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20200522214029677

我觉得吧,每个人都会在某一天死去,徒手攀岩只不过是让那天来得更快一天而已。

这部片子相比以前看的《玄奘之路》更加震撼,两部片子都是做企业的前辈推荐的。随着经历增加,渐渐明白他们推荐的原因了。

你的追求是什么?

追求不同,对事情的价值判断不同。在片中主人公Alex看来,生命的意义在于成就,要做酷的事情。他很清楚自己的目标,知道攀岩的危险性,但他依然去做这件事情。很羡慕Alex,活得很洒脱,心中有所寄托,我想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过得很值。

我们总是抱怨生活不值,不精彩,没意思,不知道自己追求什么。或者把追求建立在和别人的对比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上,每天都在扮演别人眼中的自己,却不曾听听内心的声音。这话说得有点鸡汤了。

儒家文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的大小,在于对周围环境、对整个社会的价值。在我看来,追求没有好坏和高低之分,关键是面对周围环境和内心时,达到舒服的状态。雄心勃勃干成一番事业,老婆孩子热炕头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关键是你以此度过每一天时,觉得舒不舒服,能不能产生心流。

年轻的时候,还是过得有激情点比较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高手指路,渐渐明白最想要什么,想做成什么,如果你已经知道一辈子想要做什么了,那恭喜你,朝着方向努力吧。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朋友。因为父亲、小孩、妻子同事生病,他不得不放弃深圳工作的机会,回到四线城市,做起了水果电商,做成了全县第一。他围绕着本地水果,折腾了不少东西,生意越做越大。有一次,我问他,后悔回到家乡么,”当初我还扬言要杀后深圳,但我现在想明白了未来10年要做的事情(他今年35),在家乡做点实事、教育好小孩,就知足了。“人难的是,活得明白,要敢于放弃。

那如何判断一个人追求的是什么?判断他恐惧什么,逃避什么,喜欢什么。

image-20200522212409451

巨大的不确定性,你敢面对么?

Alex有N场的攀岩经历,但为攀登酋长岩准备了 8 年,足以想象攀登难度。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一步没走好,就跌落悬崖。(我想起了初中时,寝室门锁了,从隔壁寝室翻窗进寝室的经历,当时在6楼……,真不知道当时哪来的勇气)

攀登过程中任何地方都可能跌落,命运死神,随机分布,不确定性带来恐惧。

Alex面对不确定性的方法是:反复推演,降低不确定性;大目标拆解为可执行目标;内心强大,专注攀岩。

反复推演,降低不确定性。Alex为攀准备了8年,拿着小本子反复推演攀岩的路线,每一次准备,控制可以控制的风险。

大目标拆解为可执行目标。把攀登路线分成了很多段,攀完一段得到了一个目标,可以增加信心。

内心强大,专注攀岩。之前攀岩因为带着女朋友,受伤了两次,酋长岩攀登中,放下负担,专注在事情上,过程做好了,结果自然会好。

image-20200522203709467

家人永远是坚强的后盾

成为Alex的女盆友需要强大的心理能力,在攀登中,女朋友一定是心神不定的,但Alex完成攀登上顶峰后,给女朋友打电话是多么的温馨。

一直很喜欢《教父1》中的一句台词“不顾家的男人不算是真正的男人“,在事业道路上,永远要感谢那个在背后给你支持的家人。

image-20200522213303593

image-20200522213602863

01

《改变》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是,通过群论和类逻辑理论两个抽象层次很高的理论,展示了如何解决问题。

群论(The Theory of Groups):群的代数结构,由埃瓦里斯特·伽罗瓦在19世纪30年代开创,可以简单把特征归纳为:

  • 由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成员所组成的集合。可以是数字、事件、物体等任何可以放在一起的东西。

