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Web抓取常用模块

webbrower:打开浏览器获取指定页面。

requests:从网上下载文件和网页。

Beautiful Soup:解析HTML,即网页编写的格式。

Selenium:启动并控制浏览器,可以模拟鼠标在这个网页上点击。

2. 通过request模块下载Web文件

  1. 调用 requests.get()下载该文件。

  2. 用’wb’调用 open(),以写二进制的方式打开一个新文件。

  3. 利用 Respose 对象的 iter_content()方法做循环。

  4. 在每次迭代中调用 write(),将内容写入该文件。

  5. 调用 close()关闭该文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

# _*_ coding:utf-8 _*_  
  
# 输入模块  
import requests  
  
res = requests.get('http://www.gutenberg.org/cache/epub/1112/pg1112.txt')  
  
# 检验是否下载成功  
res.raise_for_status()  
  
# 以写二进制的方式打开文件  
playFile = open('RomeoAndJuliet.txt', 'wb')  
  
# 通过循环克隆文件  
for chunk in res.iter_content(1000000):  
    playFile.write(chunk)  
  
# 关闭文件  
playFile.close()  
  

—|—

3. 用 BeautifulSoup 模块解析 HTML

BeautifulSoup 是用于从HTML页面中提取信息的模块。在这里,需要先搞明白HTML是什么。

####3.1 HTML简介

HTML全称Hypertext Marked Language,即超文本标记语言,由Web的发明者 Tim Berners-Lee和同事 Daniel W. Connolly于1991年创立。超文本标记语言利用统一规则把网页上的图文视音频统一在一个格式下面。从Web抓取信息需要先弄清楚HTML网页结构,以便寻找需要的信息,并制定抓取策略。

基本结构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

<html><head><title>The Website Title</title></head>  
<body>  
  
<h1>我的第一个标题</h1>  
  
<p>我的第一个段落。</p>  
  
</body>  
</html>  
  

—|—

具有以下特征:

  • 用<>表示
  • 成对出现,第一个是开始标签,第二个是结束标签
  • 纯文本文件,带有.html

那么如何发现网页的源代码呢?如果是谷歌浏览器可以直接右键单击检查,然后点击代码即可发现对应的网页内容。

3.2 “I’m Feeling Lucky”Google 查找

代码目的:自动查找网页中所需的特定信息。

代码逻辑:

  • 从命令行参数中获取查询关键字。
  • 取得查询结果页面。
  • 为每个结果打开一个浏览器选项卡。

这意味着代码需要完成以下工作:

  • 从 sys.argv 中读取命令行参数。
  • 用 requests 模块取得查询结果页面。
  • 找到每个查询结果的链接。
  • 调用 webbrowser.open()函数打开 Web 浏览器。
  • 打开一个新的文件编辑器窗口,并保存为 lucky.py。

Ref 《Python编程快速上手—让繁琐工作自动化》

2020年 3月27日

什么是坏战略?

坏战略有以下特征:

  • 空话。可以理解为正确的废话。使用浮夸而深奥的字眼以及生僻的概念,给人造成一种思想水平很高的错觉。
  • 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没有找到现象背后的核心矛盾,不知道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甚至会出现各项战略目标相互冲突的现象。
  • 缺乏落地计划。空谈美好的愿望,但没有如何实现战略目标的行动计划,或者克服困难的可行措施。
  • 不够聚焦。战略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必定是把重心放在几个核心板块上,几个核心板块有连贯关系。坏战略空谈多个目标,类似“5大事项,20个小项,50个细分”往往发生冲突。

什么是好战略?

