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c]

种猪

目前种猪集中在五大公司手中,对育种市场呈垄断状态。2017年,前三大企业市场占有率为47%,PIC高达23%,位于第二和第三的Topigs Norvsin和DanAvl,分别占据14%和10%。

PICDan AvlTopigs Norsvin。该三家为美国公司。

DNA GeneticsHypor。DanAvl是家丹麦公司,Hypor是加拿大公司,

畜牧领域头部企业

温氏集团。创立于1983年,总部位于广东省云浮市,2015年11月上市。温氏股份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拥有控股公司326家、合作家庭农场 4.98万户、员工5万多名。2019年温氏股份上市肉猪1851.66万头、肉鸡9.25亿只,实现营业收入731.20亿元。

牧原股份。建于1992年,总部位于河南省南阳市,2014年1月上市。主营业务生猪养殖(占营业收入99%以上),下属子公司190余家。生猪养殖业务布局在全国18个省65个市139个县。

正邦集团。建于1996年,总部位于江西省南昌市,2007年上市。集团分设农牧、养殖、种植、物流、金融五大产业集团,在全国29个省(市、区)拥有480家分子公司、5万多名员工,在“一带一路”10个国家拥有15个企业。

新希望集团。始创于1982年,总部位于成都市武侯区,控股的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于1998年3月上市。新希望集团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分子公司超过600家,员工10万余人,集团资产规模超2,000亿元人民币,年销售收入超1,600亿元人民币。

正大集团。始创于1921年,是泰籍华人谢易初先生创办,集团业务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设立企业近600家,员工超过9万人。

天邦股份。注册地浙江省余姚市,天邦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于1996年,2007年挂牌上市。目前已拥有水产饲料、生物制品、生猪养殖(汉世伟)、生鲜食品(拾分味道)、工程建设(天邦开物)五个业务板块,2013年进入生猪现代化养殖。

。。。

黑猪领域头部企业

image-20200716110126295

科研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行业协会

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

中国养猪行业协会

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由动物营养学科奠基人许振英教授等老一辈专家学者于1989年创办,反映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各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与进展。2015年3月英文刊 Animal Nutrition 创刊。

《中国饲料》

《畜牧兽医学报》。创刊于1956年7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报道中国畜牧兽医行业中最具创新性、突破性及代表科学发展前沿的重大科研成果。

《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兽医学报》。,是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

《农业工程学报》。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居“农业工程类”期刊榜首。

中国农业科学。1960年创刊,是中国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与中国农学会共同主办,本刊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等重要的学术评价指标,一直居于全国农业学术期刊界最前列或前列位次。

养猪领域专家

遗传育种

吴常信: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勤: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赵书红: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傅衍:浙江大学教授

李学伟:四川农业大学教授

潘玉春:浙江大学教授

王立贤: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

陈瑶生:中山大学教授

吴珍芳:华南农业大学教授

动物营养

动物疫病防治

发酵床养猪

郑志伟从事发酵床一线推广的专家,从事发酵床研究 推广十余年,偏实战,著有《生物发酵床养猪新技术》

刘波、陈倩倩、王阶平等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教授、研究员,理论性较强,著有《正版异位发酵床微生物组多样性》。刘波申请专利数25项。

