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今年罕见的接受了媒体的三场采访(2场1月份,1场5月份,原文见参考资料),每场讲话务实、简练、直指问题核心。任正非所体现的企业家精神值得我辈学习,做企业当做华为、做企业家当学任正非。人生只为一件大事而来,态度决定命运,气度决定格局,底蕴的厚度决定事业的高度。学习完任总的讲话,结合当前实际及未来职业发展,总结以来内容。

格局。什么是格局,借阳志平老师的一句话说明:“格局意味着能与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产业的人交流。”任正非在三次谈话中并不是维护公司权威角度,而是有一说一,赞美美国企业。格局的提高意味着能够从更对维度看待一件事情,而不是站在原本自己的阶层上看待问题。

科学、理性、实事求是。美国政客不代表美国企业、爱国不等于煽起名粹主义、华为并不是向外界所说那样、自主创新并不代表关起门来搞建设,一切从零开始、5G离实际运用还有很大一段距离……每一句话都极具杀伤力,透露着任总对世界的思考,如果一个人对世界的思考不能够超越个人、家庭、公司等,那么他的思考就不是客观的,不客观就容易陷入狭隘。年轻时,总以为接触到的、看到的就是世界的全部、就是真相。当穷小子接触的信息增加、接触的人增加,才知道原来的思考是多么狭隘。总以为自己以为的世界就是别人以为的世界,用自己那点狭窄的知识去说服别人。以数据为中心、事实为基础、区分观点和事实,慢慢的会掌握更多“常识”,对事情的判断力也就提升了。

以客户为中心。这是华为一直强调的,如果一门生意根本就不能为客户带来实际价值,解决客户的问题,那么这门生意不会持久,也不可能获得超额利润,更不能创造真正的价值。在任正非看来,世界上所有科技企业的目标是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我告诉他们,迟早我们要与美国相遇的,那我们就要准备和美国在“山顶”上交锋,做好一切准备,从那时起,就考虑到美国和我们在“山顶”相遇的问题,做了一些准备。但最终,我们还是要在山顶上拥抱,一起为人类社会做贡献的。

不论做什么生意,没有价值创造,不踏实干,不积累,永远走不出大格局。这样做生意会很艰难、永远不能获取超额回报。

重视基础教育、重视基础研究。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把教育和基础研究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是罕见的。“用最优秀的人,教出更优秀的人”、“在穷不能穷教师“、”中国要踏踏实实在数学、物理、化学、神经学、脑科学……各方面努力去改变,我们可能在这个世界上能站起来”、“中国将来和美国竞赛,唯有提高教育,没有其他路。教育手段的商品是另外一个事情,我认为最主要还是要重视教师,因为教师得到被尊重了以后,大家都想做教师”。民族之兴、在于教育,对一个从贫困山区走出来的大学生的我深有感触。如果不从人上下功夫、整天只是喊口号,最终是走不长远的,甚至会永远落伍。如果一个国家不注重基础研究,不尊重科学,不尊重科学家,总想赚快钱,那么赚钱是不持久的。由此推知,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如果不做一些看起来无用的东西,最终能走多远?

专注,只做自己熟悉的事。这点和巴菲特只投资自己熟悉的企业很像。每个人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做,如果像一些上市公司有钱后,盲目扩张产业,最终结局会是怎样?人也一样,不要妄想什么都可以做,要遵从专业主义,甘坐冷板凳,”广积粮,缓称王“,缓慢而持久的好于短暂而迅猛的,因为你需要有能力接住这一切。

开放。封闭则死,开放则生。华为做设备把价格提高,目的是不压死下面的企业,每年自己能够生产芯片,但是也要向外国公司进口一半,和全世界的科学家协同创新,专利交差运用……。这一切无不体现华为的生意观,做生意总想拼个你死我活,实际上可以互利共赢。强大的组织不会有边界,生意也不该自我设限。

忧患意识,任何事情最好处想,最坏处做打算。

警惕资本,善用资本,但不要让门口的野蛮人毁了一盘好棋。

最后用一句话结尾:“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负重前行。”

参考资料

任正非接受外国媒体专访实录全文来了

任正非最新万字访谈,回应关于华为的一切

两万字,任正非采访全记录

end.

