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的计谋

从前,有一个老人,每天下午都要被放学路过的小学生嘲笑,说他愚蠢、丑陋。一个周日,他想出了一个计谋,周一坐在门口的草地上和路过的小学生打招呼说,明天来这里嘲笑他的人,将获得1美元。周二,孩子们对着老人大呼小叫,果真得到了1美元,老人对孩子们说:“明天继续来,将给你们25美分“。想想25美分不算少,周三孩子们对着老人大呼小叫,老人给了他们25美分,并且对孩子们说:”明天继续来,将给你们1美分“。此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孩子们嫌1美分太少,孩子们再也没来打扰老人了。

这虽然是一个故事,但类似的事情却经常在我们身边发生:孩子完成了作业,父母奖赏他一个小熊,下次再用小熊激励孩子们完成作业时,不起作用了;老板通过提高薪酬绩效激励员工,却发现用着用着效果不明显了;学生考试得了A,老师用棒棒糖奖赏学生,却发现学生的表现变差了。

为什么奖赏会失效?

被《时代周刊》描述为“可能是美国批判评分和考试等教育体制的人”,《财富》杂志称为”美国最猛烈批判金钱奖赏的人,艾尔菲·科恩(1957年10月15日-),通过大量证据发现: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工作中充斥着通过给糖果、表扬、打分数、薪酬激励等方式,激发人们做某事,但往往事与愿违。人们一旦由于外在动机去做某件事,他们就会丧失对这件事的兴趣,但在现实生活人们却依然乐此不疲的错误使用奖赏。

做这个就能得到那个?

如果把某件事定位另一件事的先决条件,即作为达到另一个目的的手段,那么它就会被认为是不太想要的。

在家庭、学校、工作中,我们总是使用奖赏来激励他人做某件事情,但奖赏并非想象中那么有效:

第一,奖赏和惩罚一样,如果被奖赏者认为得到奖赏过程自身行为被控制了(做了这个才能得到奖赏 ),奖赏就带有被惩罚的性质。另外,如果没有得到期望的奖赏,反而会让人感到不愉快。比如,向孩子承诺完成了作业就可以得到糖果,但完成后,却因为孩子打碎了玻璃,不给他糖果了,这种奖赏会降低孩子下次完成作业的动力。

第二,奖赏会在人际关系上制造分界线,不利于发挥集体的力量。 比如,为了获得奖赏,展开不正当的竞争;本是团队共同才能完成的任务,却只给一个人奖赏,会破坏团队氛围。

第三,奖赏忽视了问题的原因。 比如,小孩子晚上不睡觉,为了哄孩子睡觉,承诺给他买新的玩具。但,你却并没有分析为什么孩子没有睡觉,可能是想陪你一会儿,孩子需要的并不是玩具的奖赏。再比如,最近员工的工作状态不好,你直接提出完成项目后加薪,可员工需要的并不是加薪,可能是更多的权限。

第四,奖赏会阻碍专注做事。 一旦一件事情和金钱、物品、被夸奖等奖赏挂钩,被奖赏者原来出于兴趣做的事情,变成为了获得更多奖赏而去做事情。做事情的创造性、内在动力下降了,做事的质量也下滑了。

对于简单、枯燥且重复的事情,通过奖赏能够提高人们做某事的动力,但并不意味着通过奖赏让人们去做那些不太感兴趣的事情,是最优解法:

  • 奖赏激发的是人们做事的外在动力,几乎总是降低创造性。当任务无趣时,心理上是排斥做这件事情的,而奖赏带来的感受时“为了得到奖赏,我不得不做这件事,即使我不刚兴趣”,会产生被奖赏控制的感觉。

  • 奖赏会促使人们关注某件事“怎么做”,而非“为什么”。通过奖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时,会强化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获得奖赏”,“学习是为父母和老师而学”的观念,这样的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不知道自己真正对什么感兴趣。

  • 激发人们做某件不感兴趣的事,奖赏并非唯一选择。可以想办法把这件事变得有趣;给予人们完成这件事情更多的自主权;诉说这件事情的长期价值和对其他目标的贡献。

表扬一定是对的?

为什么一些孩子受到表扬后,成绩反而降低了?员工受到表扬后,表现反而变差了?

第一,当一个人完成一件并不怎么难的事情受到表扬时,被表扬者会认为他不够聪明才受到奖赏 。这会导致在进行较难任务时,缺乏信心,影响完成任务的恒心和热情。

第二,增加要符合表扬者期望的压力。 这种压力会让人更加在意自己(心里想万一失败了怎么办),关注焦点并非在完成任务上,抑制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表扬会使被表扬者为了避免可能失败的风险而选择更简单的任务,以一直得到表扬(心里想希望一直得到奖赏)。 比如,被表扬的学生害怕失败而避免做更难的任务。

第四,损害内在动力。 受表扬者得到的表扬诸如(干得好,你很有创意,你非常努力等),却得不到任务的具体反馈,往往损坏做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当表扬有了显著性、控制性、被期待的特征时 ,会降低人们对所做之事的兴趣。显著性指受到表扬像实物那样明显,抑制性指被表扬者感到表扬控制了行为,被期待指完成任务前期待被表扬。

正如科恩在《奖励的恶果》中所提:

表扬的目的是什么?正如滥用奖赏一样,真正重要的是,受益的不是接受者而是给予者。如果我们表扬别人,他们很可能会做我们所欲之事,这本身不仅对我们有利,而且还赋予我们权利感。受到表扬的人也会更喜欢我们,这又是一大诱惑。各种口头奖赏让人感觉受到控制,使人依赖别人的赞同,一般已证明与其他外在动机具有相同的破坏力。

对此,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表扬:

表扬时对事不对人 。“你这件事情做得太棒啦,把我们以往没有解决供应商难题都解决了,你是怎么做到的,能和我们分享一下么?”