夏飚发酵菌品牌金宝贝董事长,从事发酵菌市场推广17年,偏实战和商业 ,主编《干撒式生态发酵床畜禽养殖新技术》。

朱昌雄 ,环发所副所长。《畜禽养殖污染微生物发酵床控制技术》

媒体

媒体

中国养猪网。国内养猪行业最具权威性的垂直型门户网站。

猪场动力网。成立于2008年。

农牧前沿.中国水产频道推出的 农牧前沿 资讯栏目,提供最新最热门的农牧养殖前沿内容

搜猪网。中国养猪行业第一市场分析预警门户。

爱猪网。深度专业报道养猪业。

新牧网

牧食记

猪好多网

养殖信息网

猪易网

中国猪业网

查猪价

中国畜牧业信息网4.0版

国际畜牧网

农兜媒体

发酵床技术网。专门介绍发酵床的技术网站。

饲料行业信息网

PIGWORLD

PORK

世界猪业之窗 pig333.cn。96874 专业人员注册,专注于养猪行业的教育性网站,内容涵盖了从养猪到猪肉的整个产业链。

Pig Progress。世界养猪进展的新闻。

wattpoultry。全球家禽业的新闻和分析。

中国种猪网

公众号

猪场动力网

新牧网

养猪一家人

明天猪价

猪天下网

养猪助手

养猪网

短视频

外部链接

期刊媒体

相关机构

在线手册

券商分析师

天风证券-吴立

招商证券

论坛

猪易论坛

养猪吧

行业大会

李曼中国养猪大会。由李曼教授搭建的全球养猪知识及经验分享平台,已成立33年。

中国畜牧业博览会

东北三省畜牧业交易博览会。目前已经举办27届

1

想象一下,把你的社交网络、中国所有的航班线路图、疫情的传染路径、某个社会热点的传播路径、某种观点在大众中的普及程度等抽象为由节点和边组成的网络。这些复杂网络是否有相同的规律?

针对类似这样的问题,还真有科学家进行研究。最早的研究是1736年关于柯尼斯堡七桥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图论。随着研究的深入,提出了随机图模型、六度分隔理论、弱联系理论、小世界模型、无标度网络模型等,逐渐演化到了今天的网络科学。

美国国家科研委员会将网络科学定义为研究物理,生物,和社会现象的网络化表达,建立针对这些象限具有预测效果的模型 的学科。

简单来说,网络科学研究的是由节点和边组成的网络的基本规律。

2

1736年,Leonhard Euler通过柯尼斯堡七桥问题提出「图论」。

img

1934年莫雷诺把人际关系划分为6种类型,莫雷诺把网络理念用于社会研究,开启了网络科学最重要的分支之一:「社会网络分析」。

1959,Erdős和Rényi提出「随机图模型」。随机图模型用于任何真实网络的基准或无效状态,随机图网络符合钟形曲线分布规律。构建方法:取所有节点,泡硬币,硬币正面向上,则画一个连线,硬币正面朝下,则转向下一个节点。当节点数量众多时,则使用计算机程序模拟。

1967年,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发现「小世界现象」,并提出「六度分隔理论」。实验:随机让陌生人寄送信件给A,但并没有告诉地址,这些陌生人可以把信件转送给他们认为认识A的人,实验表明没有一封信件被转发10次以上到达A,平均为6次。

1973年,格兰诺维特通过研究城镇居民如何找工作,提出「弱联系理论」

1998年,瓦特和他的导师斯托加茨发表论文《Collective Dynamics of Small-World Networks(小世界网络的集体动力学)》,提出「小世界模型」。

1999年,巴拉巴西教授及其博士生Albert发表《随机网络中标度的涌现》一文,提出「无标度网络模型」,即网络中的边不是随机分布的,少部分顶点,占据了大部分链接。符合二八定律。

image-20210306073801332

至此,复杂网络研究进入网络科学新时代。

3

对于不搞研究的人,学习网络科学最重要的是学习网络思维

网络思维把事物抽象为点、边。比如,想了解一个热点事件的传播规律,可以分析热点最初始于哪里,是通过哪些节点传播出去的,由此分析舆论背后的力量。

所有的网络背后有三个基本的特征:高度的集群性、不均衡的度分布以及中心节点结构。

高度集群性: 节点A与节点B和C相连,节点B和C也有可能相连(小世界网络)。比如你的朋友的朋友,可能也是我的朋友,一个领域核心玩家一般相互认识,如果你与领域内顶级人才的认识路径很长,那说明你不够知名。

不均衡的度分布: 节点之间的连接符合幂律分布规律,即20%的中心节点连接另外的80%的节点(无标度网络)。比如,网络上超过80%的网页只有不超过4个超链接,但不到总页面数的万分之一的网页却拥有极多的链接。

中心节点: 网络中信息和行为传递的主要通道。节点A连接节点B和节点C,节点B想要认识节点C,需要通过节点A,那么节点A是中心节点。

4

把三个特征用到个人发展中,给我最大的启示是:成为中心节点、利用好弱关系。

成为中心节点。 处在中心节点,意味着可以链接更多的人,获得更多的信息,自然可以获得更多发展机会。成为中心节点的好方法是1)发起社群,比如发起一些行业内的交流活动,如果做得好,会有越来越多优质的资源涌入,大家一想到要什么事情需要帮忙,会想到发起人你;2)接触更多高质量的社群,接触的信息多了,会发现信息差的存在,这就存在套利空间,看到过这么一句话:向草根讲述精英的做事逻辑,向精英讲述草根的接地气,道理也一样;3)想办法加入行业内顶级选手所在的圈子,逐渐获得认可。