20190523

WOOP诞生

现代社会有想法的人很多,但是采取行动的少之又少。为什么会有很多想法,但不采取行动?年初、月初制定了各种计划,但年底、月末一总结,总是有很多没有实现。尽管如此,依然一年年的制定计划。

加布里埃尔·厄廷根(Gabriele Oettingen)反思心理学界广泛传播的一个观点:”以积极的心态看待未来,成功的可能性会大幅提高“。20年的时间,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美德两国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进行观察,实验涉及运动、减肥、饮食等不同方面,实验结果证明”积极的心态对改变行动没有多大帮助“。同时在1990年提出通过”心理比对“增强行动力。

woop是心理比对和执行意图相结合的产物,执行意图是什么?执行意图是加布里埃尔·厄廷根(Gabriele Oettingen)的丈夫彼得·M·戈尔维策(Peter M. Gollwitzer)1991年提出的一个概念,通过if……then……的形式增强人们的行动力。比如:如果我回到家很累,那么马上来到书桌旁,打开电脑开始写作。请看WOOP:

  • 愿望(Wish)。当天、本周、本月、本年想要实现的愿望,这个愿望实现起来有困难,但你感到能够实现。
  • 结果(Outcome)。实现愿望和解决心事后的最佳结果是什么?生动的想象结果。
  • 障碍(Obstacle)。找到在实现愿望过程中最严重的、内心的障碍。
  • 计划(Plan)。想一个最有效的方法规避那个障碍,采用“if……then……”。

如何使用

使用举例

WOOP看起来没有任何特别,但实践中就会发现它的价值。我认为WOOP的价值在于除了考虑目标外、更考虑了实现目标的阻碍因素,让人可以有一个最小行动指导。首先看两个书中的例子:

![image-20201012202152574](/Users/john/Library/Application Support/typora-user-images/image-20201012202152574.png) image-20201012202209713

从例子可以看到,只需要四步便可以完成一个WOOP,指导一个行动。这个行动的跨度可以是一年、一个月、一天、也可以是更小的时间跨度。

下面再以学习编程为例:

  • 愿望:学会Python
  • 结果:用Python提高工作效率
  • 阻碍:看不懂代码而放弃
  • 计划:如果我晚上回到家里想到学Python就害怕,那么我就来到书桌前,打开Python开始写代码。

使用场景

WOOP对于行动的指导时间跨度是可以调节的,可以是上一秒WOOP,下一秒就采取行动,也可以是一年计划。WOOP的可以使用在需要采取行动的任何地方,更多的使用场景需要去探索。

提高行动力方法汇总

image-20201012202242221

![image-20201012202256270](/Users/john/Library/Application Support/typora-user-images/image-20201012202256270.png)

有的事情,做和不做,差别慢慢就出来了;与其幻想宏伟的目标,不如马上采取行动,做了再说!积跬步,至千里,用时间赢得一切。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参考资料

成为行动派

如何成为内在动机驱使的人?

对科幻没啥感觉

一直以来我都不理解为什么身边的科幻迷谈起科幻电影、科幻小说神采奕奕,可能是因为我是文科生的缘故吧,对科技没啥感觉。自从逼着自己看了一系列美国科幻大片:《星际穿越》 《盗梦空间》《阿凡达》,书籍《三体》《流浪地球》《基地》后,对科幻有那么一点点感觉。科幻的价值在于,站在一个不同时空角度思考人类的未来,故事中描绘的未来看似陌生,但在人性层面总有想通之感。科幻带给人类一个不同的思考角度,阿西莫夫在《基地》中站在银河角度,每个行星只不过是银河中的一个省。一万年的暴乱,在谢顿经过心理史学计算后可以缩短到1000年,“基地”是人类未来演变的缩影。

三段谢顿危机

自从谢顿在银河边缘创建基地后,基地承载着建立新的银河的使命,在本书中共发生了三段谢顿危机:

  • 第一次谢顿危机,银河被异端事例攻击,最终靠着团结一心取得了胜利
  • 第二次谢顿危机,哈定通过宗教化解了周围四国的叛乱
  • 第三次谢顿危机,马洛通过自由贸易化解了危机

从基地呵护新的文明,团结一致克服危机,到依靠宗教,再到依靠自由贸易。这三段也隐喻人类如何把无序的世界组合为有序的世界,如何把凝聚人心。靠着共同理想信念可以维持30年,靠着宗教可以维持150年,靠着自由贸易可以维持更长的时间。

仔细想想,三次谢顿危机,代表着人类关系处理的三个层次,第一次是典型的部落形式、第二次是宗教渗透、第三次是自由贸易,经济全球化。从三次谢顿危机看,交往范围越来越广,而为了维护扩大了的社会交往秩序,则需要建立新的秩序。