表扬尽可能具体。 “你那天主动和叔叔打招呼,叔叔和你都感到很开心,你懂礼貌啦”

避免设置出竞争的表扬。 避免使用“你是班里最好的”,“是部门里最好的”,“是这几个人中最好的”。

反思奖赏

奖赏对谁有效? 奖赏对缺乏自主意识的人有效,比如动物、孩子、被收容的成年人,因为他们一直处于一种被需要的状态。

奖赏的效果能持续多久? 奖赏的效果并不如想象中那么持久。通过奖赏导致的行为改变,往往需要源源不断的奖赏维持。比如,孩子干家务了,就奖赏TA棒棒糖,多奖赏几次棒棒糖,孩子对此腻了,就不会有行动动力了。

奖赏究竟对什么有效? 我们潜意识里认为奖赏可以改变人们的行为,但却并没有深入思考被奖赏者在想什么?感觉到了什么?有什么期望和意愿。通常,奖赏对那些简单重复、不需要动脑的任务有效。但,会导致为了得到奖赏而行动,做事质量下降,缺乏创造性。在下面两个条件下,反而是有害的:被奖赏对象对任务本身感兴趣;需要解决的问题复杂,解决步骤不清晰。

奖赏失效很大程度上,是破坏了人类的核心动机之一——自主。自主(autonomy)是指个体对自由、环境控制和自由选择的需要,每个人都希望增强学习、工作及生活的自主能力。对生活中各方面控制越多,越能够感到自主感。比如工作中自主做事越多,越感到效率高;生活中有更多选择,越感到自主和幸福。

得当的奖赏能够激发人们做事情的内在动力和创造性,坏的奖赏会让做事的外在动力占主导。我们可以尝试用以下方法进行奖赏:

使奖赏尽可能的和任务相似 :比如孩子看完了一本书,可以考虑奖赏他看另外一本书。学生完成了某堂课,可以奖赏学习的优惠券。

最小化奖赏: 把奖赏变小,不要让奖赏控制(成为)做某件事的唯一动力。

保护内在动力: 对完成任务的过程给予反馈,让任务变得有趣,给予做事的自主权,而非”做这个就可以得到那个“。

先谈钱再忘掉钱

先来看一下,员工在什么情况下,更加关注绩效薪酬。多项针对员工在工作中最看重什么的研究表明,优厚的工资或金钱并不排在第一位,员工更在乎的是工作的意义,成长性,与同事的人际关系。当一项工作很枯燥、重复,或者员工不能获得成长性,或者感到受到控制,无法自主完成工作时,他会把注意力放在挣的钱上。

此外,不恰当激励(钱、福利等),会让员工认为做某件事情,是为了获得金钱,钱越多,越拼命。这会损坏员工做事的内在动机,他会认为完成某个任务是为了获得金钱,这样的心理状态,无法做出卓越的成果。

绩效薪酬的一个默认假设是,“有功之人必定会得到奖赏”,这个观点深层次的假设是“有功之人就应该得到奖赏”,这等价于“没有得到奖赏则没有功”,这显然是不对。

在制定绩效薪酬时,有一条原则:慷慨而公平的支付报酬,尽量确保不要让人们觉得受到了剥削,然后竭尽全力的帮助他们忘记金钱。这条原则包含两个方面:

尽量确保不要让人们觉得受到了剥削。 1)关注员工得到报酬时的感受,让其觉得报酬达到了期望值;2)公平的薪酬评价体系,避免员工之间产生“我做了这么多,却没有XX拿到的钱多”的心理;3)给予一些小福利,福利虽小,却能够提升员工幸福感。

尽全力的帮助他们忘记金钱。 1)工作中给予自主权,管理者对结果控制,而非过多干预完成细节;2)提供有挑战的工作,工作中让员工感到flow;3)给予员工清晰的晋升通道,知道前进方向,此处最重要的是有反馈机制;4)提供成长机会,让员工在工作中能提升能力并发挥所长;5)发挥团队价值,营造归属感。

End.

01

商业组织存在的目的是盈利,而盈利的来源于创新和效率。你可以通过创新领先对手,收取时代的智商税,但是多数组织的成功来源于领先对手半步,即效率提升。这并不是说效率和创新两者是割裂的。

随着组织壮大,为有效协同,建立一系列制度,但制度何尝不导致一种内部信息不对称,内部组织官僚化。降低了效率和创新活力。

效率分为对内和对外,但本质上是面对客户和获取客户。

02

对内效率的核心是每个人和每个岗位易于沟通,快速灵活的调动每个人,协同完成终极目标。

随着组织壮大,内部协同易出现以下问题:

  • 集团管控与市场敏捷反应之间的矛盾。集团为加强对各个事业部,分子公司之间的管控,会制定一系列制度,一系列流程,本心是降低内部沟通成本、增强透明性。但是繁琐的制度下,有的根本是形同虚设,仅仅是为了责任归属,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业务单由此而流失。
  • 协同方式不明确。github可以调动万名程序员协同完成协作,在协作之初会有一个协作指南「RAEDME」,但是集团内部制度制定了,却不知道如何落实,特别是对于一些职场新人,不进行必要培训,办一件事情都不知道找谁。
  • 忽略客户。内部一团和气,大家都按照制度办事,但是制度仅仅是为了执行方便,没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内部仅仅有条,领导满意了,员工福利看似好了。但是,订单在哪里?客户在哪里?客户的价值谁去关心?
  • 内耗。相互推卸责任,花时间在琢磨如何利用内部制度,处理内部事务花的时间长于外部花的时间,如果把这些时间转化为工资,想想多高。

随着组织壮大,外部协同易出现以下问题:

  • 相互推诿,可做可不做的单子,干脆不做。内部协调要一个东西多难啊,协调的资源要多少啊,协调中各种不顺、各种不开心,最后干脆放弃了。做不成也责任也不在我,我已经有一个完美的计划,谁让其他事业部的不配合。
  • 影响员工积极性。排除那些利用制度漏洞的员工,大部分员工还是矜矜业业,希望做出一点成绩。可是,各个事业部在调动员工积极性上,承若给的福利,你提一下就给你,不提就不给了,或者已经给员工说好涨工资,最后不了了之,员工的积极性会有多高。
  • 内外脱节。职能部门不懂业务部门,凭着想法制定一系列制度,在所谓的按照制度执行下,让自己不犯错,外部业务部门面临的问题不好好研究和建议。

03

组织进化是一个复杂过程,深处其中的每个人在谋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但前提是在组织共同目标下创造尽可能多的利益。

制度的作用不仅仅和利益分配,还有一个作用是创造利于创造的组织机制。

对于普通员工:

  • 你算算你花在处理内部事务上的时间与面向市场、处理客户的时间,对于各种内斗的组织,内部一团和气外部客户连连失去的组织,还有待下去的必要么?

  • 对外>对内。利用组织平台,谋求行业地位。记住,企业不是你的家,一辈子的时间有限,个人成就是以为世界创造的价值衡量的。你的工作面向的是整个行业,在行业中谋求你的江湖地位,而不是这家公司。如果你的公司,刚好是行业龙头,那么恭喜你,不要忘了客户才是根本。

  • 了解制度,利用制度。灵活处理制度,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总有方法变通。

  • 专人与内部制度打交道,把那些繁琐的东西,归于一人处理,转嫁制度影响的时间效率。

对于大型集团的优化:

  • 学华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理念,并逐渐建立这样的机制。
  • 把制度变成协作规约,力求制度简介,快速应对市场。

04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因为共同目标,因为文化的吸引,所以聚在一起。你说你要选择大平台,可平台是资源,也是羁绊。

农业领域优质信息源

[TOC]

该清单旨在为大农业相关从业者获取农业信息提供一个参考,本清单偏向宏观,在信息深度上有所欠缺。因个人能力所限,整理了部分信息,欢迎大家前来补充,共建共享。

Ps.部分网站需梯子。

官方网站

涉农官方媒体

  • 中国农业新闻网。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刊载新闻的综合性网站,是中央级综合性大报——农民日报建设的大型网上信息发布平台,是农业部权威涉农信息发布的重要窗口,是国家权威“三农”主流网络媒体。
  • 中国农业信息网。农民日报主办,信息齐全,下方有各涉农部门及农业农村部负责的官方媒体链接。可进一步参考农民日报数字报
  • 中国农业网。集互联网信息、电子商务和线下服务于一体的农业专业网站,日访问量300,000余人次,最高日访问量已达350,000人次。
  • 中国农科新闻网_三农领域新门户
  • 国农网 - 打造最有价值的三农信息化平台。2014年农民日报联合社会资本创立,公司承担中国农业新闻网的运营管理工作,并依托农民日报、中国农业新闻网等农业媒体资源,在“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战略布局下,围绕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为政府部门,涉农企业、各类涉农经济体和广大涉农用户,提供传播服务和涉农信息化业务服务。

涉农媒体

  • 35斗。全球农业最新科技报道。
  • 农业行业观察。一家关注农业新业态、新经济的社群新媒体
  • 农世界网
  • 中国农业新媒体联盟 ,是2018年1月20日由多家农业自媒体人共同发起的联盟组织。目前由耿怀民担任农业新媒体联盟理事长、田原担任农业新媒体联盟副理事长。
  • 农牧前沿.各大论坛内容报道及时。
  • 农业在线:提供农业新闻和信息的网站,可以找到关于美国畜牧业的最新动态。

[全球十大农业出版社](top 10 agriculture publications )

全球十大农业公司

农业科技

  1. agfundernews.com

特色: AgFunder News 专注于农业科技和食品科技的新闻和分析,提供最新的投资动态和行业趋势。该网站覆盖范围广泛,从农业科技初创公司的融资新闻到食品科技的最新进展,应有尽有。对那些希望了解农业科技投资机会和市场走向的人来说,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资源。

  1. agritechtomorrow.com

特色: AgriTech Tomorrow 涵盖农业技术的最新创新和应用,包括自动化、精准农业、无人机技术等。网站上发布的文章和新闻侧重于如何利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可持续性。对于农业科技从业者和研究人员来说,这是一个获取最新技术信息的好地方。