利用好弱关系。 主动链接和维护弱关系,弱关系比强关系更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附:复杂与网络科学书籍

《复杂》《隐秩序》《网络、群体与市场》《六度分隔》《隐秩序》

参考资料网络科学的前世今生 ——零基础学习网络科学(一)

更多详见社会网络分析入门书目导读

2020年6月27日

工作和休闲,你会选择哪一种活动?如果你知道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关于心流的研究,你多半会回答工作相比休闲更能产生最有体验。

为什么会这样?工作可以主动确定目标和接受信息,而很多时候休闲是无意识的,被动接触信息,没有明确的目标。其次,工作中战胜挑战带来的快感远大于休闲时较少调动大脑能量。同时,为完成一项工作全身心的投入的体验,远大于休闲后带来的空虚感。

心流与精神熵

心流(flow)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这本书出版于1990年,畅销至今仍然热度不减。

作者把熵(entropy)的概念引入心流研究,熵(entropy)的概念来自热力学,是用来量度系统混乱程度的参数。系统越混乱无序,熵值越高。一切自发的物理过程,都是熵增加的过程,熵增到最后,便是热寂,也叫熵死。任正非把熵的概念引入到华为管理之中。

我把“热力学第二定理”从自然科学引入到社会科学中来,意思就是要拉开差距,由数千中坚力量 带动十五万人的队伍滚滚向前。我们要不断激活我们的队伍,防止“熵死”。我们决不允许出现组 织“黑洞”,这个黑洞就是惰怠,不能让它吞噬了我们的光和热,吞噬了活力。

当各种接触的信息、想法、念头在头脑中乱窜,无法专注在一件事情上,会产生烦躁和焦虑,被称为精神熵。

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中提到:“自然万物都趋向从有序到无序,即熵值增加。而生命需要通过不断抵消其生活中产生的正熵,使自己维持在一个稳定而低的熵水平上。生命以负熵为生”。当精神熵处于低值时,你体验到的是心流,一种专注其中,不知时间流逝,忘我的状态。

进入心流状态的人通常会有如下特征:完全投入;会有极度兴奋或狂喜的感觉;内心清明——知道做什么,以及如何做;表现出出奇的镇定冷静;感觉时间似乎静止了,或者觉得时间倏忽而逝。

心流的构成要素

要产生心流,需要满足下面条件:

  • 明确的目标。目标和个人能力之间有一个黄金比例,不会因目标太难而放弃,也不会因目标太简单而感到无聊。
  • 即时反馈。向目标靠近中收到反馈,回馈因人而异。
  • 全神贯注。不觉时间流逝,时间感改变,几小时感觉就是几分钟。
  • 掌控自如。能够充满乐趣的掌控自己的行动。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做很多事情是无意识的,即没有明确的目标。大脑处理资讯的能力是有限的,最多处理7组资讯,新进入的资讯会冲淡旧的资讯,还会消耗注意力去处理这部分资讯。看剧、刷抖音、看轻松的文章,更少的消耗脑能量,容易让人沉迷。但会伤害人的注意力,长此以往,再想处理消耗脑力更多的信息时,会发现注意力难以集中。

意识是大脑对身体内部和外界接触到的一切资讯,加以评估并由身体做出适当反应的过程。意图则是使意识化资讯为秩序的能量。

米哈里指出:

应用注意力的方式足以决定人生的外观与内涵,塑造可能全然相反的现实。

斯图尔特·克雷纳在《创新的本质》中,提出企业需要基于三个原则创造开放空间:心流、有趣性、合作精神。工作太简单,员工会感到枯燥,太难会放弃,而当难度刚好适中时,会体验到心流。这类工作有明确的目标、能获得即时反馈、与员工技能相匹配,比如下面一些工作容易产生到心流。

  • 可以自由的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一件事情的目标并不是领导强制的,而是可以给自己带来好处。
  • 不断的接触到新的信息。
  • 做一件事情能够获得反馈。能够评价工作效果,并且知道如何改进。
  • 关注过程,而非目标。作需要以结果导向,但在工作中,关注达成目标的过程,而非结果,可以把对达成结果的压力变为如何达成结果的动力。