好战略是一种关于可行性的科学的假设,科学是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遵循现象-假设-验证-结论的逻辑。好战略必定是可执行的,如果不能够完成商业目标,那么战略是制定得非常可笑的。

科学是一种方法,而不是结果,商务人士制定战略的基本方法是密切关注数据,看什么是可行的。

好战略至少要有三个必备要素:

  • 分析形势:战略的起点是调查分析,调查市场、分析企业现状。
  • 选择整体性的指导方针:为克服在局势分析中凸显出来的障碍而采取总体策略。
  • 设计连贯性的行动

战略应该是支点

好的战略能够撬动更多资源,通过别人的力量放大优势。

竞争优势表现为差异化,即别人无法学会的能力,才能够构成竞争优势。这个差异化可以来自技术、人才、营销。对于个人而言,最大的竞争优势是认知,以信息差带来的差异尤为明显。看1000家好公司与局限在一家公司得到的信息不一样,打100个市场调研电话与10000个市场调研电话,得到的信息完全不一样。

信任也会带来信息差,信息带来信任,信任带来信息,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一般人的刻板映像是,战略制定一定要基于内部资源和优势。这种想法过于片面,忽视了组织优势的构建是一个不连续的过程,这就是“透过设计上的连贯性来创造优势”。印象中一些很牛逼的创世人,都是有了目标然后想方设法凑资源达到目标。

这本书(《好战略,坏战略》)写得接地气,值得一看。

01

开始之前,请先回答下面这道测试题:

1  
2  
3  
4  

|

杰克正看着安妮,而安妮正看着乔治。杰克已婚,乔治未婚。请问是否有一位已婚人士正看着一位未婚人士?  
A. 是  
B. 不是  
C. 无法确定  
  

—|—

你是选择A?B?还是C?我们先不公布答案。再做一道测试题:

1  

|

球和球拍总价是1.1美元,已知球拍比球贵1美元。请问球的价格是多少?  
  

—|—

好了,现在公布答案。第一个测试题正确答案是A,第二个测试正确答案是0.05美元。

如果你两道测试题都做错了,证明你是正常人。研究发现,第一题的错误率高达80%!第二题头脑中的第一反应是0.0美元。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在信息加工中,人人都是「认知吝啬鬼」,大脑对认知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极为吝啬,倾向使用低能耗的信息加工方式。人们倾向于寻找显而易见的表面信息,而不是考虑所有的情况。第一题中,正确的做法是假设安妮已婚、安妮未婚两种情况,而非表面上看起来安妮已婚或未婚并不知道,所以无法确定有一位已婚人士看着一位未婚人士。

02

人类拥有一颗来自远古的大脑——进化规律决定了人人都是「认知吝啬鬼」。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大脑不可能每一样事物都分配认知资源,进化过程中,通过自动化和处理信息的非精确性,降低大脑能耗。进化的目的是不断增长基因繁殖的适应性(生存和繁殖),而非增强理性。

在《超越智商》这本书中,斯坦诺维奇阐述了认知吝啬鬼的常见特征,整理如下:

分身 解释 常见类别 例子
属性替换 在评估属性A时,发现评估属性B更容易,会改变为评估属性B(A和B存在一定关系)。
即用简单问题取代复杂问题。
违反支配原则
情感性替代 A包含B,但会高估B发生的概率;
20万只鸟和2千只鸟捐的钱差别非常小;

注重信息鲜活性 | 大脑喜欢加工新鲜、与众不同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却不具代表性 | 幸存者偏差
货币错觉 | 二战时被击中的飞机部位
车祸死亡率远高于飞机,但飞机失事经常报道,误认为飞机失事概率更高

默认启发式加工 | 大脑会默认采用加工速度快、自动发生、计算简单的信息处理方式,而非注重精度 | 违反完全析取原理
锚定与调整启发式
现状偏见 | 产品定价99/99.9会锚定100,感到便宜
框架效应 | 人们对本质相同但看起来不同的问题给出不同的答案。被各种不同表达方式的框架带着思考,导致得出不同答案 | 平等启发式 | 某款商品广告会标注“95%脱脂”,而非标注“含有5%的脂肪”
“学费退款”比“额外津贴”消费少,学费退款被大脑编码为过去财富改变,额外津贴则被编码为钱变多了
我方立场加工 | 人们倾向于仅仅从自我的视角对事情进行评价 | 知识标尺过度自信 | 心怀偏见评价证据,带着偏见寻找证明自身观点的证据;
人们高估预测未来事件的准确性,低估不幸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
低估完成某项事物的时间;经济中的乘电梯

这里重点说一下框架效应和我方立场加工。

框架效应是指人们会按照已经给定的框架思考问题,虽然问题的本质相同,但却得出了不同的答案。丹尼尔·卡尼曼认为“框架的基本原理是对给定的表达方式的被动接受”。我们再来做一个测验:

1  

|

现需要做某款产品广告,有“95%脱脂”和“含有5%的脂肪”两个备选项,请问采用哪一个利于销售?  
  