  1. thecropsite.com

特色: The Crop Site 提供全球作物生产和农业科技新闻,包含作物保护、种植技术和市场分析。网站内容涵盖从种子技术到收获后的处理和市场销售的各个环节,是了解全球作物生产情况和技术进展的理想选择。

  1. agweb.com

特色: AgWeb 提供广泛的农业新闻和市场分析,涵盖农业政策、技术创新和市场动向。网站内容丰富,更新频繁,适合农民、农业企业家以及对农业市场感兴趣的投资者。AgWeb 还提供天气预报、市场价格和实用农业技术的指导。

  1. futurefarming.com

特色: Future Farming 专注于未来农业技术,涵盖自动化、机器人、精准农业和数字农业的最新进展。该网站展示了农业科技的前沿创新,通过案例研究、技术评测和专家访谈,揭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1. farmjournal.com

特色: Farm Journal 提供全面的农业新闻、市场分析和技术创新,涵盖农业生产、市场趋势和政策动态。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出版物,Farm Journal 致力于为农民和农业专业人士提供实用的信息和洞见。

  1. precisionag.com

特色: PrecisionAg 专注于精准农业技术,提供最新的硬件、软件和数据管理解决方案的信息。该网站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精准农业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使用,并减少环境影响。

  1. agri-tech-e.co.uk

特色: Agri-Tech East 是英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领先平台,提供新闻、活动和研究报告。该网站致力于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通过举办会议和研讨会,促进知识共享和合作。

涉农博客

  • 温铁军博客。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一直坚持用“脚”做学问。先后任职于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
  • [Top 50 Agriculture Blogs & Websites for Agriculturists and Farmers in 2019](https://blog.feedspot.com/agriculture_blogs/)

行业协会/研究院

  • 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行业协会及研究院,建议整理主流且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协会和研究院。
  • 中国乡村研究数据库

涉农网站搜索渠道

涉农高校

  • [世界顶级农业院校](List of top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in the World)。可跟踪研究方向。

  • 中国涉农高校/涉农研究所,可按照综合实力、学科实力梳理,寻找农业细分领域最优质的科研资源及顶尖人才。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涉农顶级期刊

涉农数据库

基础数据库

中国养猪网–中国生猪价格行情

付费工具:

涉农研究机构/智库

涉农资本市场

  • 巨潮资讯网。可直接下载涉农上市公司年报、月报及重大公示PDF。
  • 上海证券交易所。可按照地域及行业查找所有涉农上市公司。
  • 深交所 - 上市公司列表。通过此页面可批量获取农林牧渔领域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的全部公司信息及公司官网。
  • 慧博投研资讯 - 分析师。通过此表可订阅大农业领域最佳分析师的研究报告,定期阅读,从资本市场加深对行业的了解。

涉农投资机构

投资机构用来把握农业领域的投资风向标,尤其关注投资产品获得收益、有广泛影响力机构

国内

  • 甲子启航
  • 东方邦信创投
  • 东方汇富
  • 谷旺投资
  • 广东温氏投资
  • 河南农投产业
  • 惠农资本
  • IDG资本
  • 建银国际
  • 经纬中国
  • 九鼎投资
  • KKR
  • 深创投
  • 天赋资本
  • 天星资本
  • 现代种业发展基金
  • 星瀚资本
  • 毅达资本
  • 真格基金
  • 中农基金(信达资本)
  • 中原联创投资基金

国外

  • S2G Ventures:S2G Ventures(Seed 2 Growth)是一个多阶段风险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美国的粮食和农业。
  • SOSV:全球最大的生物科技加速器,已经投资了许多农业和食品科技公司。
  • Cultivian Sandbox Ventures:一家风险投资公司,投资于颠覆食品和农业行业的创新型初创企业。
  • Paine Schwartz Partners :一家专门从事可持续食品链投资的私募股权公司,在食品和农业综合企业领域拥有 20 多年的投资经验。
  • Blue Horizon:替代蛋白投资。
  • Astanor Ventures:全球的食品和农业科技投资公司。

涉农垂直领域网址

其他

changelog

  • 20190328 创建

  • 20190818 完善国外信息

工作好习惯

01 基础素养

1.1 长期坚持做正确的事

  • 长期坚持做正确的事,不断干实事,「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人品和信用。利他思维,长怀感恩之心
  • 好奇心,成长型思维,不断学习
  • 要有自己的秘密武器。做离钱近的岗位,不要当白领,要成为精英,接近智者、创业者及学习草根接地气。
  • 理性,崇尚科学。
  • 同优秀人才、优秀社群一起成长,接受好的知识。
  • 闭环能力。做事情有始有终,不可半途而废,每个阶段或者每件事都要有一个产出和作品。

1.1 对外事情优先于对内事情

  • 对外大于对内
    • 对外 > 对内
    • 客户/用户 > 同事
    • 价值创造 > 价值评估/价值分配
  • 避免内部一团和气,外部没有任何竞争力的情况