自得其乐并非逆来顺受

在汉语词典中,自得其乐是指“自己能从中得到乐趣”。拥有自得其乐性格的人,最大的特征是能够从一般人无法忍受的环境中寻找到乐趣。喜欢独处的人,似乎特别擅长自得其乐。在别人看来无趣的生活,他们却乐在其中,那是因为他们内心构建了一套秩序。

一般人面对糟糕环境时,会把注意力放在抱怨环境,产生绝望、不公和悲愤的情绪。但,拥有自得其乐性格的人,擅长把糟糕环境当成充满乐趣的挑战活动,从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比如,我实习时,被安排去整理上百个电子表格,同组的两个人觉得这个工作没有技术含量,就机械的去整理。而我没有急于整理,而是把这项任务当成提升自己excel技能的好机会。我在整理过程中,不断摸索快速整理的办法,观察数据之间的规律,觉得这个过程很有趣。最终,同样的工作量,我全部完成时,组内另外2个伙伴才完成1/3。项目经理看到这个结果很惊讶,又给了我很多试手机会,实习结束时,还希望我留在公司里面。

同样的外在环境,每个人构造的意义体系并不相同,但使用成长型思维,更利于问题解决和个人成长。

牌局的结果,并不是发完牌就结束了,而是掌握在概率女神手中。拿到的牌再烂,也有获胜的机会,在挫折中自得其乐,可以提升获胜的概率。

那应该如何做到自得其乐呢?

清晰而具体的目标。 确定一个目标并不那么容易,目标确定是主观和外在环境和谐共存的过程。仅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意图凌驾在环境之上,会失去处事的灵活性。正确的做法是,观察外在环境,不断从环境中寻找反馈,把外在环境视为挑战,提升技能。

全神贯注的投入到所要做的事情上。 当有目标时,会想办法寻找达成目标需要的条件,凌乱的资讯会有秩序的进入视野之中,化为己用。

不要过于自我,关注环境。 仅有一个自我,会忽视世界的多样性。和自己目标有关的信息才注意,任何事情都在算计和自己目标的相关性,这种过于沉迷自我的表现,或许可以一直保持心流,但也会感到空洞无聊——你的快乐是无法和外界分享的快乐。

恰当处理随机事件。 应把意外事件通过技巧转变为心流体验,一直把自己的需要看得太重,当遇到意外事件时,感受不到挑战的乐趣,感受到的是压力。

做一个更复杂的人

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生活的意义。何为意义?意义是方向,能够把意识有秩序组织起来,降低精神熵。

研究人如何发展自我观念、人生的长期目标等专题的心理学认为人生建立复杂意义系统遵循以下过程:

第一阶段:人生的意义是求生、求舒服、求享乐,这时的意义完全是人的本能追求的。

第二阶段:当身体安全得到充分保障时,追求归属感,希望得到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可,这时会把社会赋予的意义当成个人追求的人生意义。

第三阶段:对社会赋予的价值观有了更多的内省,不再盲目的认同。这时对自我有了更多认识,这时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有了更多自我的成分,清楚自己能做什么,哪些东西无能为力。

第四阶段:有点像修道圆满,在更大的时空维度中寻找意义,达到对自我和社会认同的和谐。

并非每个人都会经过四个阶段,大多数人只会停留在前两个阶段。在温饱生存压力下,会一直追求第一阶段,到达第二阶段有了不错的社会地位,大多数人会觉得很舒适了。

因家庭环境、性格、教育背景等差异,每个人所理解的人生意义并不相同,这并没有对错之分。更重要的是体验心流,让自己未来拥有更大的自由度。

最后,把契克森米哈赖下面一句话献给大家,愿心流常在。

有趣的是,我们只有在不掺杂其他动机,只为行动而行动时,才能学会做一个比原来的自己更复杂的人。选定一个目标,投入全部的注意力,不论做什么事都会觉得乐趣无穷。一旦尝到这种快乐,我们就会加倍努力,重温它的滋味——自我成长就开始了。

第一次知道Lisa 的情绪建构论,是在开智学堂的一场直播,当时也没细想这个大家熟知的情绪观点有何区别。在头脑中,一直认为下面观点是正确的:

  • 不同时间内同一情绪指纹是相似的;不同年龄、性别、个性、文化背景的人同一情绪指纹也是相似的;同一情绪有相似的情绪指纹。
  • 面部表情可以客观准确的评估情绪;不管哪里出生、长大都能够识别同一面部表情代表的情绪。
  • 特定的大脑区域是某个情绪的神经指纹。

直到看了Lisa 的《情绪》后,我发现上述观点统统都是错的!上面是传统情绪观的内容,而Lisa通过几十年的研究,指出:

情绪不是你对世界的反应,情绪是你构建的世界。

我们一直认为外在事物触发了情绪,但实际上,外在事物并不带任何情感,而是大脑加工构建的情感。

为什么传统的情绪观是错的?