基地本质是建立新的人类生存秩序

上文阐述了三次谢顿危机,三次谢顿危机化解的关键是建立新得秩序,调和新的矛盾和利益机制。读基地时诱发了我对政治、社会秩序新的思考。

原本总是忽略社会秩序,认为一切都”理所应当“,后来接受了不一样的思想,渐渐明白:一切事物的背后都离不开对个体(群体)利益的思考。社会足够复杂,我们无法用学校教给我们的”正确答案“理解这个社会,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总是存在灰度,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

阿西莫夫在《基地》中创造了一个新的环境,这个环境并不是与以往环境孤立,而是需要与以往环境相对抗。可以看到银河帝国时代的统治具有专治的特点,但是基地则与此不同,借助心理史学家的预测,以不同方式,将人类联系在一起,阳志平曾在阳志平 - 读书与心智向阿西莫夫致敬中提到,《基地》的伟大在于创造了不同于洞穴隐喻 的环境。请看洞穴隐喻 含义:

设想有这样一个大洞,通过一个长长的通道与外部世界相连,整个通道能够挡住任何阳光进入洞内。一组囚徒背对着出口,面向远处的墙壁。他们的四肢被套上了枷锁,并且他们的头颈也被固定住,无法转动,因此看不到他人,实际上也看不到自己身体的任何部分,而只能够看到面前的墙壁。他们在如此的环境下终其一生,不知道其他任何东西。 在洞穴中,他们身后有一把明火。他们不知道自己和明火之间隔着与人一般高的土墙,在墙的另一边,人们头顶东西走来走去,东西的影子被火光投射到囚徒面前的墙壁上,人们的嘈杂声也回响到墙壁那边囚徒们的耳朵里。柏拉图说,这样一来,囚徒们一生中所感觉或经验到的唯一实在就是这些影子和回声。在此情况下,他们自然而然地会以为这些影子和回声成了全部的现实,他们能够谈论的,就是这种“现实”以及对这种“现实”的经验。 如果有一个囚徒挣脱了枷锁,由于他一生在半暗半明中禁锢太久,只要他转过头来,就会感到痛苦不堪呆若木鸡,火光使他眼花缭乱。他会因此而手足无措晕头转向,只想转身重新面对墙壁,因为那里才是他所认为的现实。倘若把他从洞穴中完全带到光天化日之下,他更是两眼漆黑无所适从,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能看东西或认东西。然而,要是在上面的世界呆久了再重新回到洞穴,他面对黑暗一时又会感到两眼漆黑,对于那些仅仅以影子和回声为现实的囚徒而言,他所经历的一切简直是天方夜谭。

阿西莫夫创造的基地,站在银河的视角思考问题,尺度足够大, 忽略了个体层面所形成的社会共识。而洞穴隐喻 的启示请看简书 - 基于洞穴隐喻的启示。创造一个新的环境,用一个新的故事,不知道谢顿的预言在千百年能否实现,但历代领导者总是能够招待结合点把星球上的人团结在一起。一种社会意识能够成为主流在于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且符合大多数人的共同价值追求。

思考的视角:不同维度切换

当你的思考视角是宇宙时,个体的命运或许显得不那么重要;而一个问题的答案,在本层次往往是无解的,需要上升层次,即所谓的降维打击。科幻传递了一个新的思考方法,即把时空视角拉到足够大,并以此为参照点去观察当前境地。同理,如果追求的是千秋万代,那么当前的困难算得了什么;相反追求的是及时享乐,何必对未来有过多的思考?当前人的焦虑,假如目光长远,把当前当做积累未来竞争力必经之路,会少很多焦虑,也会更明白该做什么。炒股时也太多被短期的市场情绪所影响。

讲故事

故事是人类所必须的,当你创造一个新的故事,并能够让人完全沉浸,那么这就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故事具有很强的带入性,当事人将会进入新的角色,激起英雄气概,底层情感。那时,都会迷糊,何谓真实,何谓梦幻。

愿你我都能够创造一个精彩的故事,我们一起在故事里面玩耍。

end.