—|—

精明的广告商会采用”95%脱脂“,人们潜意识里会思考95%脱脂更优。在生活中,如果不透过现象看到事物本质,很容易被别人的思考框架带偏,导致不理性行为。

在评估证据、道德评判、评价他人时,人们常常仅仅从自我的视角对情景进行评价,受到偏向自己的立场偏差的影响,这种现象被称为「我方立场偏差」。这很常见,无节操的自媒体会先想好观点,然后寻找证据支持观点,忽略对自己观点不利的证据;当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会认为都是自己的功劳,实际上是时代给的机会。避免这种现象可以采用「完全析取原理」,从证伪的角度收集证据,不要过度自信。

03

但这并不能认为认知吝啬鬼就是不好的,实际上认知吝啬鬼绝大数情况下降低了生活复杂度,我们需要刻意关注的是认知吝啬鬼可能带来的理性障碍。

除了认知吝啬鬼外,导致理性障碍还有「心智程序」方面的原因,包括「心智程序缺陷」和「污化心智程序」。两者的区别在于,认知吝啬鬼受制于先天因素影响,而心智程序更多来自于后天。

04

人类大脑遵循的准则是:能不用,则不用,该用脑时也不用。你我都是认知吝啬鬼,何时的你,才能变为理性的人。

我不一定是剧中的主角,但是,我演好了我的角色。

这是在我回首往事时,我可以这么自豪地对自己说的一句话。

曹德旺(1946年5月生),福建省福州市福清人,福耀集团(全称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660)创始人,董事长,2009年荣登“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福耀集团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供应商。

本书是曹德旺的自传,全书文字朴实,毫无浮夸和华丽词藻,相对客观的呈现了曹德旺的人生经历,可以称作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和企业家崛起的教科书。

书中有很多故事对于小辈都有很大的启发,下面四个故事让我对曹德旺由衷佩服。

保留原始凭证

1985年高山厂水表玻璃投产后,一年的净利润达到25万元,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一些眼红的人,盯上了曹德旺,借着兴起的整风运动,以贪污之名,把曹德旺告到县里、县里不行告到省里,最后高到了中央。但查下来曹德旺均没有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曹德旺在经营中保留了原始凭证。这也让我意识到了在企业经营中,原始凭证的重要性。

这件事的起因是一场4万多的会议,把发票拿去报销时,报账工作人员认为按照当前县里面的规定(企业是与政府合资,财务人员由政府财务人员兼任)以请客吃饭的名义不能报销。于是,曹德旺按照财务人员的指示,把发票换成了其他材料,但曹德旺涨了一个心眼,没有把最开始发票扔掉。后面,他敢在县里面的慷慨陈词,也是因为有原始凭证。

在日常工作中,做事留痕,留有证据,是对自己的保护,于是对各项制度的尊重。比如说,重要客户的谈话,事后写备忘录,并确定;走流程,签订合同;通过公司在线沟通工具和邮件工作等等。

曹德旺在经历这件事情后,确定了一生遵守的戒律:

听党的话,严格按照政府注册办事;按章纳税;尊重所有官员,但保持距离;一起吃饭可以,但仅限吃饭,绝不涉及财物往来;如有盈利分红,除用于家庭和自身生活费外,皆用于社会捐赠。

转型专注玻璃制造

1993年,福耀公司上市,曹德旺成为亿万富翁,公司多元化发展,涉及IT、房地产、玻璃、贸易、装饰等,但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银根收紧,建设资金出现问题;建立三年的工业村,由于质量问题成了烂尾楼;参股公司农村信用联社因为政策原因,退出投资;玻璃制造行业涌现几十家企业,竞争加剧。此时,公司负债率高达68%。

公司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近三年利润都不见涨?福耀的路何在?这一场反思和探索注定成为福耀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是对企业家智慧的考验。