1.3 强化输出,结果导向,作品说话

  • 以核心结果和核心产出为导向,省略中间不必要的步骤,直奔工作最核心的东西。
  • 结果(作品)是证明你的唯一指标。
  • 关注做事的量级,选择学习曲线最陡的,而非仅仅关注工资。
  • 不同事物,运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 策略类事物 (如战略规划):对整个事物发展有决定性的事物,高瞻远瞩,花时间想清楚。
    • 创意类事务 (比如 Logo设计/片头设计/大会口号设计),够用就好 :因为无法比对优劣,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尽快先上马可用的东西。将来有资源了,再做调整。
    • 执行类事务批量处理、见缝插针,或交付他人 ,对于会浪费大量时间的细碎事物,批量处理,把一条条列出来形成清单,进行输出。
  • 专注于创造性工作,提高效率。 对结果负责,用作品说话。

1.4 关注大画面

  • 全局意识,做要事,长远考虑
    • 接到任务,思考需要呈现的结果是什么,输出的最终结果是什么,需要解决的难点是什么。用F倒推A,把不需要的事情及中间步骤全部省略,直奔主题,减少无效劳动。
    • 集中精力解决核心矛盾,解决时不要多线程切换,不刷朋友圈、不做无关的事情。
    • 事后复盘,做可复制、可放大的事情。
  • 明白部门、公司战略定位。每个阶段的核心定位,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明确自己如何构建系统发展。
  • 小题大作,增加输出的复杂度,构造量级、结构性的差距。

1.5 独立思考,创造价值

  • 理性思维,科学思维,证据导向。
  • 专注价值创造,独立思考,创造与众不同的作品。
  • 利用组织的平台和资源赋能自己,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 让组织离不开你,而不是你离不开组织。
  • 时刻保持危机感,不要仅仅只做岗位上的事情,而是尽可能多的方面学习,最终应该是构建系统。

1.6 良好的协作及沟通

  • 做事做人靠谱,稳定输出。
  • 主动反馈,向上级及协作人员反馈进度、反馈需要别人协助的地方。
  • 向上管理,主动向老板要资源。
  • 形成工具包,减少上手及交接的成本
    • 所有的任务和改进都应该可追踪/可优化/可复用
    • 对于一般性思路,业务中具有相同规律的事情,总结形成一般性文档。
  • 就事论事,坦诚相待,不要弄虚作假,不尽如人意要做好总结,也要表达对他人的感谢。
  • 真诚称赞他人,建立弱关系

1.7 危机意识

  • 做好PLANB,做好风险防范,考虑潜在风险。
  • 及时止损,会输才会赢。
  • 不要把公司当成你的家,清楚你想要在每家公司获得什么。

1.8 避免学生思维

  • 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放弃完美主义,先做起来再说。
  • 把个人情绪和工作立场区分开。
  • 不要试图做到让所有人满意,重要的是你在其中得到什么,创造了什么价值。
  • 不要单打独斗,要学会合作。

02 基本心态

  • 价值导向,原则之上的功利(如果一件事情不能够带来名利那就别做)。长时间做正确的事情,做实事,不要把学生思维带向职场。
  • 创业者姿态,拒绝简单的业务思维,主动争取机会,该拿资源的时候手不软。
  • 坚持成长,成长是系统性的事情,而不仅仅技术一方面。
  • 多点真诚,少点套路,慢慢建立个人信用和价值。
  • 成长型心智,寻找进步量,拒绝抱怨。

03 习惯的习惯

  • 每日写工作总结,每周写周报
  • 每月和上级及老板沟通近期工作概况
  • 形成闭环,构建系统。

3.1 思考习惯

  • 注重理性,注重证据,

04 工具类

  • 信息分析工具箱
  • 行业工具箱
  • 必须学会一门编程语言

05 技能习得类

5.1 职业选择基本框架

  • 行业>地点>导师>职位>公司>薪资
    • 行业:
    • 地点:
    • 导师:
      • 专业能力
      • 资源平台
      • 性格人品
    • 职位:
    • 公司:
    • 薪资:

5.2 去行业源头,抱团成长

  • 当行业刚起来时,去行业里的黄埔军校,拜高手为师,与这波人共同成长
  • 信息差导致量级差

5.3 信任

  • 行走江湖,人品和信用不能丢
  • 信任带来更多的信息,信息带来更多的信任
  • 与人交往,关键是获取信任,获取信任的方法是作品说话,良好的沟通能力,在公司推进一个项目,关键是同事的信任

5.4 推进项目的方法

在公司里面推进项目,总是会遇到同事不配合的情况,那么该如何推进呢?

  • 从简单的事开始,先做再说,呈现给他人结果,获取信任,增强他人对该事的信心
  • 学会沟通,聆听别人的想法、看法,明确他人的核心目标及诉求,运用同理心,达成共识
  • 学会利他,收获支持,做这件事情能够给他人带去好处
  • 容错性,不要指望别人在推进中不犯错误
  • 不吝惜夸奖

5.5 与人协作方法

  • 别人明白你的能力范围,方便调用你的能力
  • 给予持久稳定的反馈
  • 举一反三,做事超出别人预期
  • 用F倒推A
  • 批量处理

06 职场的真相

职场就是一场投资,投入时间、劳动力等要素,获得金钱的回报。有些回报是短期,有的回报是长期。既然最终目的是确定的,那么就一定要看赚钱的多少。

所做的决策都是围绕如何获得更多钱来操作,获得钱不是目的,获得钱是手段。 这点和创造价值一点也不矛盾,市场总是公平的,会给有价值的事有合理的回报。

要用实事证明自己的价值。 每一次和人相处都要变成增加信任的过程。

第一份工作是为后面工作变现做准备。 第一份工作薪资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积累了哪些未来可用于变现的东西。当前工作的重点是在长远的未来获得巨大的溢价空间。

End.