强调逆袭的不是励志片,是鸡汤,真正的励志片是把梦想打碎,依然面对现实,平凡总有属于平凡的伟大。

这像一部励志片,但又不是,知乎上最高赞的回答把其定义为讲家庭的片子,先不论是什么类型的片子,看后的人都会被某个情节打动。

这部电影围绕着女主人翁和男主人翁的“自我救赎”展开,男主人翁最后放弃了对拳击的执着,踏上了另外一种生活;女主人翁在男主人翁的帮助下,实现了自己的拳击梦,最后哪怕没有获得冠军,但至少她获得了该有的荣誉,对她来说这一生是值得的。

她出生底层,13岁开始当服务员,唯一的爱好是拳击,想通过拳击出人头地;他当了一辈子的拳击训练师,对拳击有着超出常人的热情,“在多一两场你就可以参加决赛了”最终他培养的拳击手找了其他经纪人,并且获得了冠军,每周给女儿写信,但永远收到的都是退信。

“我不招收女生”最终他还是招收的女主任翁,他说可以帮她实现梦想,但是必须听他的任何话,不得不说男主人翁在拳击上的确优秀,在他的训练下,女主人翁的拳击技术突飞猛进,获得了无数的奖。如果故事这样发展下去,那就没什么值得看的地方。

影片最大的亮点在于对两个个体的刻画,出生底层的女主人翁(麦琪)唯一的梦想是获得拳击冠军,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也是她一辈子的宿命,为了这个梦想付出了代价,我不知道她最终获得了什么,但是她可以自豪的说:我已经来过这个世界,获得了该获得的东西。正如影片中的一段对白:

麦琪走进那扇门的时候,除了胆量她一无所有。她没有实现梦想的机会。一年半以后,她却能够争夺世界冠军,这是你的功劳。**每天都有人死去,拖地的时候,刷碗的时候。但是你知道他们脑海里最后一刻闪现的是什么吗?“我从来没有过机会”。

我不能像现在这样,不能在成就那么多以后,这样度过余生。我已经见识了整个世界,人们高呼我的名字,他们为我欢呼。我上过杂志,这些都是我从前想都不敢想的。我生下来的时候非常轻,我爸爸说我是摸爬滚打才来到这世上,所以我也一定会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这是我唯一的心愿。我得到了我想要的,全部都得到了,请不要让他们从我身边再一点点拿走。别让我一直躺在这里直到再也听不见人们的欢呼。

法兰基(男主人翁)的形象多少有点让人捉摸不透,对拳击手强调最多的是要保护好自己 ,花了8年时间培养的拳击手因为太想成功,最终去找了其他经济人,最终也或得了冠军。男主的形象正如影片开头描述:打出最后一记重拳最好的方式是退后一步,但是退后太多,你已经推出比赛了。男主善良、做事谨慎,不愿拳击手冒险参加比赛,我搞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他的女儿始终拒收他写的信,为什么他要一直去教堂忏悔,其中深意暂时不理解。

image-20201012201717244

![image-20201012201729416](/Users/john/Library/Application Support/typora-user-images/image-20201012201729416.png)

这是一部好片,跳出了传统的励志套路,给人留下很多思考,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看的电影,不同的人生阶段看,会有不同的收获。

对比(Contrast)

对比的基本思想是,要避免页面上的元素太过相似。如果元素(字体、颜色、大小、线宽、空间等)不相同,那就干脆让他们截然不同,要让页面引人注目,对比通常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正是它能够使读者首先看这个页面。

对比的关键点:

- 对比的根本目的是增强页面效果和信息的组织。

- 对比一定要强烈,不要畏畏缩缩。

- 字体对比的六种形式:大小、粗细、结构、形状、方向和颜色。

重复(Repetition)

让设计中的视觉要素在整个作品中重复出现。可以重复颜色、形状、材质、空间关系、线宽、字体、大小和图片,等等。这样一来,既然增加条理性,还可以加强统一性。

重复的关键点:

- 重复的目的是统一并且增强视觉效果。

- 注意一致性,不要滥用重复。

对齐(Alignment)

任何东西都不能在页面上随意安放。每个元素都应当与页面上的另一个元素有某种视觉联系。这样能建立一种清晰、精巧而且清爽的外观。

对齐的关键点:

- 对齐的根本目的是使页面统一且具有条理。对齐分为左对齐、右对齐、居中对齐;一个页面应该以一种对齐方式为主,找到页面上可使对齐的方式

- 尽量避免使用居中对齐(乏味)

亲密性(Proximity)

彼此相关的项应当靠近,归组在一起。如果多个项相互之间存在很近的亲密性,他们就会成为一个视觉单元,而不是多个孤立的元素。这有助于组织信息,减少混乱,为读者提供清晰的结构。