传统情绪观内容

除了上面提到的观点,传统情绪观内通可以总结为下面四种。

类别 观点
情绪从何而来 情绪是进化的产物,是天生的
面部表情与情绪关系 面部表情与特定情绪相对应
情绪与特定外部表现对应关系 情绪可以通过面部表情/声音/动作等一一展现
情绪具有普遍性 有的情绪全世界通用

基本情绪研究法掺杂太多主观因素

摆拍好的表情测试主观性高。这种测试方法给出六种基本情绪(愤怒、恐惧、厌恶、惊讶、悲伤和快乐)最标准的面部表情照片,让测试者根据照片判断表情,或者让测试者选出最符合文字描述的表情。众多研究虽然证实了不同区域、不同年龄人选出的答案基本一致,但该方法是摆拍好表情后的测试,掺杂了太多主观判断。

通过脸部肌电图可以发现上述测试的错误。排除所有人类知觉的干扰,在测试者眉毛、前额、脸颊及下巴放置点极,激发测试者的各种表情,并记录。实验发现,脸部肌肉运动只能区分快乐和不快乐。同时,该研究方法记录的面部运动与基本情绪法中的照片不能完全匹配。这表明,当体验到某种特定情绪时,面部肌肉运动并不一致。

因脸部肌电图方法不能完全监测脸部所有肌肉的运动,心理学家通过受过培训的观察者观察受试者面部表情的变化。这种方法与基本情绪法相比,更加客观,但该方法观察到的面部运动和摆拍的照片不一致。此外,卡姆拉斯和奥斯特证明,新生儿的表情不像成年人的表情一样分化。

仅靠面部反映情绪的方法局限性大

仅靠面部表情看情绪不够。其他科学家也发现,在判断情绪时,我们可以从周围环境中获取大量信息,需要根据身体、声音、生活环境判断哪个行动具有意义。比如,当某人遇到蛇时,不看面部表情,我们也能够想象他的表情。

同时,一种情绪并非只有一个面部表情。演员按照写出来的场景表演各种情绪表情,Lisa发现,虽然是表达恐惧,但表达情绪的面部表情会随着情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最后,通过元分析证明不同情绪并没有特定指纹。

不同场合、不同环境、不同研究中,对于同一个人或者不同的人,相同的情绪类别会出现不同的生理反应,不存在一致性,变异性才是常态。

什么是情绪?情绪从何而来?

这里需要提一下Lisa的知识背景,Lisa是1963年生人,知名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及情绪专家,Lisa对情绪的研究收到神经科学方面知识的影响,研究角度倾向于从大脑结构分析情绪的形成。

情绪是包含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外周生唤醒的心理状态集合体,是人类心理模型的一项关键特征。把情绪建构比喻成做菜,需要原料和做菜的方法。那建构情绪的原料包括:内感受、身体预算、过去经验、情景因素,构建的方式则是情绪回路,概念的构建和情绪实例。

Lisa发现了内感受对情绪生成的重要性。大脑的内在活动是由神经元集合构建出来的,大脑中有860亿个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一直处于激活状态,相互刺激,形成内在网络。这些活跃的神经元除了保持心脏、呼吸及其他内在功能正常发挥外,还在无时无刻的对接受到的信息进行预测、模拟、对比和纠正偏差,影响身体预算的分配。内感受是大脑神经元对接触到外部信息及身体内部信息进行预测、模拟、对比和纠正偏差的过程,是人类神经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