Change Log

20201215 增加理性和证据内容

20201114 增加做距离钱近的事情

20200626 增加职场的真相

20191212 历时2月完成制定

01

《精益创业》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新创企业的成长思维”,即在不确定的环境下,新创企业如何用最小成本(时间、金钱、精力等)验证idear,推动产品开发及企业增长。埃里克.莱斯( Eric Ries )在书中提出了基于“开发—认知—测量”反馈循环的最小化可行产品(MVP)。

MVP的方法不仅仅适用于创业公司,商业及生活中均可以运用,因为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能力:闭环能力。

02

先来看看本书提到的MVP,有点类似实验思维。

做实验的基本方法是:发现某个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在不确定的环境下,新创组织要精准的感知外部环境并且做出适应,是非常难的事情,并且外部环境感知和适应是一个动态过程,创业公司死亡概率非常高。

MVP便是非常聪明的方法,初创企业(包括新产品)最核心的目标是通过市场验证基本的商业假设。开发这个产品的基本假设是什么?市场是否认同我们这个假设?没有经过市场验证的假设均值得怀疑,你需要的是尽快完成“开发——认知——测量”的循环。

img

为什么?大部分初创企业(新产品)没有资金和时间等到产品完全开发成熟后再推向市场验证,市场也是不断变化的。但这并不代表没有策略的开发产品和寻找市场反馈。正如作者所言:

正如认知科学以理论为基础,新创企业的实验则由其愿景为指引,每个实验的目标都是为了要建立一项围绕愿景的可持续业务。

这个思路和传统的战略咨询有所不同。传统的战略咨询基于众多假设制定复杂的计划,制定企业愿景、制定三年发展规划、设计组织结构……这些对于初创企业统统不适用!”你需要的不是基于众多假设制定复杂的计划,而是可以通过转动方向盘进行不断调整,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开发——测量——认知”的反馈循环。”

本书围绕上面的理念,讲解了如何形成反馈循环,具体的操作方法。

03

通过本书我发现了一项很重要的能力——闭环能力。

闭环能力可以理解为:1)有结果。做一件事情有始有终;2)有经验。吸取经验,下次在做同样或者类似事情,可以做得更好;3)可复用。一个个闭环中积累的能力可复用。

职场中,会碰到一些同事做事仅仅守着一亩三分田,把你要做什么,我要做什么分得很清楚,也会遇到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但从不去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件事最终达到的目标和结果什么?工作做了一大堆,感觉很忙,但是一天下来,却不知道做了什么?不妨试试PDCA;试试在工作中多想几步,想想最终结果什么,直奔最终目标;试试清晰的描述并交付你负责的工作的结果。

开始很多事情,做到一半便没有下文了,看似做了很多事,却没有一件事能够拿得出手的。这种现象多半是做事有始无终,三分热情造成的。少即是多,与其做N件事,不如在一件事上死磕,浅尝辄止,永远无法精通。事情永远半途而废,久而久之,透支的是人品和信用。

事后复盘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当做完一件事情,系统的反思做得好的,做得不足的。通过清单纠正认知偏差,指导下次行动,久而久之,能力就进步了。比如:每天复盘、每周写工作总结、重要活动总结。

End.

2019年12月10日

模式是一种特定结构,《建筑模式语言》之于建筑设计,《设计模式》之于软件开发,《聪明的投资者》之于价值投资,《人生模式》之于个人发展。模式有高低、好坏之分。好的模式具有普适性,任历史淘洗仍散发光辉;好的模式,符合人脑客观规律,保护心力。

“在人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反复出现的结构,是为人生模式”。本书的副标题是“识别并优化你的核心认知”,全书围绕模式的模式、核心模式、行动模式、读写模式、人际模式五大模式24个核心模式,解答了个人成长中面临的时间和身体上的困惑。

本书的时间跨度很大,是基于作者过去差不多20年成长经历写成,解答了作者在成长中面临的困惑。书中解答了我的成长中的许多困惑,对于一个刚入社会的年轻人,再好不过。

时间的困惑

耶鲁大学发展心理学加丹尼尔·莱文森在研究不同中年人发展境遇时发现,中年人的发展不得不追溯到青年时期。

中年的发展不得不追溯回青年时期。在十七岁到三十三岁间,青年的四个大梦,会持续影响他的一生。第一个大梦是寻求人生的多元价值,希望自己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二个大梦是找到能够与自己同行的良师益友。第三个大梦是找到终身志业;第四个大梦是爱情、友情、亲情等爱的追求。

24-36岁有什么特别之处?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已经结束了学校生活,正式步入社会,面临社会所要求的工作、买房、结婚、生子、赡养父母。这段时期,面临的最大困惑是:人身价值、良师益友、终身志业和爱的寻求。 人之所以为人,终其一生可以看作是对幸福的追求,而三种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与幸福感密切相关。自主,强调主动权,行动是自发的;胜任,相信自己能胜任所做的事,做的事与外界形成正向反馈;归属,在意别人,同时也希望被别人在意的感受。