亲密性原则的关键点:

- 根据视线移动的规律设置页面(也可以通过页面设置引导视线),一页关键点控制在3~5个。

- 亲密性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性。相同元素放在一起、通过间距/加大字体设区分信息。

其他

书中还对颜色搭配、字体选取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颜色包括三原色,颜色如何协调等,字体包括:

大小、粗细、结构、形状、方向和颜色。

整本书对于小白建立设计的基本感知非常有帮助。

学习型组织是指组织通过更新员工的知识结构保持创新能力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型组织的一些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学的阿吉瑞斯(Chris Argyris)和舍恩(D.A.Schon)在1970年代提出,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吉1990年出版的《第五项修练》从五个方面对学习型组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2003年4月2日,作为组织理论创造者之一的马奇在布达佩斯大学经济学与公共行政管理大会上就组织是如何学习的?能否通过提高组织学习的速度和精度培育组织智慧?两个问题进行了阐述。马奇一辈子都刻意与实务界保持距离,在学术的象牙塔里自由穿梭,本文看似无用,但对于理解复杂不确定时代组织适应具有很好的价值。

关于组织学习的学习

组织学习需要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那么从经验中学习一定可靠么?在马奇看来,经验是蹩脚的老师,在增长组织智慧中学习是有用的工具,但并不是可靠的工具。在《经验的疆界》中,马奇把从经验中获取智慧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低智学习】,指不理解因果关系而照搬被学习者的行为;一种是【高智学习】,指在理解因果关系的前提下进行学习。

具体来说,由于历史的复杂性及人类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加上适应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系统性风险,组织在学习中容易犯三个错误:”只顾短期不顾长期、只顾局部不顾整体、积累能力放弃尝试”。

只顾短期不顾长期,例如依靠广告销售与打磨产品;做贸易的事而不在科研上投入。

只顾局部不顾整体,例如串货现象,员工不愿意牺牲局部利益成就组织。

积累能力放弃尝试,例如IBM错失PC时代——生活在大型商用机高利润回报中,不愿意推出新的技术。

组织学习的两个基本命题:探索与利用

组织在学习中有两个基本命题:探索和利用。组织在决策时希望找到一种最佳的资源利用方式,但在决策中面临【双臂老虎机】的困局——把一部分资源投入到貌似最好的方案上,同时用剩下的资源探索可能更好的方案,当寻找到最佳方案时组织停止探索。

但是,何时才算是探索和利用的最佳平衡?“从短期来看最好的探索和利用从长期来看不一定是好的,对于个别或者部分行动者来说是好的平衡对于所有行动者来说不一定是好的。”

实现两者的平衡是一个难题,类似于日常生活中,个体寻找自认为最好的生活方式。唯一能够给予我们答案的是时间,马奇认为:“一般而言,时间越长,空间越广,最佳策略越靠近探索那端。”问题是,组织是否有能力和耐心到达探索那端。

组织学习对局限:偏袒利用

虽然组织学习的两个基本命题是探索和利用,但是探索相比利用意味着更大风险、更长周期、不确定性更强,于是组织在选择时更偏袒利用。

组织适应过程具有隐性的短视(只顾短期不顾长期、只顾局部不顾整体),组织学习和组织竞择的主要机制都具有短视性。适应过程偏袒短期获得收益、长期付出成本,以及局部获得收益、整体付出成本的方案;怠慢短期付出成本、长期获得收益,以及局部付出成本、整体获得收益的方案。

此过程容易出现两种陷进:【失败陷进】和【成功陷阱或胜任力陷阱】。失败陷进是指组织在探索中一直失败,最终没有积累足够的经验,在任何事情上难以形成竞争力;成功陷阱是指组织因为当前的成功,不断在某一方案积累经验,最终导致“组织变得如此胜任某一方案,已致难以转到另一方案,结果让长期适应变得更难。在《创新者的窘境》提到一个观点:新技术在早期总是遭到歧视,在产品性能、市场占有率、利润率上难以超过旧技术(成熟技术)并且带有很大的风险,但是一旦新技术成熟,对旧技术则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image-20201011113533398

图片来源:《创新者的窘境》

克服组织学习局限方法:利他主义和自我控制

那么有没有方法弥补组织对探索的偏见呢?马奇提到两种方法:激发【利他主义】(牺牲局部利益成就整体利益)和【自我控制】(牺牲短期利益成就长期利益)。

  • 鼓励探索:对新想法有耐心,长期考虑。
  • 容忍失败:为成功者提供激励,为失败者提供破产保护。

克服组织学习局限方法真有用么?