这里需要提到预测回路。什么是预测回路?进入大脑的信息要经过「预测—模拟—对比—解决偏差」的过程。

image-20200516220835979

小时候,在路边遇到一条蛇在睡觉,看到蛇绿色的皮肤,圈成一圈,心脏不由咚咚加快跳,头脑里跳出被蛇咬的情景,莫名感到疼痛感,体验到被咬无法逃脱的恐惧。晚上,一个人走在灯光昏暗,电线杂乱密布,空无一人的小巷,感到压抑,头脑里想象着听说过、电视中看到过的类似情景时构建出来的恐惧,不断的根据环境预测,调整步伐,张望四周,带着害怕走过了那条漫长的路……概念是各种实例高纬度的抽象,同样是恐惧的概念,上面两段提到的恐惧并不相同,说明概念具有极强的情景依赖性。根据不同实例,预测纠偏,构建符合情景的情绪。

image-20200523225607357

于是,情绪的构建过程是这样的:大脑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将信息输入大脑,形成某种情绪概念。当有新的事物输入时(情绪实例),大脑会与原有的情绪概念系统进行对比,出现偏差则进行调整,当预测和输入的信息相匹配时,情绪便产生了。

举个例子,最初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兴奋,第一次看到兴奋表情时,别人告诉我们这是兴奋,于是大脑储存了兴奋包含的要素(比如兴奋的背景、兴奋的表现),当下一次接触到类似表情时,大脑会把这个表情和兴奋对比,当一致时,判定为兴奋,当不一致时,会根据其他信息纠正偏差,或许输出的是愉悦。

成为情绪的建构师

社会经济发展放缓,各种精神疾病增多,现代人应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情绪调节的方法很多,我根据书中的内容,列了一下,以便取用。

平衡身体预算

方法 好例子
良好生活习惯(充足睡眠、健康饮食、定期锻炼) 每天11:30睡觉,6:00起床,每天感到精神饱满
多吃水果,不吃垃圾食品,少吃油腻食品,感到头脑清醒
让身体保持舒适(按摩,身体接触等)
做瑜伽 大学期间曾每早冥想半小时,感觉很舒适,情绪平和
改善生活环境(多接触绿色植物和光,少去人流拥挤的地方) 工作一段时间后,散步、随意走一下,调整了原来的身体预算,重新回到工位时,效率提高了
做给予和感激的事(和朋友聚餐,并请客)
沉浸在场景中(读引人入胜的小说,看电影)

充实情绪词汇

情绪粒度高,能够构建出更细致的情绪体验能力,大脑预测可以更准确的根据身体需要调整身体,从而适应环境。

充实情绪词汇的方法包括:

  • 学习新词汇。比如,读一些不喜欢的书籍;表达情绪时,用更具体的词语,不要只会用尴尬、666;发生的事情,用新的概念组合,比如离开家乡的发呆。
  • 尝试新的事物。比如,外出旅行,尝试不熟悉的事物,接触不同的观点。
  • 每天记录积极体验。比如,记录愉悦的体验,表达感激时的心情,这样做概念系统会强化积极体验的概念,改变原有的情绪反映模式。

解构自我,重新分类

解构自我,观察此时此刻的自我。比如通过“观呼吸”(佛教冥想的一种方法),感知一呼一吸对身体的影响,当出现杂念、妄想时,不刻意去压制和注意,你会发现万物寂静,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由心(生理感觉)的生长出来的,人的情绪也变得平和了。

对情绪重新分类。把一种情景下自发产生的情绪,归结为另一种情绪。比如要考试了感到很紧张、焦虑,对自己说“不要紧张,不要焦虑“不起作用,提醒自己这是身体的正常反映,把考试归结为兴奋(感觉不容易做到,之前试过几次),或许会提高分数。

情绪不是你对世界的反应,情绪是你构建的世界。世界只是我看到的样子,你我的世界并不相通。每个人的出生,经历,知识背景,接触的人,获取的信息,对纷繁世界的注意点并不相同,构建的内心世界也就不同。当痛苦、压抑、自卑、不满、狂妄时,不妨内观头脑中构建的世界,换个角度,看到的世界会不一样。你说呢?