这个探索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曹德旺有哪些关键的尝试?调查、访问、请教他人、同时自我反思。从拜访港交所梁总监到阅读台湾好友张天常的赠书再到美国福特博物馆的两次考察。曹德旺下定决心把主业聚焦在汽车玻璃制造上,为此曹德旺设计了一系列方案,推行改革,解决工业村项目资金问题、关掉几百家销售部、引进董事制度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然而方案并非容易落地。工业村资金已经无法向银行贷款,曹德旺通过在香港注册一家公司,依靠个人抵押从香港融资等一系列资本手段,最终甩掉了工业村包袱。在关掉几百家销售部时,则把几百个地区销售单位召集起来,说服他们脱离公司,变为销售代理。

这件事,有条不紊的进行,一切都在曹德旺的掌握之中。

收购双辽、通辽玻璃厂

这一段也很精彩,充分表现了曹德旺的商业智慧。一处是曹德旺收购通辽、双辽玻璃厂的方法;一处是改变东北市场压价竞争,把玻璃价格从1200元/吨提高到1400元/吨甚至1950元/吨。

双辽玻璃厂和通辽玻璃厂均是国营玻璃厂,年年亏损,冬季东北因气候原因对玻璃的需求量少,国营玻璃厂则低于成本价销售,如果不这样做,亏损更加严重。政府也很头疼,想关掉,不知道如何处理2000多名职工,投资的一大笔钱也会打水漂。于是,找到了曹德旺,希望福耀接手。曹德旺当然不会直接接手原来的企业,在与市政府的多次沟通中,出台了一个方案:原厂申请破产,福耀买下原玻璃厂,出资的钱用于原厂员工的遣散费及偿还建厂时的集资钱。曹德旺在与政府确定收购价是的那几段堪称谈判的经典,有兴趣可以查看P265-P278页。

更经典的一段是,曹德旺说服供应商接受1400元/吨玻璃,事后向下属说明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那段(P278- P293)。对市场需求,产业链上各方利益的把控,以及对资源的调用,彰显的是大智慧。

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应对

2007年,曹德旺观察到大量中小出口制造企业的成本远大于税后利润4%-5%,他推断这些企业将会遇到麻烦,在实地走访中更是验证了他的结论。他断定一场经济萧条将在1-3年内到来,并在内部刊物《福耀人》上发表了《一叶知秋》。并做出部署:停止一切扩张性投资,加紧要回应收账款,促进现金回流;全员培训,加强精益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必要时关闭低效益或亏损企业。当时很多人还不理解,曹德旺还断定了奥运会过后,中国股市将一泻千里。

一场企业自救开始了。曹德旺不顾股东的反对关闭了不赚钱的玻璃厂,他个人损失了22亿元,最终挽救了企业。

他还分析了为什么美国三大汽车厂不会倒下:受经济危机影响,人们选择更节油的日韩汽车,三大汽车厂生产的高耗油汽车不适合需求,它们可以顺利的调整产品线,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汽车;美国每一年仍有2000万辆的汽车需求,不可能全部从国外进口,必须保留;政府不能让它们倒,倒下后关停费都要上千亿,而救它们只需要几百亿。这就是企业家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曹德旺认为“作为一个优秀的经营者,必须具备精确判断未来方向的智慧。要注意观察自己周遭的情况,并搜集有效的数据信息,通过推演做出正确的判断,预测出未来的走向。“优秀的经营者,善于把信息从不同角度解读,找到行动点。然而“很多信息存在于宏观层面中,因此常常会被人们所忽略。”

结尾

曹德旺早早的便在商业中摸爬滚打,早期和父亲一起卖香烟,水果,后来修自行车、倒卖木耳、做玻璃。除了自身的天赋和家庭环境熏陶外,离不开他的个人努力。他也非常爱看书,自学会计,MBA课程,无时无刻不在吸收知识。同时,曹德旺在慈善方面的举动让人佩服。

