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Contrast)

对比的基本思想是,要避免页面上的元素太过相似。如果元素(字体、颜色、大小、线宽、空间等)不相同,那就干脆让他们截然不同,要让页面引人注目,对比通常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正是它能够使读者首先看这个页面。

对比的关键点:

- 对比的根本目的是增强页面效果和信息的组织。

- 对比一定要强烈,不要畏畏缩缩。

- 字体对比的六种形式:大小、粗细、结构、形状、方向和颜色。

重复(Repetition)

让设计中的视觉要素在整个作品中重复出现。可以重复颜色、形状、材质、空间关系、线宽、字体、大小和图片,等等。这样一来,既然增加条理性,还可以加强统一性。

重复的关键点:

- 重复的目的是统一并且增强视觉效果。

- 注意一致性,不要滥用重复。

对齐(Alignment)

任何东西都不能在页面上随意安放。每个元素都应当与页面上的另一个元素有某种视觉联系。这样能建立一种清晰、精巧而且清爽的外观。

对齐的关键点:

- 对齐的根本目的是使页面统一且具有条理。对齐分为左对齐、右对齐、居中对齐;一个页面应该以一种对齐方式为主,找到页面上可使对齐的方式

- 尽量避免使用居中对齐(乏味)

亲密性(Proximity)

彼此相关的项应当靠近,归组在一起。如果多个项相互之间存在很近的亲密性,他们就会成为一个视觉单元,而不是多个孤立的元素。这有助于组织信息,减少混乱,为读者提供清晰的结构。

亲密性原则的关键点:

- 根据视线移动的规律设置页面(也可以通过页面设置引导视线),一页关键点控制在3~5个。

- 亲密性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性。相同元素放在一起、通过间距/加大字体设区分信息。

其他

书中还对颜色搭配、字体选取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颜色包括三原色,颜色如何协调等,字体包括:

大小、粗细、结构、形状、方向和颜色。

整本书对于小白建立设计的基本感知非常有帮助。

学习型组织是指组织通过更新员工的知识结构保持创新能力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型组织的一些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学的阿吉瑞斯(Chris Argyris)和舍恩(D.A.Schon)在1970年代提出,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吉1990年出版的《第五项修练》从五个方面对学习型组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2003年4月2日,作为组织理论创造者之一的马奇在布达佩斯大学经济学与公共行政管理大会上就组织是如何学习的?能否通过提高组织学习的速度和精度培育组织智慧?两个问题进行了阐述。马奇一辈子都刻意与实务界保持距离,在学术的象牙塔里自由穿梭,本文看似无用,但对于理解复杂不确定时代组织适应具有很好的价值。

关于组织学习的学习

组织学习需要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那么从经验中学习一定可靠么?在马奇看来,经验是蹩脚的老师,在增长组织智慧中学习是有用的工具,但并不是可靠的工具。在《经验的疆界》中,马奇把从经验中获取智慧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低智学习】,指不理解因果关系而照搬被学习者的行为;一种是【高智学习】,指在理解因果关系的前提下进行学习。

具体来说,由于历史的复杂性及人类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加上适应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系统性风险,组织在学习中容易犯三个错误:”只顾短期不顾长期、只顾局部不顾整体、积累能力放弃尝试”。

只顾短期不顾长期,例如依靠广告销售与打磨产品;做贸易的事而不在科研上投入。

只顾局部不顾整体,例如串货现象,员工不愿意牺牲局部利益成就组织。

积累能力放弃尝试,例如IBM错失PC时代——生活在大型商用机高利润回报中,不愿意推出新的技术。

组织学习的两个基本命题:探索与利用

组织在学习中有两个基本命题:探索和利用。组织在决策时希望找到一种最佳的资源利用方式,但在决策中面临【双臂老虎机】的困局——把一部分资源投入到貌似最好的方案上,同时用剩下的资源探索可能更好的方案,当寻找到最佳方案时组织停止探索。

但是,何时才算是探索和利用的最佳平衡?“从短期来看最好的探索和利用从长期来看不一定是好的,对于个别或者部分行动者来说是好的平衡对于所有行动者来说不一定是好的。”

