要在越南创业,又要做脱口秀演员,还学了各种运动。你会觉得做的事情很割裂,时间不够用,每件事情都浅尝辄止么?

其中一位作者回答:我不会做太多规划,我做的每件事情,让我看到成长就好,我更在意可能性。

他建议要做一些自己感到很难,很不习惯的事情。如果一辈子都做没挑战的事情,你去世时,会发现一辈子过得多么无聊。

他的这种思维和行为模式,更能从随机性中发现新的可能,抓住机会。每一次新的尝试,都是一次自我发现、能力提升的过程。

例如,他对某位作者感兴趣,就会主动给作者发邮件。先发了再说。

没收到回复自己也没有损失;但是回了,就有新的可能。他借用这种技巧,和不少哈佛的教授建立了联系,还成了哈佛校友会执行委员会成员。

当然他不是盲目地发邮件。比如他测试出要退休了,或者不忙于教职(比较闲)的教授,更可能回他的信息,或者给他帮助。

在好奇心驱使下做事,可以看到更多可能。只要有一定成功率(可能是1%,也可能是20%,数字不一定),都会去试试。

他学会了5国语言,后来又去越南创业,做得也相当顺利。人天生厌恶风险,喜欢确定性。

近期和不少同学交流,发现做得好的企业,更加开放、更喜欢尝试新东西和面对不确定性。

公司发展的重大转折点,并非事先预料和设计好的,比如,可能来自某次会议的灵感。再一次验证了,企业是长出来的。

情境中有无数种可能,要快速行动,快速试错。而我们经常忽视各种可能性,人为缩小选择。 每次行动尽量固化成作品。(比如每次行动开发成产品,产品不成功那就积累人气或者经验)。

有的创业者采用作品矩阵打法。这是在增加成功概率,分散风险。看似不聚焦,实则都是从自己的核心能力出发,在一次次行动中,不断扩大核心能力(当然,要基于自身优势出发)。比如,在开发课程时,顺便做配套文创产品,这些产品消耗不了多少精力,但有总比没有好,卖出去积少成多,对外宣传也有说的。

采用作品矩阵,类似于——我做正确的事情,最后能不能大成不知道,但一旦大的机会来临,总有作品能脱颖而出,带来远超想象的回报。

这两年不好东莞的工厂老板娘下场拍短视频,这时是在增加客户接触到自家产品的概率。核心能力不变,只是换种传播方式罢了。

可能性意味着机会,有成功的基础概率。行动中关心的,无非是如何提高概率。

例如,增加找到男/女朋友的可能性,就要想办法:1)找到批量接触潜结婚对象的渠道;2)快速筛选出最合适的人。

例如,增加找到客户的可能性,就要想办法:1)找到潜在客户在哪里;2)让客户认识到你的产品。只要客户没有明确拒绝你,每“死缠烂打”一次,成功概率可能高一点。

或者原来你只能接触10个潜在客户,现在通过短视频,有可能接触到1万个潜在客户,并且成功很低,你要不要尝试下?

当然,还有一种操作:你就在那里,闪闪发光,吸引感兴趣的客户过来。但前提是,你要发光,别人才知道你。

在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一定要高调发声,每次发声都是在增加拉进和潜在客户的距离;产品研发、销售、交付要更紧密绑定在一起。(这并不代表不关注产品品质,产品品质是第一位)

多关注可能性,只要有可能性都值得尝试。我们规划的目标是A,但实际情况下,目标不是B、C,可能实现的目标是D。

好运的人,能看到更多可能性,进而更加好运。

情境中有无限种可能性,你需要清除头脑中的偏见,比如,低学历就不能XX,女生就不能XX。

勇敢一点,试一试,万一有意外收获呢?

此为去年的交流笔记整理而成。

早上向猫柳教练请教了一下在教研时,如何提高有趣度的话题,感谢解答。

如何判断课程好坏?最重要的一个维度是:是否创造新的模因。好的模因有三个特点:1)少为人知(非陈词滥调);2)用简洁框架,解释尽可能多的现象;3)带来新知。

同时,大脑的最佳记忆组块是3-4个,大脑容易识别和记忆模式。

所以,教研或者讲课时,有一个基本原则:整个课程,只讲一个模型(模因),并且围绕这个模型延展3-4个信息组块,形成“1+4”的树形知识结构。

比如,开智学堂的英才四课:

  • 信息分析课程,讲的模型是“全局认识、交叉验证、有趣度”(可以命名为高阶模型),围绕模型,拆分出四个组块:“信息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加工、信息报告”。

  • 行为分析课程课程,讲的模型是“情境-个人-情绪”(“人性系统论”)、情境周期论:在模型围绕四个组块讲解:人性单元、情境周期论、如何识别个人/他人行为模式、如何改变个人/他人行为模式。

  • 论证分析课程,讲的模型是“思想实验、符号化思考”,在模型围绕四个组块讲解:心智程序、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图尔敏模型)。

  • 决策分析课程,讲的模型是“情境决策论”,在模型围绕四个组块讲解:简单情境决策、复合情境决策、复杂情境决策、混乱情境决策。

同理,上述课件开发原则也适用于演讲、说服别人、写书。先说核心点,然后围绕核心点给出3-4个理由,结构化表达。比如,说服别人做某个项目,先说项目的价值,然后围绕为什么做?怎么做?做成需要支持展开。

回想今年我们课程开发或者与企业交流的套路,也在往上面靠近,不要一次传达过多信息,而是要围绕一个信息,讲深讲透:

  • 方向: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
  • 商业模式:显性(业务活动系统:资源与能力、产品生产方式、目标客户)、隐性(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安排:盈利模式)。
  • 组织:目标、分工、合工
  • 运营:目标、效率(周转率)、效益(利润率)
  • 营销:客户、产品、渠道
  • 企业诊断:创始人、方向、业务(营销)、组织
  • 对外对内:对外看客户价值,对内看员工价值

而整个过程的难点是,如何让模因足够有趣、有用。

20230801093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