企业家是社会的财富,曹德旺的这本传记值得每个人读一读。

01

但是21世纪的制胜法宝,却是独特性所具备的创造力和破坏力。

21世纪的人需要能力?这时大前研一在本书回答的问题。在大前研一看来,21世纪的人才需要“掌握建立于事实基础上的创意构思、讨论和说服、团队领导等技能”。

大前研一认为日本的教育制度,老师们还把学生们当成适应“大量生产”阶段的勤勤恳恳的劳动者培养。但进入21世纪最需要的沟通、创意的构思和讨论的能力,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却对此没有一点概念。

面对迅速变化的世界,创新是“核武器”,这个核武器本质是独立思考。

02

书中大前研一给出了创意构想的六种方法,并结合众多案例进行了阐述。

  • 大胆质疑,避免先入为主。
  • 从网络开始思考。
  • 创造别人无可替代的产品。
  • 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经验。
  • 站在对手的立场上思考。
  • 学会展开讨论。

提到的六个原则和案例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学会大前研一的思维方式。

第一个点是科学的思维方式。 在《思考的技术》中大前研一提到,解决企业问题的思维和做实验的思维类似,遵循“定义——假设——质疑”的系列方法,需要经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设计方案——验证——结论或行动“的过程。

第二点是以事实为基础。 ”我以为XX“的观点,容易导致先入为主,并不能让你看清事物本质,也无法指导行动。BBT在教学中,会预留一周时间给学生收集材料,正是出于此点考虑。

第三点鲜活证据。 第二点谈到的以事实为基础,会导致一个假象:很多观点有事实、有数据,有说服力,但却很平庸,因为你说的证据大家都知道,并不能扩展认知边界。关于鲜活证据请看阳志平老师的解答:

什么是鲜活证据?鲜活证据是指那些你不知道或者整个社会不知道的证据,它往往是「反常识」的。一旦说出来后,能给你或者同时代的人留下鲜活印象。比如地球是圆的,这是现代人都知道的常识,但远古人不知道。假如你穿越回古代,你用鲜活证据表明地球是圆的,那你就跨越了古人的认知边界。

第四点是学会讨论。 讨论和说服能力是每个职场人士应该掌握的底层能力,大前研一在书中给出了一些讨论的方法:

  • 多数人的讨论比一个人的思考更能产生创意。

  • 背景不同的人更能够产生创意。

  • 讨论要以事实为基础。

  • 不预先设定答案。预先设定了得出答案的框架,自然无法更巧妙的解决问题。

03

在人群中保持独立思考是多么困难,但你必须大胆质疑,正如保罗·格拉汉姆所说:

“如果你想要清晰地思考,就必须远离人群。但是走得越远,你的处境就会越困难,受到的阻力也会越大。因为你没有迎合社会习俗,而是一步步地与它背道而驰。小时候,每个人都会鼓励你不断成长,变成一个心智成熟、不再耍小孩子脾气的人。但是,很少有人鼓励你继续成长,变成一个怀疑和抵制社会错误潮流的人。

如果自己就是潮水的一部分,怎么能看见潮流的方向呢?你只能永远保持质疑,问自己‘什么话是我不能说的’,为什么?”

2020年2月8日

「自慢」来自日语,形容自己最专长、最拿手、最有把握的事情。

该书出版于2008年,是台湾最大出版集团——城邦出版集团CEO何飞鹏所写,如副标题「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讲述了何飞鹏从普通员工到总经理成长过程中的工作原则。

很多内容与《麦肯锡卓越工作方法》相呼应,但从实操和全面性来看,不如《麦肯锡卓越工作方法》,推荐看看麦肯锡的那本书。

本书写于10多年前,具有经验限制,但书中的一些准则在工作中仍具有参考价值,并且很多工作方法足够简单而让人忽视。作者的写作诚意还算OK,本书特别适合初入职场的人看。

说几点感触比较深的。

1.大局观、细节和执行力

何为大局观,为什么要有大局观?仅仅盯着手上工作和自己的利益,公司临时安排一个紧急的事,百般推脱,借着公司的名声做自己的事,分不清工作的权重……这些都是没有大局观的表现。大局观最直接的体现是:明白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明白如何让同事配合你和如何配合同事。这离不开对组织生态的理解,更离不开对行业生态的理解。