实现两者的平衡是一个难题,类似于日常生活中,个体寻找自认为最好的生活方式。唯一能够给予我们答案的是时间,马奇认为:“一般而言,时间越长,空间越广,最佳策略越靠近探索那端。”问题是,组织是否有能力和耐心到达探索那端。

组织学习对局限:偏袒利用

虽然组织学习的两个基本命题是探索和利用,但是探索相比利用意味着更大风险、更长周期、不确定性更强,于是组织在选择时更偏袒利用。

组织适应过程具有隐性的短视(只顾短期不顾长期、只顾局部不顾整体),组织学习和组织竞择的主要机制都具有短视性。适应过程偏袒短期获得收益、长期付出成本,以及局部获得收益、整体付出成本的方案;怠慢短期付出成本、长期获得收益,以及局部付出成本、整体获得收益的方案。

此过程容易出现两种陷进:【失败陷进】和【成功陷阱或胜任力陷阱】。失败陷进是指组织在探索中一直失败,最终没有积累足够的经验,在任何事情上难以形成竞争力;成功陷阱是指组织因为当前的成功,不断在某一方案积累经验,最终导致“组织变得如此胜任某一方案,已致难以转到另一方案,结果让长期适应变得更难。在《创新者的窘境》提到一个观点:新技术在早期总是遭到歧视,在产品性能、市场占有率、利润率上难以超过旧技术(成熟技术)并且带有很大的风险,但是一旦新技术成熟,对旧技术则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image-20201011113533398

图片来源:《创新者的窘境》

克服组织学习局限方法:利他主义和自我控制

那么有没有方法弥补组织对探索的偏见呢?马奇提到两种方法:激发【利他主义】(牺牲局部利益成就整体利益)和【自我控制】(牺牲短期利益成就长期利益)。

  • 鼓励探索:对新想法有耐心,长期考虑。
  • 容忍失败:为成功者提供激励,为失败者提供破产保护。

克服组织学习局限方法真有用么?

通过激发利他主义、增强自我控制、鼓励探索等方法能否让组织更好的适应环境?

组织的探索是有成本的,在鼓励探索时好的想法和坏的想法一样多,但是很难区分什么是好的想法,什么是坏的想法。好的想法毕竟是少数,并且好的想法在初期往往违背既有知识,过滤坏想法时也会过滤好的想法。这面临着一个两难的困境。

关于组织学习的建议

前面已经说明了环境的复杂性和组织通过学习适应环境的局限性。利用与探索的平衡问题非常精妙,如何把握度需要智慧。诚如马奇所说:

长期来看,低速度、低精度的适应好于高速度、高精度的适应。

学习型组织的追捧者必须认识到:尽管适应是一个强大的组织智慧工具,但是世界上没有奇迹。

结尾

信息化时代,世界正变得极度复杂和不确定性,与个人和组织而言如何适应环境是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探索与利用的平衡 需要细细的体会、深深的爱。

参考文献

马奇论管理 - 理解组织适应

维基百科中文 - 学习型组织

豆瓣 - 经验的疆界

平克在《风格感觉》中这样评价写作:“作者看到了读者没有看到的东西,引导读者视线,使读者自己发现它。写作的目的是呈现不偏不倚的事实。当语言与事实一致时,写作便成功了;成功的证据便是清楚和简洁。”《认知尺度》一书的十二位演讲者分别从时空尺度、思维尺度、人生尺度向读者呈现不同的思考视角。每一个演讲如同一缕阳光,照亮读者未曾触及但努力触及的地方。

向着时间源头奔跑

一个人再努力,努力不过趋势,一个人再聪明,聪明不过时代。 信息不重要,承载信息的人最重要,你得去和时间最前端的人群结成小社群。

大师中的大师马奇曾说,一个人能不能成为领导,谁是你的父母及性别这两个因素超过了其他已知的因素。陈虎平的演讲告诉你去年轻人多的城市、去教育资源及医疗资源密集的城市、去新城区。由产业驱动的城市向着产业人才共同驱动的城市演变。2018年各大城市出台产业规划,上演抢人大战,去年轻人多的城市、去新产业发展的城市,成功的概率更大。

image-20201012201151657 ![image-20201012201207938](/Users/john/Library/Application Support/typora-user-images/image-20201012201207938.png)