  • 成员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顺序来组合,组合的结果仍然相同。

  • 每个群皆包括一个恒等成员,任何一个其他成员与该恒等成员组合,其结果仍为该成员自身。比如任何数加零,仍然为其本身,声响组成的群,恒等成员为寂静。

  • 在符合群概念的系统中,每一成员皆有其相对或相反成员,跟他的相反成员组合,结果为恒等成员。

逻辑类型理论(The Theory of Logical Types):为了解决悖论, 并实现逻辑主义论题, 罗素提出了逻辑类型论,分为简单类型论和分支类型论两部分。“凡涉及某集合的全部成员者,必定不是该集合的一员。”

逻辑类型理论对于种类之内,也就是其成员之间发生的事,并不在意,但是这一理论提供我们一个架构,以考虑成员和种类的关系,以及由某一逻辑层次转到更高一个层次所蕴涵的奇特改变。

从逻辑类型理论的推论,可以得到两个重要结论:

  • 逻辑是分层次的,必须严格区分,以免矛盾混淆。

  • 从一个层次转到较高一个层次(即从成员转到种类),需要一个换挡、一种跳跃、一个超越或转型——一言以蔽之,即一种“变”。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极端重要,因为“变”提供了一个跳出系统之外的方式。

02

根据前面的两个理论,把需要解决的问题理解为一个系统,根据在系统内还是在系统外发生的改变,可以把改变分为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

系统成员内部发生改变,而系统本身维持不变,称为第一序改变(first-order change)。

改变系统本身,转到完全不同状态的改变,称为第二序改变(scond-order change), 在实际问题上不合常理或逻辑,是悖论。

比如中国历史上,通过各种措施调和土地兼并,维护封建统治,是第一序改变。但当矛盾无法调和时,通过战争改朝换代来解决。但如果放在更大的历史视角去看,历朝统治并没有改变社会性质,朝代的更替都是第一序改变。

第一和第二序改变,有点类似质变和量变的关系。 比如下面9个点,使用四条直线连接在一起,如果不突破正方形的限制,永远都无法完成。在正方形内没有改变任何结构,而右图改变结构,问题迎刃而解。

image-20200501210702100

第一序改变是基于一般常理的解决方案,而第二序改变的方法往往是超出常理的、令人不可思议的,改变过程中,存在着令人困惑不解和矛盾的元素。

03

当陷入僵局、停顿、死结等局面时,经常见到三种处理不当的方式:

  • 企图否定问题存在方式解决问题:应当有所行动,但却不行动。

  • 企图改变某种困难,但该问题无法改变或者根本不存在:不应当采取行动,却采取行动。

  • 试图以原有方法改变局面,但当前局面必须站在更高层面才得以解决,或者原有方法足以解决困难,却试图从系统层面解决:在错误的层次上解决问题。

为此有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步骤

Step1:清晰的界定问题。

Step2:分析到目前为止已企图运用过的解决对策。此步骤的目的是,知道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可行的,同时辨别维持问题不变的因素并设法改变。

Step3:清晰的表达想要解决的问题,表达清楚解决问题想要达到的目的。

Step4:形成与执行一个能产生这一改变的计划。

正如维特根斯坦强调,一个问题最值得探究的是“问题”本身。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过多的关注”why”分析假设性原因充满学院派气息,无法解决实际问题,而关注”what”了解此时此地情况,更利于解决实际问题。

重新框定问题

通过重新框定达到第二序改变:

重新框定强调将一个客体(事物)的种类成员改变成另一相等有效的种类成员;或者说,将这一新的种类成员引进我们的概念中,并使我们能用这一种新的观点去理解事物。

同样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得到的结果会有所不同,比如“只有半杯水”与“还有半杯水”的例子。旧瓶装新酒,换个文字描述同样的商品(5%含脂,95%脱脂),人们会采取不一样的行动。

通过重新框定有效性在于:

  • 针对客体,人类会建构出一整套符现实的秩序,这些秩序并非客体本身所具有的,取决于这些事物对我们的意义和价值程度。

  • 一旦某一客体被概念化成为既定种类的实体,很难同时概念化为另一实体。比如,椅子不可能变成桌子,椅子用来坐的属性定义后,很难改变。

  • 一旦觉知到另一种类成分后,便很难轻易的回到先前对实体的设定中。比如“9点问题”。

04

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没有对错之分,但有高下之分。

遵循几条最基本的原则,如群论和类逻辑理论,遵循最小省力法则,跳出框架,优雅的解决问题。

01 打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是对”美好生活”的研究,关注个人性格优势与幸福。1998年,积极心理学在美国心理学会上作为界定清晰的理论观点成为独立研究领域,是继人本主义之后心理学的又一次革命,把对人的积极因素强调推广到每一个普通人。积极心理学与三个问题有关:积极情绪、积极个体特征、积极制度。

积极心理学最重要的基本假设:人类善良美好一面与病态一面同样真实存在。

Martin Seligman and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define positive psychology as “…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positive human functioning and flourishing on multiple levels that include the biological, personal, relational, institutional, cultural, and global dimensions of life.”

克里斯托弗·彼得森、奇克森特米海伊、迪纳、贾米森、瓦利恩特、赛利格曼等人构建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下面三个方面构成了积极心理的研究内容。

  • 积极的主观体验:快乐、娱悦、满意、实现感

  • 积极的个人特质:性格优点、天赋、兴趣、价值观

  • 积极的社会关系:家庭、学校、单位、社交圈、社会圈。

02 积极主观体验-幸福

什么是幸福

查理 · 芒格曾说: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与其思考什么是幸福,不如思考什么是不幸。不幸包括:

  • 身体和精神上的缺陷;

  • 不能获得良好的社会关系,比如家庭不幸,缺乏必要的社交关系;

  • 缺乏自由,由客观环境和主观造成的身体和心灵上的不自由;

  • 没有获得独立发展的能力,不能获得社会价值认可,或者才能无法发挥。

心理学家眼中的幸福是什么呢?把幸福作为研究对象,对概念操作化,并进行评测。塞利格曼和罗兹曼区分了三种传统的幸福理论:

  • 享乐主义。人生体验中,快乐最大化,痛苦最小化。采用经验取样法评测(ESM),即参与者即时反映感受。

  • 渴望理论。幸福就是得到想要的东西。直接询问测试者是否得到渴望的事物。

  • 客观清单理论。获得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比如知识、事业、没有疾病的困扰等等。根据定义的真正价值东西进行测量。

或许把三种理论综合起来会更好,测量方法既要有主观的评测,还需要依赖客观观察。

影响幸福的变量

那影响幸福的变量有哪些呢?彼得森综合不同的幸福测量方法,把和幸福测量相关的因素总结为下面表格:

image-20200417073107622

如何增强幸福

有四种可以达到幸福的途径:快乐、投入、意义、胜利。当然,有的学者把决定幸福的因素总结在一个公式中:

幸福 = 界点 + 生活情景 + 意志活动

界点是一个常量,和遗传性有关,但高遗传性并不代表不可变性。意志活动强调主观性,比如获取幸福的一些方法和思维?生活情景,则指让人快乐的情景,没有快乐的情景,幸福则没有基础。

根据我过往体验,下面几件事最容易获得幸福:

  • 维持良好的社交关系。包括与父母建立良好关系、有几个要好的朋友、获得别人的鼓励和认同。

  • 意义镀金术。对每件事情赋予意义。

  • 感恩。对生活常怀感恩

03 积极个人特质-乐观、性格优势

乐观与解释风格

乐观是对事物的正面看法和积极态度;乐观是在实现目标有障碍时,相信目标能够实现;乐观是采用积极的语言解释事情发生的原因。

乐观分为普遍乐观和具体乐观。普遍乐观关注的层级较高,比如对整个社会环境的乐观,中国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具体乐观是对具体事件的乐观,比如相信自己能够做成某事,相信某事是好的。