当然,仅仅有大局观,容易眼高手低。你还需要细节和执行力。再完美的项目计划,可能败于一个认为不会出错的细节。举办一场全国性的专业论坛,会议的流程大同小异,你清楚会议的流程,但当你继续向下思考执行细节时,你会发现并非简单。外行人看到一些专业人士做的事情,认为很简单,但当具体操作时,漏洞百出。除了大局观外,要心细。

执行力是什么?印象中最深刻的是一个老板让员工送文件的故事,执行力差的员工遇到困难,会把任务没有完成归因于外部环境,而执行力强悍的员工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境,都会想办法解决问题。个人在组织中的作用是解决问题,创造客户价值从而获取利润,如果每一件事执行起来很简单,那雇佣你干啥?你的价值何在?把组织中面临的任何困难交给你,你总能够解决问题,给组织中的人以靠谱的印象,你的执行力就很强。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词语叫「心流」,当做的事情处于”有挑战,但挑战未大大超出能力范围时“最容易产生心流,做为组织设计者,当创造激发个人「心流」的环境时,员工执行力也会提高。

2.权重

优秀的员工知道手头工作的关键环节在哪里,在什么地方多投入精力,而差的员工,一天忙到晚,却没有忙到点子上。工作中的事情权重如何确定?

创造价值大于分享价值。 换句话说,外部大于内部,也是任正非所说的:“干部要脑袋对着客户,屁股对着领导”。如果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处理办公室关系、各种杂事,而和直接或间接(辅助业务部门)创造价值无关,那请尽快调整你的时间分配。如果整个组织的氛围都不是创造价值,那请尽快离开。

处理重要而非紧急的事情。 有句话说:做正确的事情比把事情做正确更重要。如果每一天陷入各种细节,无法思考更高层次的问题,有一天会发现找不到手头工作的意义何在?最好的状态是紧急的事情越少越好,重要的事情慢慢的做。

3.想清楚,写下来,说出来

把事情想清楚的人,不一定能够写下来,能够写下来的人,不一定能够说出来,能够说出来的人,不一定能够想清楚和写下来。

通过文字,把想到的写下来,可以理清思路,可以存档便于查看,通过卡片把工作中的想法积累起来,还有利于创造。

重要的会议必有记录,沟通必有备忘录,随时记录好的想法,通过写理顺思路,这些都是好的工作习惯。

4.专业主义

书的标题「自慢」代表着专业,组织需要你,是因为你的专业技能刚好和公司发展所需的能力相匹配,知识型社会需要越来越多跨领域的专业人才。

「自慢」是专业主义,是一种骨子里透出的自信,正如作者所说:

自慢形容自己最拿手、最有把握、最专长的事。自己的拿手与在行,是不是比别人更好,其实不知道,但绝对是自己最自信,最有把握的事。

以我现在的能力和眼界,把技能分为「底层逻辑+基础技能+专业技能+X」四大部分。对于初入职场的年轻人,重要的是成长,练就过硬的基础技能,逐渐形成专业技能。

image-20200127201319979

5.公司不是你的家

作者在处理员工与公司关系上,给出了他的选择:

我一贯的工作逻辑是,我绝不替我喜欢的公司工作,一旦公司的文化、氛围、理念不是我认同的,我会掉头就走,找一个我认同的组织去工作。但只要我留下来,我一定保持良好的关系,绝不与公司为敌,甚至把公司视为我自己的公司,全力投入,这样工作才会愉快,工作才会有成就感。(P94)

对当前从事工作认同感高时,成长速度更快。想辞职又不敢辞职,不断抱怨公司和工作的人,组织无法给予他安全感,他也无法给予公司安全感,这样的心态和做法,耽误了公司,更重要的是耽误了自己。

当选定了工作,停止无果的抱怨,先全力投入,show me your power!你的每一段工作,都是后面工作的“跳板”(这只是一个比喻),前面一段都做不好,何来后面的机会。