年轻人多的城市,当你一下车站你会茫然无措,这得找到代表未来的小群体与他们共同成长。工作的实质是朝着某个方向持续的进行信息累加,行业内顶尖公司、顶尖研究机构、大牛承载着更多的信息,距离未来更进。年轻人最好的选择是尽可能的靠近信息源头,以学徒的身份从边缘逐渐走到核心。

信息过载时代,人们的焦虑超过任何时候。焦虑的一个原因是大量信息扑面而来,试图抓住所有的一切,学习所有的东西。殊不知,信息质量有高低,你应该主动选择信息,而不是信息选择你。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明白你获取信息的目的;远离三四手信息,主动靠近一手信息及高质量信息承载的人。

成为终身学习者

在第五讲《做一名真正的终生学习者》中,魏坤琳老师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提出了在信息过载时代如何升级学习理念和思维方式,做一名终生学习者:

认知科学提倡遵从大脑特点学习……大脑有以下三个特点可被应用到学习中:第一,大脑永远想偷懒;第二,大脑永远爱新奇,渴求模式;第三,大多数知识以内隐形式存在。

利用大脑学习的这三个特点,可以总结以下学习策略:

image-20201012201247791

拥抱非稳态

一个成年人的发展要么卡在认知上,要么卡在技能上。从小到大的教育都要求考个好成绩,要靠近标准答案。然而步入社会后才发现,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更没有所谓的稳定。拥抱非稳态的人生、做个“四不像”,却更可能创造伟大的作品。曾以为一切皆可计算,却低估了世界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曾以为理性即为一切,却不知人之所以为人,还在于非理性。

推荐阅读

任泽平 - 中国人口大流动:3000个县全景呈现

任泽平 - 从城镇化到城市群——尽快确立城市群都市圈模式

成都产业发展地图

老喻 - 被蠢人、穷人与聪明人放弃的“概率权

2019年3月5日褚时健于玉溪市人民医院病逝,对褚时健的些许了解来源于《年轻人,你太着急了》《褚橙你也学不会》后来又拜读了《褚时健传》。褚时健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的两个字认真、谱气 ,我也时刻用这两个字警醒我自己。

下面这段话是我对褚老印象最深的地方,请看:

个人如果庸庸碌碌地活,我相信是不会有什么人生经验的。回想这么多年来,我自己做得最问心无愧的就是:没有庸庸碌碌地生活。我十几岁在家乡时就帮着母亲谋生,从那时起,我就没有闲下来过,更没有混过日子。几十年来,我扛过枪打过仗,也曾经在政府机关任职,后来则是长期做经营企业的事情;曾经有过人人都羡慕的辉煌,也跌落到人生最低谷过。不管在什么阶段,在什么年龄,我都在全心全意地做事个人不虚度时光,要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人生才有价值。

我这个人,做事讲求踏实和认真。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个天才。但我直是个实实在在做事的人,而且我有十分的认真态度,做哪一行就尊重

哪一行的规律。学习多、了解多、实践多,心里有足够的谱气。无论以前在玉溪卷烟厂还是今天种橙,我取得的一些成绩,总有人说“学不会”。其实,只要你努力掌握事情的规律,并且有认真、精益求精的态度,我觉得完全可以学会。

我从小就知道自己做事总比别人要做得好,因为我认真,负责任,心里有谱气。

人生的坎坷算得了什么?只要认真、做实事、有谱气的做事,终有所获。

最后想起了开国元帅陶铸的一句话: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褚老走好!

时间:2019年3月2日 19:42-21:53

地点:zoom直播间

参与者:嘉宾(黄扬名、安替、阳志平)、参与者(250余人)

STC算子

阳志平老师以从空间尺度、时间尺度、成本尺度展开焦虑时代反焦虑的方法,并推荐了老文人生的STC算子。分享以大家关心的裁员、找工作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百度指数展开,向大家展示了站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焦虑感的不同。最后引入STC算子以反焦虑。根据发言整理了一个行动表如下。