人本学家李奥纳·泰勒给出了乐观的定义:

对社会或物质未来的期待相联系的心境或态度,其中评价指标具有社会赞许性,表现在他的优势或快乐

面对同样的半杯水,有的人看到的是”还有半杯水“,有的人看到的是”只有半杯水“。股神巴菲特有句名言:当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当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同样的事情,解释角度不一样,感受和行动也不同。

个体解释坏事件的方式,即解释风格,最早由塞利格曼提出。解释风格更好的解释了人们在不可控条件下无助性的边际条件。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当个体意识到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改变环境时,便会产生放弃努力的消极认知和行为。比如:孩子每次考试成绩都不好,会归因于能力不行,最终产生厌学心理,放弃学习。

解释风格导致的情绪差异的例子很多:

  • 工作中提出的项目,领导同事不配合,会解释为大家和自己作对,实际上同事们觉得很好,但自己忙于其他事情。

  • 发个微信给别人,别人很久都没回复,你可能认为别人的不重视或不尊重,实际上别人在开车,不方便回信息。

不妨用 ABCDE 模式习得乐观吧。举个例子:

  • A: adversity,坏事——做了一个项目方案,同事们不支持

  • B:belief,想法——我是不是太差了,还是同事们不喜欢我

  • C:consequensce,后果——工作积极性下降

  • D:disputation,辩论——之前完成的效果很好,可能项目和他们关系不大,或者太耗他们时间,他们手头还有其他工作,优先级更高

  • E:energisation,振作——了解他们的想法,从其他方面推动

性格优势

性格优势是一整套个体特质,是类特质的(一种个体差异,表现出普世性与稳定性),美德则具有普世性,包含性格优势。 VIA(the value in action)分类是一套描述性格分类的工具,由里斯托弗·彼得森、塞利格曼等创立和发展。 VIA包含的24种性格优势被归纳到六种核心美德下:

  • 智慧与知识优势:获取和使用信息为美好生活服务有关的特质。

  • 勇气优势:面对内外阻力努力达成目标的意志。

  • 人道优势:涉及关心和与他人关系的积极特质。主要是个人与个人关系相关。

  • 正义优势:个体和群体或者社区之间的最优互动有关的特质,包括正义、领导力、团队合作。主要是个人与集体关系相关。

  • 节制优势:保护我们免于过度积极的特质,会使我们的行动减缓,如宽容、谦虚、审慎等。

  • 超越优势:一个人在庞大的宇宙系统中寻求意义的特质,包括感激、宗教性/灵性等。

VIA可以给予参考,但是具体的性格优势,还需要结合实际判断。

测试优势的方法包括:

增强个人优势可参考 书中P165设计,优势增强会让你更加幸福。

04 积极社会关系-爱

不论什么年龄、什么文化背景,良好的人际关系都可能是达到生活满意、感情幸福的最重要的根源。

重感情还是理性?

关于人际关系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公平理论,一种是依恋理论。

公平理论 认为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总会计算成本和收益。诸如友情和爱情等亲密关系能够持续多久取决于双方的投入程度,获取多少取决于投入多少。代表性的人际资源清单(可以理解为可人际关系中可交换的东西)包括:商品、信息、爱、金钱、服务、地位。心理学家反复验证后,发现美貌也是一种商品,漂亮的女人可能嫁给富有的男人,这说明了当相互交往的双方在一方面不般配时,那么会在另外一方面有一种不般配做补偿。

公平理论局限:不能解释无私的爱和种种不求回报的利他行为;忽略了人们在人际关系中所投入的感情。

依恋理论 强调将我们联系在一起的情感。我们先看看关于婴儿期的经典实验:当1岁婴儿和妈妈短暂分开,返回之前有一半孩子会哭起来,妈妈回来后,多于3/4的孩子冲着妈妈笑或与妈妈说话。当妈妈再次离开时,孩子会感到不安,陌生人无法安抚。当妈妈再次回来,约一半孩子仍在哭,并有3/4的孩子奔向慢慢怀抱。我们可以看到婴儿的表现可以分为三种:

  • 回避性婴儿(20%)。妈妈离开不哭,妈妈回来后,不理不睬或者避开妈妈。

  • 安全型婴儿(70%)。妈妈离开后寻找妈妈,妈妈回来后会继续与妈妈接触。

  • 矛盾性婴儿(10%)。妈妈离开后哭泣,妈妈回来后拒绝抚慰。

婴儿期的安全型依恋对整个人生都有影响,有趣的是,依恋类型还主宰着这些成年人恋爱关系中的表现。

爱的类型

亲和:想与某人有联系,对方身份不那么重要。

喜欢:双方彼此有好感,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促成喜欢的因素包括:

  • 相邻性:喜欢离我们较近的人。

  • 相似性:喜欢有着相似性格、价值观和信念的人。

  • 互补性:喜欢能满足我们需求的人。

  • 高能力:喜欢有能力的人。

  • 魅力:喜欢外表迷人或者其他方面很讨人喜欢的人。

  • 相互性:更喜欢喜欢我们的人。

友谊:当喜欢与相似性、相互性、平等性结合在一起,称为友谊。随着年龄增长,真正的朋友越来越少。特别要好的朋友通常都与自己年龄相仿。

爱情:当一段关系具有拍他性、专一性、互助性和相互依赖性,称为爱情。爱情分为激情之爱和伴侣之爱。婚姻满意度在一生中有所变化,一般结婚后6~7年容易发生离婚。男性比较注重女性的年龄和美貌,而女性比较注重男性的勤奋和资源占有量。

诚如马奇所说:我认为我们的义务之一,就是如果可能的话,让生活变得更加美丽一些,特别是在我们的平凡生活之中。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善良美好的一面与病态一面真实存在,人生不易,做一个悲观的乐观主义者,多和积极的人呆在一起。

End.

01

早在1938年林雨堂认为:人情、面子、命运是支配中国中国人社会的三大女神。时至今日,依然如此。

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人情”与“面子”文化,深深的烙在骨子里。职场小白,经常感叹同事和领导不配合工作,有机会领导不给自己。又或者整天觥筹交错,认识谁谁谁,真到有事时,没一个人愿意帮你。又或者碍于情面,参加不喜欢的活动和应酬,迫于家庭压力,作出不喜欢的选择。

如果你对上面提到的现象深有同感,建议读读杨国枢的《中国人的心理》,不必整本书都读,优先阅读《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人际关系中之人情分析》《中国人的社会互动:论面子问题》这几篇文章。

02

关系即联系,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个人或者团体与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个人或者团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生活中常见的关系包括:亲属、同乡、同学、同事、同道、世交、老师、老上司、老部下、门生、同派、朋友/知己/熟人。

与人建立和维持关系有一套学问。有的关系是承袭的,由出生决定;其他的,则由”认“、”拉“、”钻“、”套“、”联“建立。认——认亲戚,认同乡;拉——拉关系;钻——设法巴结;套——套交情,比拉口头上的东西更多点;联——或称联络。

费孝通中国社会是差序格局,即每个人以自我中心构成一个有伸缩性的社会关系网络,自我可以指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关系的存在有其特定目的,不断与别的同一自我就构成了关系网。

从社会学的观点,人情二字应该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亦即人相处之道。

在一般的人际关系中,人与人之间建立交换行为是通过“人情”的。一种是经济性的交换行为,一种是社会性的交换行为。经济性交换以金钱为媒介,而社会性交换则是以人情为媒介。但是社会性为主的交换并不代表没有经济性交换。

03

中国社会中的关系分为:

  • 情感性关系。是一种长久而稳定的社会关系。像家庭、死党、闺蜜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满足关爱、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需要,遵循需求法则。

  • 工具性关系。以他人建立的关系,主要以获取某些物质为目标,建立的关系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这种关系遵循公平法则。

  • 混合型关系。这种关系最为复杂,最可能以“人情”和“面子”来影响他人的社会关系范畴。交往双方有一定的情感关系,但关系并没有深厚到随意表现出真诚行为。双方认识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第三者,形成一张关系网,这张关系网必须借人与人之间的时来时往维系。这种关系遵循人情法则。

image-20200419194044190

04

人情与面子,说到底,是信任,谁信任你?你信任谁?

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按照费孝通的提到的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建立关系网,把人划分为“自己人”、“外人”。

信任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人的信任,一种是对事的信任。对事信任,即能够给出期望事情的结果,对人信任,即放心所做的任何事情。

人和人的信任是通过一件件小事建立起来的,通过小事让人看到你做事的能力,才会获得更大的信任,信任带来更多的资源。

年少时,幼稚的认为可以摆脱世俗,可不曾想,个人只不过是社会浪潮中的小船。首先的理解环境,适应环境,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会显得固执,固执是拒绝成长的表现。

End.

关明生,英文名Savio,1949年生于香港,曾在GE(通用电气)任职17年,2001年加入阿里巴巴任总裁兼首席营运官,2004年任首席人力官。

曾在阿里巴巴临危之时,大刀阔斧的改革,如果称马云为阿里爸爸,那么关明生则是阿里妈妈,可以说关明生把阿里巴巴从一个杂牌军,变成了一个正规军。

本书出版于2005年,是关明生多年管理的经验所得,虽已经过去了10余年,与流行的经管读物不同,书中的管理思想仍然不过时。

作者的思想表达很直白,简单而有力,管理也如此,人性不会改变。

领导者和管理者并不相同

我们常说“做正确的事情”比“把事情做正确”更重要。“去哪里”和“如何去”是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的问题,前者对应组织的探索,后者则是组织的利用。

如果仅仅知道“去哪里”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去“,或者每天都在探索”去哪里“,在残酷的商业环境中,企业无法生存。

领导者的作用在于看清未来,为组织指明前进方向,并且有一帮人愿意追随。管理者则是把分解企业目标、激活组织。

员工的战斗力提高有方法

聪明人在告知如何做时,表现总是很优秀。提高员工的战斗力需要明确的目标、明确的预期结果、明确的权限、明确的衡量方式、明确的制度。

但是,上面的方法,只适用于普通和中等水平的员工,卓越的员工,无法如此培养。

面对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只有激发组织中个人的创造力,才能够创新的解决问题。

你不应该单打独斗

小康可以靠自己的努力,但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要能够召集有识之士参与。

普通员工考个人能力取胜,中层应该通过别人拿到成果,而不是亲力亲为,高层则通过影响力,吸引更多人共同实现一个目标。

image-20201013192238985

这一点,对我来说,比较反常识。原来工作一直独自做事,不懂得与同事协作,更别提借用老板的资源,达成事情。碰了几次坑后,逐渐发现,可以把视野放宽一点,主动寻求更大、更难的项目机会,想想如何调用别人的优势和资源完成,而非局限在什么都自己做。说得残酷一点,要学会剥削机器和别人的时间,说得好听一点,要学会优势互补。

《关乎天下》这本书值得一读,上文只写了一点点,有兴趣的可以一看,书很薄。

end.

2020年3月30日

01 框架效应无处不在

下面两款产品,功能相同,请问你会选哪款?