通过激发利他主义、增强自我控制、鼓励探索等方法能否让组织更好的适应环境?

组织的探索是有成本的,在鼓励探索时好的想法和坏的想法一样多,但是很难区分什么是好的想法,什么是坏的想法。好的想法毕竟是少数,并且好的想法在初期往往违背既有知识,过滤坏想法时也会过滤好的想法。这面临着一个两难的困境。

关于组织学习的建议

前面已经说明了环境的复杂性和组织通过学习适应环境的局限性。利用与探索的平衡问题非常精妙,如何把握度需要智慧。诚如马奇所说:

长期来看,低速度、低精度的适应好于高速度、高精度的适应。

学习型组织的追捧者必须认识到:尽管适应是一个强大的组织智慧工具,但是世界上没有奇迹。

结尾

信息化时代,世界正变得极度复杂和不确定性,与个人和组织而言如何适应环境是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探索与利用的平衡 需要细细的体会、深深的爱。

参考文献

马奇论管理 - 理解组织适应

维基百科中文 - 学习型组织

豆瓣 - 经验的疆界

平克在《风格感觉》中这样评价写作:“作者看到了读者没有看到的东西,引导读者视线,使读者自己发现它。写作的目的是呈现不偏不倚的事实。当语言与事实一致时,写作便成功了;成功的证据便是清楚和简洁。”《认知尺度》一书的十二位演讲者分别从时空尺度、思维尺度、人生尺度向读者呈现不同的思考视角。每一个演讲如同一缕阳光,照亮读者未曾触及但努力触及的地方。

向着时间源头奔跑

一个人再努力,努力不过趋势,一个人再聪明,聪明不过时代。 信息不重要,承载信息的人最重要,你得去和时间最前端的人群结成小社群。

大师中的大师马奇曾说,一个人能不能成为领导,谁是你的父母及性别这两个因素超过了其他已知的因素。陈虎平的演讲告诉你去年轻人多的城市、去教育资源及医疗资源密集的城市、去新城区。由产业驱动的城市向着产业人才共同驱动的城市演变。2018年各大城市出台产业规划,上演抢人大战,去年轻人多的城市、去新产业发展的城市,成功的概率更大。

image-20201012201151657 ![image-20201012201207938](/Users/john/Library/Application Support/typora-user-images/image-20201012201207938.png)

年轻人多的城市,当你一下车站你会茫然无措,这得找到代表未来的小群体与他们共同成长。工作的实质是朝着某个方向持续的进行信息累加,行业内顶尖公司、顶尖研究机构、大牛承载着更多的信息,距离未来更进。年轻人最好的选择是尽可能的靠近信息源头,以学徒的身份从边缘逐渐走到核心。

信息过载时代,人们的焦虑超过任何时候。焦虑的一个原因是大量信息扑面而来,试图抓住所有的一切,学习所有的东西。殊不知,信息质量有高低,你应该主动选择信息,而不是信息选择你。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明白你获取信息的目的;远离三四手信息,主动靠近一手信息及高质量信息承载的人。

成为终身学习者

在第五讲《做一名真正的终生学习者》中,魏坤琳老师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提出了在信息过载时代如何升级学习理念和思维方式,做一名终生学习者:

认知科学提倡遵从大脑特点学习……大脑有以下三个特点可被应用到学习中:第一,大脑永远想偷懒;第二,大脑永远爱新奇,渴求模式;第三,大多数知识以内隐形式存在。

利用大脑学习的这三个特点,可以总结以下学习策略:

image-20201012201247791

拥抱非稳态

一个成年人的发展要么卡在认知上,要么卡在技能上。从小到大的教育都要求考个好成绩,要靠近标准答案。然而步入社会后才发现,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更没有所谓的稳定。拥抱非稳态的人生、做个“四不像”,却更可能创造伟大的作品。曾以为一切皆可计算,却低估了世界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曾以为理性即为一切,却不知人之所以为人,还在于非理性。

推荐阅读

任泽平 - 中国人口大流动:3000个县全景呈现

任泽平 - 从城镇化到城市群——尽快确立城市群都市圈模式

成都产业发展地图

老喻 - 被蠢人、穷人与聪明人放弃的“概率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