尺度 策略 行动
空间尺度 空间上靠近源头,在不同地域之间切换 27.5岁人多的城市更具有发展潜力;新一线城市及一线城市更容易获得信息优势;在不同的城市之间切换更能够感知差距及趋势(如从2017年开始我每年都要到东部城市及西部城市学习)
时间尺度 不同时间尺度尺度思考问题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会不同 思考自己的未来站在10年、5年、18个月、3个月等不同阶段看,更加容易明白时间分配;延迟满足;索罗斯关心10年后有什么不变的;发布会上举的从不同时间看裁员的百度指数
成本尺度 沉没成本、边际成本、成本收益角度思考问题;注意风险 一定要配备保险;除了看到收益更要看到风险;注意沉没成本;风险防范,防止黑天鹅事件发生

保护注意力

黄扬名老师分享注意力主题,人的注意力是有差别的,不同的人关注点完全不相同,你我看到的世界有所差别。成人关注一件事中与自己有关的,小孩儿可能更关注这件事情有没有趣。保护注意力就是保护自己的精力及认知,你需要把注意力放在真正重要的地方,比如学习商业思维,你可以站在不同角度观察一个商业行为,话不多说,直接上行动。

策略 行动
自动化,良好作息习惯 早睡早起,中午午休15分钟;每周跑步10公里
剥削机器,机器刻度>人可读 利用机器批量处理事情;相同的文件归档在同一个地方,多用搜索功能;使用zotero
批量处理 当研究某个主题时批量收集资料;当做事情是想到批量化,如创办一家公司—>批量创办一批好公司
认知卸载 善用4*5法则;归纳各种清单(行动,信息源清单……);一天做的主要事情不超过4个;向别人传达事情时一次不超过4个模块

从决策到执行

安替老师的分享从制定决策到决策落地的方法,在重大决策时需要走到时间源头思考,寻找掌握信息的人和机构辅助决策,在执行中安替老师特别提到了自信,当然自信需要以实力为基础。同时安替老师分享了在带领团队中激励团队的方法。

流程 解释 行动
决策 人生大的决策次数有限,必须增加决策正确的可能性;最好的方法是找到代表未来的信息源决策 找工作需要实习+找行业内人士聊;做研究需要找在该领域做得最好的研究;做公司需要对标最好的;占据一批优质信息源,年轻人找工作最好到代表未来的地方
执行 自信、反馈 实力是自信的基础、适度悲观下的自信利于发展、做了事情需要有反馈机制
行动科学 MVP、快速迭代、同侪压力 快速试错、试错后调整;通过思想实验也可以试错

其他

分享完毕后,三位老师回答了参与者的提问,提问涉及职业发展、教育、反焦虑等话题。

在分享会组织上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 考虑突发情况,做好PlanB,如分享者设备故障解决。
  • 首先制定规约,类似Github中的README,比如静音,禁止在屏幕勾画,提问方式等。
  • 适时插入广告。一般是分享高点后,尾声。值得注意的是分享的东西一定要是观众需要的。

在如何做演讲上也有值得学习的:

  • 思路一定要清晰。记得第一次在ZOOM里当着150多人分享时思路不清晰,吐字也不够清晰,导致演讲效果不是很少。
  • PPT要清爽。PPT是起到引导的作用,所以在PPT上放最重要的东西,其他信息要通过演讲表达出来。
  • 注意语速。我演讲时全程一个语调,囧。应该注意哪里应该快,哪里应该蛮,如何抓住听者的心,最有效的传递需要表达的信息。

结尾

心理学研究发现,同眼前情形相比,人们往往更高地估计自己在未来所拥有的时间资源。人们往往高估一年做的事情,低估十年能够做的事情,让我们向实践源头奔跑,做时间的朋友!

这不仅仅是一本写给程序员看的书,也不仅仅是一本写给创业者看的书,更不是一本口号鸡汤满布的书籍。这是一本关于创造的书,一本写给未来创造者看的书。本书总共十五章,我尝试把其划分为四个部分并从四个部分理解本书,这四个部分是:另类思维、创业与财富、设计者的品味、编程技术。

另类思维

敢于质疑一切。 在《不能说的话》中作者写道:

如果你想要清晰地思考,就必须远离人群。但是走得越远,你的处境就会越困难,受到的阻力也会越大,因为你没有迎合社会习俗,而是一步步地与它背道而驰。 如果自己就是潮水的一部分,怎么能看见潮流的方向呢?你只能永远保持质疑。问自己,什么话是我不能说的?为什么?