1  
2  
3  

|

A. 95%脱脂  
  
B. 含有5%的脂肪  
  

—|—

不出所料的话,你会选择A。恭喜你,成功受到广告的套路,A和B表达的是一个意思,但大脑偏偏认为A商品脱脂的效果更好。

下面还有一道题,在做之前,我提醒下,大脑会受给定的表达方式影响,对实质相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答案。做题的时候,得小心了。

1  
2  
3  
4  
5  

|

假设美国正在对抗一场不同寻常的传染病,预期会有600人死亡。在下面两个决策中你,你分别选择哪个方案。  
  
决策1:方案A,将有200人获救;方案B,有1/3的概率600人全部获救,2/3的概率600人无一人获救。  
  
决策2:方案C,400人会因疾病丧生;方案D,有1/3的概率没有人因此丧生,2/3的概率所有人会丧生。  
  

—|—

研究发现,对于决策1,多数人选择方案A;对于决策2,多数人选择方案D。但实际上,方案A与方案C等价,方案B与方案D等价。

为什么会出现上面的情况?

那是因为框架效应的影响。框架效应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会按照已经给定的框架思考,虽然问题的本质相同,但是得出的答案却不同。丹尼尔·卡尼曼认为“框架的基本原理是对给定的表达方式的被动接受”。

02 前景理论

那框架效应又是因为什么原因产生的呢?卡尼曼和特沃斯基通过前景理论解释了框架效应发生原因,由此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是1979年由卡内曼和特沃斯基提出,用以解释在不确定性环境下,人们的风险偏好与价值选择。

大多数人根据参照点考虑收益和损失,当有确定性收益时,会选择风险规避;在损失的情况下,会减弱损失厌恶而选择风险追求,尽管风险追求的代价比风险规避的代价大。

下图的函数解释了该理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评估时会选择一个参照点,这个参照点是原点。
  • 边际效用递减。即从100元增加到200元的主观价值感觉远大于从1000元增加到1100元;损失200元到100元的主观价值是递减的。
  • 损失厌恶倾向。损失100元远比获得100元的主观价值感强。

img

为了说明下面情况,我们在看一个例子:

1  
2  

|

情况A:你打算参加一个演唱会,门票价格200元,入场时发现门票掉了,你会重新花200元买一张门票么?  
情况B:你打算参加一个演唱会,门票价格200元,入场时丢了200元钱,你还愿意花200元买一张门票么?  
  

—|—

大多数情况下,情况A你不会再买一张门票了,而情况B下仍然会再买一张门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心理账户,会进行主观价值的分析。当买电影票时,电影票的价值被变换成看电影,在买一张票提升了看电影的成本,在心理上很难接受,而丢钱并没有被纳入看电影成本,只是感觉自己的财富少了一点。

03 启发式

在《思考,快与慢》书中,作者除了向我们展示上面偏差外,还展示了由系统1引发的偏差。包括可得性启发式、代表启发式及锚定效应三种。

| 代表性启发式 | 可得性启发式 | 锚定效应
—|—|—|—
定义 | 通过比较B与A的相似程度来对概率进行评估。即A能高度代表B,则认为A源自B的概率高 | 通过能够想到的例子或事件的容易程度来评估事情发生的概率 | 以给定初始值为锚,评定事件
符号表示 | 已知A概率,B与A相关性大,则A能够反映B | 评估B发生的概率,联想到A发生概率,通过A确定B概率 | 已知A发生概率,那么B发生概率与A对比
使用环境 | 判断A是否属于B | 判断某类事件发生的概率 | 当相关数值容易获得
提取记忆难度 | 中 | 高 | 低
规避方式 | 注重基础概率
防止小数法则,使用大数定律 | 别把相关关系当作因果关系 | 反向设锚
识别默认假设

这里谈谈锚定效应。

在评估一件事情时,会把先前获得的信息作为一个参照点,后续判断以此为锚进行评估,出现锚定效应。

比如,商品的标价一般以8或者9结尾,如199,7.89,9.99,大脑会自动锚定200,8,10,一计算差价,认为比200,8,10元便宜,实际上没便宜多少。在琳达问题实验中,展示了大脑用感觉相似代替大脑直觉判断。