但是,你要知道,公司不是你的家。 首先,你与公司的关系是合作,而非“依附”,在不同阶段公司需要不同技能的人才,要么你的成长速度满足公司发展需要,要么只能招人补位,公司的利益和你的利益,不可能一直一致,必要时,必须会有牺牲。其次,你应该瞄准整个行业,思考的是3-5年后,我在这个行业会处于何种位置,在公司会处于何种位置,从而确定个人时间投入方式。最后,根据市场经济规律,你若真有价值,那就应该获得合理的回报,华为提倡“以奋斗者为本”,不能让雷峰吃亏,员工的工资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20%-30%。

6.年轻人,不要怕

年轻人总害怕麻烦别人,总害怕做错事,害怕承担责任。如果害怕,那就错过了成长的机会,聪明的试错,才能成长更快。你要学会向上管理,学会做以前没有做的事,学会想象,学会创新……。

时间不等人,年轻就是好,但年轻的你,请选择成长,坚持长期主义。

2020年1月27日,农历正月初三

01

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1916年6月15日至2001年2月9日),中文名司马贺。多领域大师,美国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和心理学家,在政治学、经济学、管理科学、认知科学等多领域取得非凡成就。西蒙是人工智能,信息处理,决策,问题解决,组织理论和复杂系统等多个现代科学领域的先驱之一。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75 年获得图灵奖。除此之外还获得不同领域的10项最高水平奖。

在工作近50年的卡内基-梅隆大学里,其培养了首批以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为方向的博士生,首批计算机科学博士生,并建立了全美排名前三的计算机科学学院。

02

一个人能够在一生中取得如此多的成就,的确太令人敬佩了。抱着“从他的身上学到一丝半点的,我就知足的心态”,读了这本自传——《我生活的种种模式中》。在书中西蒙把他的一生分为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1岁生日之前(1916年6月15日-1937年6月15日)。芝加哥大学本科教育到第一次工作。

第二阶段:芝加哥及伊利诺依理工大学任教(1937年6月-1949年)。卡内基理工大学研究和任教(1949年-1978年)。此段时间创建工业管理研究生院,经济学与组织学的研究计划及人工智能研究。

第三阶段:人工智能研究到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人工智能研究开始-1978年),包括人工智能诞生历史、参与的学术论战、个人生活及在世界各国旅行。

第四阶段:60岁以后的生活,包括一些旅行及个人发展的思考。

本书行文风格相比一般自传,故事性稍弱一点,读起来不如一般自传“容易”,涉及「有限理性」、「启发法」、「口语报告法」、「符号思考法」、「表征」等众多专业术语。

从文字间透露出的作者思考方式,对重大成就取得过程的描述,提供了一个非常不错的机会去理解政治学、组织、管理科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诞生的背景,对后续学习相关学科帮助很大。在本书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诸如《组织》《人类的认知 : 思维的信息加工理论》这种学科源头的著作,值得仔细翻阅。

03

本书最让人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在多个不同领域取得杰出成就?对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抛开西蒙个人的天赋,这里重点从环境谈谈体会。

首先是西蒙曾与不同领域的顶尖专家一起共事过。 西蒙最初组建了日常学习小组,小组里面的成员定期围绕一个话题从自身专业领域发表意见,提供了看待事物不同的角度。在从西蒙的论文合著者看,数量远超一般科学家,聪明的大脑在一起,碰撞出的火花开启了新的大门。

处在时间源头。 西蒙所在的几个大学和研究机构是最早研究某个领域或者在某个领域研究最领先。这样的环境,更容易创造影响深远的作品。

上面两点启发了我改变工作方法。当前的工作,需要产业、资本、科技、管理等不同领域的杂糅创新,需要不同领域的思路。在《追时间的人》里面仅仅是知道了时间源头的重要性,却没有付诸实践。发起或加入一个这样的社群是最好的方式之一,但现实情况是:找不到相应的途径,或者说我根本没有认真分析过所从事的领域最顶尖的高手、机构是哪些?更别谈主动联系并保持长期关系。2019年年终总结时,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今年将会不断向着行业信息源头靠近,组建一个小群体,也是今年的一个愿望。

PS.这本传记花了很长时间去读,却没有读懂,过几个月后再重读吧。

参考资料

Wikipedia - Herbert A. Simon

google scholar - Herbert A.Sim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