当对一个环境足够熟悉后,会忘了环境本身对思维和行动的影响,一切都变得理所当然,不假思索。千百年进化而成的社会钟,规范着社会秩序,比如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子?工作要朝九晚五。这样循规蹈矩的生活想突破吧,但最终没突破,于是多数人放弃了。但大多数社会精英却保持着自己的时间节奏,更懂得延迟满足、懂得复利、懂得时间对自己的意义。“绝大多数社会精英有自己独特的身体节拍与时间节奏,同时尽量让别人来配合自己的时间,而非为金钱出让自己的时间”。

行动的困惑

理性和三重心智。 21世纪是科学的世纪,理性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社会并不理性,毫无依据、表达情绪的文章依旧不时在朋友圈刷屏,你依旧把相关关系当作因果关系,安慰剂效应依旧起作用,认知偏差依旧摆布着你。斯坦诺维奇《这就是心理学》一书中,刷新了我对理性的认识,我也会刻意练习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思维体系。斯坦诺维奇的《超越智商》解答了我对“聪明是可以学会的么?如何变得更聪明一点?”的疑惑,他把人类的心智划分为自主心智、算法心智、反省心智。坚持每日复盘,定期复盘已经逐渐成为我的习惯,从中收获良多。

不同周期采取不同的行动模式,避免出现行动瘫痪。 越长周期,越采取简单的模式,越短周期,越快行动。12年是一个大的周期,以三年为一个时间段,探索和利用交替进行,三年又可以继续细分为6个月,6个月又细分为3个月,实现探索和利用的交替进行。

简单来说,3个月往往解决的是一个项目级别的问题;6个月解决的是熟悉某个圈子的人际问题;18个月解决的是一个创业公司寻找并确认商业模式的问题;12年解决的是人生意义的问题。越长的周期,选择越简单的行动,才能穿越时间之河;越短的周期,越要选择行动迅猛的方案。

最小行动和WOOP大法。 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迟迟难以采取行动。哪有完美计划好了在行动?而是在奔跑中调整姿态,产品有Bug,不重要,先形成一个最小产品,然后不断优化;计划很庞大,想不清楚,先采取最小行动,动态调整。有拖延症时,不妨试试执行意图,采用WOOP大法,试试”if……then……“,把执行中可能面对障碍预想出来,比如”如果我7:00回到家,我很累,那么我马上出去跑步“。

学习共用体,情景学习。 成年人的学习并非是先瞄准在开枪,而是先开枪在瞄准,你需要成为更聪明的学习者,通过群体学习、情景学习。寻找和构建学习社群吧,通过输出倒逼输入,在实践中练就解决问题的本领。

人际关系的困惑

在《资本的形式》中,布迪厄区分出了三种类型的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年轻人到底该如何选择呢?作者《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一文解答了我的困惑。文中提到:

一个年轻人,努力向上,在从二十四岁到三十六岁这段人生最美妙的时光,将自己的心力押注在完全受自己控制的事情上,严谨的制定个人自修计划,利用人类强大的好奇心,攻占一个又一个领域,积累庞大的文化资本。另一个年轻人则在12年中,不断参加各类聚会,或者花天酒地,觥筹交错,推杯换渣;或者不断跑场子,交换名片,认识一个又一个所谓的大牛,时间、关系受他人制约。采取哪种做法更容易取得成就?前者正是多数精英走过的路。

积累文化资本。 积累社会资本有以下局限:受限于地域,换一个地方人际关系就得重构;不够稳健;存在明显天花板;受生理限制,能够管理的人是有限的。

人品和信用。 人和人之间最远的距离是信任的距离,同事、领导的不信任导致项目无法推动,却傻傻的认为“我做的都是对的,为什么同事不帮我?”。行走江湖,不做有损人品和信用的事情。做事靠谱,别人才会放心把事交给你,何为靠谱?能从你这儿获得稳定的符合预期(甚至超预期)的结果,别人也知道如何使用你的技能。信息和信任相辅相成,用作品说话,对结果负责,形成个人品牌。

情绪的困惑

情绪从何而来?根据巴瑞特教授的研究,情绪不是进化而来,而是大脑建构出的体验。

在每个清醒的时刻,你的大脑都会根据过往的体验形成概念,从而指导你的行动,赋予你的感觉和意义。当涉及的概念时,你的大脑就会构建情绪的实例。

上次参加抑郁研究所创始人的分享时,发现现代社会陷入焦虑、抑郁、恐惧的人数远超我的想象。情绪受到内在体验和外部环境的刺激,这也说明情绪是可以控制的。当我情绪不好时,一般是通过看书和睡一觉来解决,或者给自己一点小小的奖励。偶尔情绪不好没关系,重要的是发现情绪从何而来,为何到达现在的地步。

同理,面对别人情绪不好时,多一分同理心,少一分抱怨。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内在动机驱使。 一直不理解乔布斯“过程即奖励”是什么意思,直到结实了一群内在动机驱动的伙伴,才渐渐明白这句话的含义。表扬和其他奖励一样经常损害能使人表现最佳的内在驱动力。内在动机驱使的人,热情、更=易产生心流、更具创造力、成长型思维、对世界充满好奇。人生易老天难老,坚持内在动机驱使。