大脑在设计上容易先入为主,并且防御机制阻止了新的观点进入。正如我们看到的作者上述观点,保持独立思考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洞察力需要独立思考才能获得。质疑你听到的每一句话,接受的每一个观点,书中给出了几个如何质疑的方法。

成为未来创造者。 书名为什么叫黑客与画家?除了和作者职业职业有关外,更代表着一种创造性。画家创造的是艺术作品,黑客创造的软件也是艺术作品。在这个时代创造性变得越来越重要,一群充满好奇心的人希望让世界上出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而这仅仅是因为好玩。自由宽松的环境是是创新的源泉,常规思考难以形成创新。

21世纪人类重要议题是建立虚拟世界、数字世界。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都正在成为计算机。所以,如果你想理解我们目前的世界以及它的未来动向,那么多了解一些黑客的想法会对你有帮助。

创业与财富

金钱只是财富的一种形式,并非唯一形式。哪些把一生追求仅仅锁在金钱上的人是多么可怜,因为他错过了生命的其他可能。

“如果你想致富,应该怎么做?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创业,或者加入创业公司。”工资不可能带来财富,拥有可观的财富需要借助杠杆及工作成果的可放大性。一生改变财富状态的机会不多,但只要抓住1-2次就足够了。

创业的两个基本原则:做出用户喜欢的产品、保证现金流(活下去)。在互联网或者软件开发行业小公司可以可以利用灵活性及技术比大公司更快一步发现市场,并且对市场做出反映。但是由于资源限制,加上目前大公司构建的生态,使得依托大公司力量进行发展变为了一种可行方式。

工作成果可测量和可放大。 可测量并非独自一人工作,而是让你的工作产生的实际价值能够显现。工厂的记件工作,成果可测量,但是做得再多,工资依然是线性增长,但如果是一个软件开发人员,你做出一个群众喜欢的软件,随着客户增长,边际成本降低,当增长可能是指数型的。

设计者的品味

品味看似主观无判断标准,但不同作品进行对比时,高低立现。

品味高的设计满足以下特征:

image-20201012200506485

计算机编程

作为计算机外行,读了关于计算机及编程相关的专题,最直观的一个感受是编程正在变为一种通用的能力。作者在书中提到通过“贝叶斯过滤”过滤大部分垃圾邮件的方法,如果懂编程便可以省去手动过滤垃圾邮件的时间。同理,编程在自动化、批量化解决问题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书中有3章均提到了编程语言这个话题,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用普通人能够理解的语言解释编程语言,这也是我喜欢额风格。使用哪种编程语言编程一直是一个颇受争论的话题。编程语言分为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高级语言比汇编语言更接近人类语言。

编程语言由基本运算符集合及除基本运算符外的其他部分组成(这个部分可以用基本运算符表示出来),关于哪种编程语言生命力强,作者一言以蔽之:

那些内核最小、最干净的编程语言才会存在于进化的主干上。一种语言的内核设计得越小、越干净,它的生命力就越顽强。

可见越简单、清晰的东西越有生命力,类似“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语言不是思想的外衣,而是思想本身。程序主要是人来读的,只是偶尔让机器运行一下。随着硬件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作者畅想100年后用的编程语言理论上今天就可以设计出来,而这种语言现在就可以编程,对计算机编程了解甚少,此话题不深入探讨。

黑客喜欢选择的编程语言特点:简洁性(简洁性的最高形式当然是有人已经帮你把程序写好,你只要运行就 可以了)、高度抽象、很容易装备(有点类似自由调动)、用很少代码就能够解决问题。

有两个点印象最深:(1)不要自己造轮子。程序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把大问题拆解为小问题,最后把解决了的小问题拼装。而黑客崇上效率,不做重复劳动,如果直接利用他人的成果,那的确是很好的方法,这也许和黑客乐于分享的特质有关。(2)不要被一种编程语言禁锢思维,而不肯学习更好的语言。

延伸阅读

阳志平网志-自上而下:值得警惕的创业思维

阳志平网志-创作者与创业者

阳志平网志-品味生活的 10 种策略

正如本书开篇所言:

未来已经来临,只是分布不均等;信息不再饥渴,而是已经过载。学如逆水行舟,但信息汪洋,怎能乘独木舟?因此,你需要用信任来过滤信息,站在时间源头,看潺潺溪流,肆意大海。

以对话式文体呈现十四场思想的盛宴,高信息密度,虽主题各异,思维方式不同,但都在反复阐释两个关键词:认知、时间源头。

站在时间的源头

对应章节

第十一讲、第十四讲、番外篇

当信息不再匮乏

“不要面对信息,而要面对人。信息不重要,信息承载人最重要,你得去和时间最前端的人群连成小社群。”当信息不再匮乏,每天被自媒体、各类社群、微信公众号、微博、云课堂等产生的海量信息裹挟着,如果不对这些信息加以选择,知识焦虑将如影随形。信息时代,需要成为信息的捕食者。

时间的源头即信息的源头

如下图所示:左边是机器学习的模式,右边是人类学习的模式。如果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成是信息和数据,那么人类的学习或者对一个事物的认识最简单的模式是输入——加工——输出 。那么一个人对事物认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输入的信息数量与质量、对信息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需要来自输出端的反馈与调整。

image-20201012200015660

图片来源 :yangzhiping.com

从这个角度看,优势的形成在于改变输入、加工、输出三个环节。

image-20201012200033803

向着时间源头奔跑

书中安替老师提到:

年轻人越早去源头,越能节省奋斗时间,而且能找到同侪压力。我的任性,是时间前端+同侪压力下的任性。时间的源头主要是地理(如波士顿、北京)、人群(专业人士、内部人士和开智微信群)。 不要面对信息,而要面对人。信息不重要,信息承载人最重要,你得去和时间最前端的人群连成小社群。

积累某个领域的信息量是你一辈子工作的本质,站在时间的源头,会有更大的获胜概率。

信息不对称始终是存在的,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不均,看得足够远方能够遨游在信息的海洋中。

我试着从时空变量关系三个方面构建一个向着时间源头奔跑的方法。

img

坚持个人的时间节奏

利用时间复利。”人们总是高估自己一年后能做的事情,低估10年后能做的事情“,拖延症、即时满足感最终打败了多数人。

跨时决策(Intertemporal decision)指人们对同一件事在不同时刻出现的结果如何取舍和平衡。

不同的时间尺度,我们对同一件事情的思考的角度不尽相同。比如,当从长远角读看事情时,更注重事情的意义和价值;当从当前看时,会更关心事情的具体操作。又比如,在做某事时我们会高估事情自己的执行能力,认为还有很多时间。拖延症便是如此。

关于如何解决拖延症网上的文章不计其数,但拖延症依然一年接一年。在”时间与决策”一章,提到了一些拖延症解决方法。结合自身情况,我把它总结如下:

  • 当下与未来
    • 当下既要关注具体操作,也要关注目的及意义;未来既要关注目的与意义,也要关注当下具体操作。
    • 不要高估自己在未来的执行力,高估自己的能力,对未来要有悲观的预测,假如我不能完成……
    • 关注某一事情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而不仅仅关注当下
  • 善用if……then……,WOOP
  • 设定最后期限,制定长期目标的可行计划,利用圈子的压力
  • 不做完美主义者,先行动起来,理解不确定性和概率,快速迭代

呵,大脑

章节内容

第一讲:成长思维与僵化思维

第三讲:神经迷思。大脑真的只开发了10%,神经迷思的积极意义

第五讲:结构阅读法

第七讲:认识大脑

心理学与生活

章节内容

第二讲:从心理学角度看男女择偶

第六讲:索取与给予

第八讲:教你如何谈判

其他

第四讲:可供性。关于设计与创造,物品除了可用性,还有可供性。

第九讲、第十讲:情绪与教育

第十二讲:文体与写作

结尾

目前重点阅读了第十一讲、第十四讲以及番外篇。本书其他的章节粗略的浏览了一下写了一些卡片,日后遇到相同主题时,可把相应章节作为补充材料研读。

参考资料

阳志平网志-如何建立好的学习习惯系统?

刘昕:在26岁时写给18岁的自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