任何一个商业活动,无非三个基本要素:顾客、产品、供应链

顾客:顾客是谁,顾客需要什么产品,顾客如何才能够感知和接受产品
产品: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是什么,产品如何设计,产品开发思路,产品开发的成本
供应链:如何把产品运送到顾客那里,如何以合适的时间和成本组织供应链。

工业制造为例,顾客是下游的采购商,产品是XX工业品,企业需要根据需求设计或者生产,需要预测采购商的需求量,需要库存,组织货物的发送。

生鲜电商为例,顾客是小区年轻一族,他们需要安全、便捷、体验感好的产品,顾客对价格敏感性相对较低。分析清楚后,电商公司要思考从哪里找货,如何加工,如何仓储,如何运输等一系列问题。

再以职业教育行业为例,顾客是希望提升XX方面职业技能,付费能力XX的人,为此需要开发XX产品,需要解决教研设计产品、大规模获取用户的问题。

当然,实际的商业活动比这个复杂,但离不开这三个基本要素。

image-20200522214029677

我觉得吧,每个人都会在某一天死去,徒手攀岩只不过是让那天来得更快一天而已。

这部片子相比以前看的《玄奘之路》更加震撼,两部片子都是做企业的前辈推荐的。随着经历增加,渐渐明白他们推荐的原因了。

你的追求是什么?

追求不同,对事情的价值判断不同。在片中主人公Alex看来,生命的意义在于成就,要做酷的事情。他很清楚自己的目标,知道攀岩的危险性,但他依然去做这件事情。很羡慕Alex,活得很洒脱,心中有所寄托,我想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过得很值。

我们总是抱怨生活不值,不精彩,没意思,不知道自己追求什么。或者把追求建立在和别人的对比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上,每天都在扮演别人眼中的自己,却不曾听听内心的声音。这话说得有点鸡汤了。

儒家文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的大小,在于对周围环境、对整个社会的价值。在我看来,追求没有好坏和高低之分,关键是面对周围环境和内心时,达到舒服的状态。雄心勃勃干成一番事业,老婆孩子热炕头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关键是你以此度过每一天时,觉得舒不舒服,能不能产生心流。

年轻的时候,还是过得有激情点比较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高手指路,渐渐明白最想要什么,想做成什么,如果你已经知道一辈子想要做什么了,那恭喜你,朝着方向努力吧。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朋友。因为父亲、小孩、妻子同事生病,他不得不放弃深圳工作的机会,回到四线城市,做起了水果电商,做成了全县第一。他围绕着本地水果,折腾了不少东西,生意越做越大。有一次,我问他,后悔回到家乡么,”当初我还扬言要杀后深圳,但我现在想明白了未来10年要做的事情(他今年35),在家乡做点实事、教育好小孩,就知足了。“人难的是,活得明白,要敢于放弃。

那如何判断一个人追求的是什么?判断他恐惧什么,逃避什么,喜欢什么。

image-20200522212409451

巨大的不确定性,你敢面对么?

Alex有N场的攀岩经历,但为攀登酋长岩准备了 8 年,足以想象攀登难度。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一步没走好,就跌落悬崖。(我想起了初中时,寝室门锁了,从隔壁寝室翻窗进寝室的经历,当时在6楼……,真不知道当时哪来的勇气)

攀登过程中任何地方都可能跌落,命运死神,随机分布,不确定性带来恐惧。

Alex面对不确定性的方法是:反复推演,降低不确定性;大目标拆解为可执行目标;内心强大,专注攀岩。

反复推演,降低不确定性。Alex为攀准备了8年,拿着小本子反复推演攀岩的路线,每一次准备,控制可以控制的风险。

大目标拆解为可执行目标。把攀登路线分成了很多段,攀完一段得到了一个目标,可以增加信心。

内心强大,专注攀岩。之前攀岩因为带着女朋友,受伤了两次,酋长岩攀登中,放下负担,专注在事情上,过程做好了,结果自然会好。

image-20200522203709467

家人永远是坚强的后盾

成为Alex的女盆友需要强大的心理能力,在攀登中,女朋友一定是心神不定的,但Alex完成攀登上顶峰后,给女朋友打电话是多么的温馨。

一直很喜欢《教父1》中的一句台词“不顾家的男人不算是真正的男人“,在事业道路上,永远要感谢那个在背后给你支持的家人。

image-20200522213303593

image-20200522213602863

01

《改变》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是,通过群论和类逻辑理论两个抽象层次很高的理论,展示了如何解决问题。

群论(The Theory of Groups):群的代数结构,由埃瓦里斯特·伽罗瓦在19世纪30年代开创,可以简单把特征归纳为:

  • 由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成员所组成的集合。可以是数字、事件、物体等任何可以放在一起的东西。