向着时间源头奔跑。 总有一些地方,一些人距离未来更近,在时间源头,置身这样的环境,才能更清晰的看到未来。毕业后,离开蓉城,来到了魔都,能感受到接触到的信息差别。21世纪,用新的学科武装大脑,这是开智提倡的五大元学科,目前读了20本左右,继续加油吧。

每个时代,有20%的学科会诞生80%的知识体系;而这20%的学科中,又有20%的学科格外重要,也就是所谓的元学科,即学科的学科。……这些学科,既有存在数千年的经典学科,也有近百年才诞生的新学科。我偏好的元学科是网络科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与诗学。

复利。 人有三样东西无法挽留,时间、生命和爱。身边人总是问我为什么会如此自律,实际上我没啥特别之处,每天早上起床时,总把今天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想着还有好多有趣的书没读、好多有趣的人没见、好多有趣的事没做,世界总该因为我的存在而发生些许改变。时间是生命之尺,做时间的朋友,时间自然会给予你回报。

维多利亚号

人生几何,去日苦多。一个人到底需要多大的空间才能安放一生,对《海上钢琴师》的主角一九九O来说,维多利亚号足矣。

why? why? why? why? 我认为陆地上的人们,浪费了太多时间去问为什么,冬天来临时,巴望着夏天,夏天到来时,就已经开始害怕冬天,所以人们永不厌倦旅行,总是在追寻,四季如春的远方,那样的生活,不适合我。……对我来说,陆地是艘太大的船,是太长的旅程,太浓的香水;是个不知从何谱起的乐章。我永远无法走下这艘船。

未来的含义是“还未来”,不确定性才是未来的样子。面对未来,用你的智慧创造属于你的乐曲吧。

不知,多年后,三十六的你翻看这篇文章,是否记得少年当初的样子?

end.

在21世纪的企业界中,战略的制定必须要围绕着创新来进行。

众多商学院教授关于创新观点的综合,书本很薄,综述性的论述了当前几种创新方向,全书1-2个点深入实践就值得读这本书的时间了。

创新可以学会

创新(innovate)意为创造新价值,这个词在16世纪中期提出,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比特提出“创造性破坏”,他将企业家视为创新主体,其作用在于创造性的破坏市场均衡。

创新有不同的量级和层次,在工程领域的创新别阿奇舒勒总结为5个层次,在商业领域专家们认为创新分为维持式创新、效率式创新、颠覆式创新三种。

创新是否可以学会?这点上我更倾向于《创新算法》作者阿奇舒勒的观点:

创新算法的本质时向发明家提供在更高级别上有用的经验。换句话说,创新算法一定要让思考的过程更富有技巧,一定要提供符合需要并能可靠地起作用的可控“直觉”。创新算法的所有部分都以此为目的,特别是创新算法的信息基础:原理和矩阵。创新算法经验及其浓缩的强大思路,能够帮助我们在更高级别上解决问题。

创新的类型

  • 维持式创新。在现有市场销售现有产品,创新仅改变细枝末节。如,优化某产品使用体验。
  • 效率式创新。降低成本或提高生产效率。如,用互联网减少重复性工作。
  • 颠覆式创新。打破现有市场,开辟新的市场,通常源于一种能够替代现有技术的新技术。如,马斯克创新的Paypal,改变交易方式。

这里重点讲一下颠覆式创新。

颠覆式创新概念提出者克莱乐·克里斯坦森认为颠覆式创新是“将以前非常昂贵、复杂且只有少数有钱人和有才能的人才能拥有的产品进行改造,使产品变得更廉价、更易于接受,让更多人都能获得他。“

颠覆式创新技术早期市场不成熟,产品在生产成本和用户体验上具有诸多缺陷,大型企业过度关注客户需求(追求现有产品利润而放弃采用颠覆式创新成果),当新的创新技术成熟时,企业至此落后。这就是克莱乐·克里斯坦森提出的“创新者的窘境”(innovator’s dilemma),如,IBM在大型P次上占有绝对优势,忽略了当时使用昂贵,并且计算能力更低的个人PC市场,后来PC市场兴起,IBM在个人PC上落后了。

新型创新环境6大特征

本书围绕新环境下出现的六大创新特征展开,对现在的工作蛮有启发的。

  • 颠覆式创新。采用截然不同的技术,重组或重新定义行业。
  • 共同创造。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共生关系,消费者参与产品创新。
  • 开放式创新。知道谁有知识比拥有技术知识更重要。
  • 逆向创新。先在不发达国家研发产品,之后推广到相对发达国家。
  • 管理创新。用新的方式重塑组织方式,比如海尔的“人单合一”、中台战略。
  • 引领创新。企业在创新中保持活力,领导者对创新的引导。

打造创新组织

创新既是工作内容也是工作模式。 管理模式三大特征:

  • 没有迅速扩大公司规模。
  • 基于项目进行管理
  • 采用“工作室”的组织模式。

工作室模式三大特征:

  • 规模小且富有创造力。
  • 等级尊卑观念弱,交流沟通顺畅。
  • 弱化设计师的自我价值感。

创新的理想环境要远离公司现实状况。

全书给我最大的启发

  • 开放式创新和合作创新。客户应该参与到产品迭代之中,借助外部力量创新、能开源的就开源。
  • 营造创新型环境。创新环境的三大特征:心流、有趣性、团队精神。
  • 项目制式的团队组织。通过小团体增强市场敏感度及产品迭代。

end.

2019年11月21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