三个都是由系统1引起的,相同点如下:

  • 节约认知资源,很多无法意识到
  • 难以避免,受过训练的专家和普通人都会犯
  • 事件具有相似性,头脑会自动构建看起来合理的联系

04 系统1,系统2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描述的系统1和系统2,容易让人误以为快思考和慢思考是相互割裂的。相反,”本书大部分内容是关于系统1的运作以及系统1和系统2间的相互影响的“。

我们不妨采用《超越智商》作者斯坦诺维奇的说法,大脑的运作具有类型一和类型二两种不同的加工过程。

类型一加工在处理信息时速度快、自动化、计算负荷低(不需要占据过多心智资源)、平行运作,不相互干扰。融合自动化加工,适应性无意识和启发式加工属性,是人类信息加工的默认方式。

类型二加工则相对比较慢,计算负荷也比较高,只能在同一时间处理一个或者几个任务,与类型一的自主性特征恰好相反。

每个人的大脑都有理性和不理性的一面。

1. Web抓取常用模块

webbrower:打开浏览器获取指定页面。

requests:从网上下载文件和网页。

Beautiful Soup:解析HTML,即网页编写的格式。

Selenium:启动并控制浏览器,可以模拟鼠标在这个网页上点击。

2. 通过request模块下载Web文件

  1. 调用 requests.get()下载该文件。

  2. 用’wb’调用 open(),以写二进制的方式打开一个新文件。

  3. 利用 Respose 对象的 iter_content()方法做循环。

  4. 在每次迭代中调用 write(),将内容写入该文件。

  5. 调用 close()关闭该文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

# _*_ coding:utf-8 _*_  
  
# 输入模块  
import requests  
  
res = requests.get('http://www.gutenberg.org/cache/epub/1112/pg1112.txt')  
  
# 检验是否下载成功  
res.raise_for_status()  
  
# 以写二进制的方式打开文件  
playFile = open('RomeoAndJuliet.txt', 'wb')  
  
# 通过循环克隆文件  
for chunk in res.iter_content(1000000):  
    playFile.write(chunk)  
  
# 关闭文件  
playFile.close()  
  

—|—

3. 用 BeautifulSoup 模块解析 HTML

BeautifulSoup 是用于从HTML页面中提取信息的模块。在这里,需要先搞明白HTML是什么。

####3.1 HTML简介

HTML全称Hypertext Marked Language,即超文本标记语言,由Web的发明者 Tim Berners-Lee和同事 Daniel W. Connolly于1991年创立。超文本标记语言利用统一规则把网页上的图文视音频统一在一个格式下面。从Web抓取信息需要先弄清楚HTML网页结构,以便寻找需要的信息,并制定抓取策略。

基本结构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

<html><head><title>The Website Title</title></head>  
<body>  
  
<h1>我的第一个标题</h1>  
  
<p>我的第一个段落。</p>  
  
</body>  
</html>  
  

—|—

具有以下特征:

  • 用<>表示
  • 成对出现,第一个是开始标签,第二个是结束标签
  • 纯文本文件,带有.html

那么如何发现网页的源代码呢?如果是谷歌浏览器可以直接右键单击检查,然后点击代码即可发现对应的网页内容。

3.2 “I’m Feeling Lucky”Google 查找

代码目的:自动查找网页中所需的特定信息。

代码逻辑:

  • 从命令行参数中获取查询关键字。
  • 取得查询结果页面。
  • 为每个结果打开一个浏览器选项卡。

这意味着代码需要完成以下工作:

  • 从 sys.argv 中读取命令行参数。
  • 用 requests 模块取得查询结果页面。
  • 找到每个查询结果的链接。
  • 调用 webbrowser.open()函数打开 Web 浏览器。
  • 打开一个新的文件编辑器窗口,并保存为 lucky.py。

Ref 《Python编程快速上手—让繁琐工作自动化》

2020年 3月27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