  • 成员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顺序来组合,组合的结果仍然相同。

  • 每个群皆包括一个恒等成员,任何一个其他成员与该恒等成员组合,其结果仍为该成员自身。比如任何数加零,仍然为其本身,声响组成的群,恒等成员为寂静。

  • 在符合群概念的系统中,每一成员皆有其相对或相反成员,跟他的相反成员组合,结果为恒等成员。

逻辑类型理论(The Theory of Logical Types):为了解决悖论, 并实现逻辑主义论题, 罗素提出了逻辑类型论,分为简单类型论和分支类型论两部分。“凡涉及某集合的全部成员者,必定不是该集合的一员。”

逻辑类型理论对于种类之内,也就是其成员之间发生的事,并不在意,但是这一理论提供我们一个架构,以考虑成员和种类的关系,以及由某一逻辑层次转到更高一个层次所蕴涵的奇特改变。

从逻辑类型理论的推论,可以得到两个重要结论:

  • 逻辑是分层次的,必须严格区分,以免矛盾混淆。

  • 从一个层次转到较高一个层次(即从成员转到种类),需要一个换挡、一种跳跃、一个超越或转型——一言以蔽之,即一种“变”。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极端重要,因为“变”提供了一个跳出系统之外的方式。

02

根据前面的两个理论,把需要解决的问题理解为一个系统,根据在系统内还是在系统外发生的改变,可以把改变分为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

系统成员内部发生改变,而系统本身维持不变,称为第一序改变(first-order change)。

改变系统本身,转到完全不同状态的改变,称为第二序改变(scond-order change), 在实际问题上不合常理或逻辑,是悖论。

比如中国历史上,通过各种措施调和土地兼并,维护封建统治,是第一序改变。但当矛盾无法调和时,通过战争改朝换代来解决。但如果放在更大的历史视角去看,历朝统治并没有改变社会性质,朝代的更替都是第一序改变。

第一和第二序改变,有点类似质变和量变的关系。 比如下面9个点,使用四条直线连接在一起,如果不突破正方形的限制,永远都无法完成。在正方形内没有改变任何结构,而右图改变结构,问题迎刃而解。

image-20200501210702100

第一序改变是基于一般常理的解决方案,而第二序改变的方法往往是超出常理的、令人不可思议的,改变过程中,存在着令人困惑不解和矛盾的元素。

03

当陷入僵局、停顿、死结等局面时,经常见到三种处理不当的方式:

  • 企图否定问题存在方式解决问题:应当有所行动,但却不行动。

  • 企图改变某种困难,但该问题无法改变或者根本不存在:不应当采取行动,却采取行动。

  • 试图以原有方法改变局面,但当前局面必须站在更高层面才得以解决,或者原有方法足以解决困难,却试图从系统层面解决:在错误的层次上解决问题。

为此有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步骤

Step1:清晰的界定问题。

Step2:分析到目前为止已企图运用过的解决对策。此步骤的目的是,知道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可行的,同时辨别维持问题不变的因素并设法改变。

Step3:清晰的表达想要解决的问题,表达清楚解决问题想要达到的目的。

Step4:形成与执行一个能产生这一改变的计划。

正如维特根斯坦强调,一个问题最值得探究的是“问题”本身。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过多的关注”why”分析假设性原因充满学院派气息,无法解决实际问题,而关注”what”了解此时此地情况,更利于解决实际问题。

重新框定问题

通过重新框定达到第二序改变:

重新框定强调将一个客体(事物)的种类成员改变成另一相等有效的种类成员;或者说,将这一新的种类成员引进我们的概念中,并使我们能用这一种新的观点去理解事物。

同样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得到的结果会有所不同,比如“只有半杯水”与“还有半杯水”的例子。旧瓶装新酒,换个文字描述同样的商品(5%含脂,95%脱脂),人们会采取不一样的行动。

通过重新框定有效性在于:

  • 针对客体,人类会建构出一整套符现实的秩序,这些秩序并非客体本身所具有的,取决于这些事物对我们的意义和价值程度。

  • 一旦某一客体被概念化成为既定种类的实体,很难同时概念化为另一实体。比如,椅子不可能变成桌子,椅子用来坐的属性定义后,很难改变。

  • 一旦觉知到另一种类成分后,便很难轻易的回到先前对实体的设定中。比如“9点问题”。

04

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没有对错之分,但有高下之分。

遵循几条最基本的原则,如群论和类逻辑理论,遵循最小省力法则,跳出框架,优雅的解决问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