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收到一位朋友寄的土鸡蛋。她在湖南张家界开了一间民宿,几个月不联系,竟然变成了民宿套上养土鸡,在抖音上有几千个粉丝了。

佩服她的勇气。很多人向往田园生活,但却不知其中的苦与无奈。

有部纪录片讲述了一位北大女生阿文,因父亲治病找不到纯正的蜂蜜,毅然回巫山养蜂的故事。她刚开始很天真的认为,做起来很容易。睡觉睡到自然醒,时常弹弹吉他,看看书,玩王者荣耀。

(纪录片:https://www.ixigua.com/7144949347581428232?id=7144954270683677191&logTag=7b6c8a0fe4a35460c249)

现实很骨感。

第一年蜜蜂全部死亡了,赔了几十万;后面买了假材料,再次损失上百万;父亲卖掉市里的一套房,支持她创业;找的工人,贪污采购款;拿到的投资款被财务挪用;为了说服一个人加入团队,驱车去大山深处;面对邻里纠纷,无法开工;员工工资远超市场平均,但员工并没有更努力工作;还要面对父母不理解,催婚。

整个纪录片,她哭了很多次,但眼泪不能解决问题,还得继续做。

她的知识和经验,无法在这么传统的行业发挥价值。她身上的书生气,并不知底层的人心之恶。加上被北大光环罩着,要强,不认输。

真希望她能够做得越来越好。

这部纪录片真是极佳的反面教材。很多人被网上宣传鼓动,真投身乡村事业。

真要慎重。回归现实。

20240324

1

42天过去了,我收获了什么?(一)

今晚8个产品路演结束了,真替他们高兴,42天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相信每个项目的开发者都收获满满。

这42天大家都在努力学习新技术、开发产品,我则在每个项目群打酱油:每周跟踪进度,提供支持保证达成42天的目标。实际发挥的价值有限。

项目一开始,我给自己定了两条准则:

  • 原则:这件事没有我也可以正常运行。

  • 方法:定目标、定节点、要跟进、常激励。

整个过程收获颇多。项目构思、技术选型、开发难点应对、开发者的心态把握、如何沟通协作,都有新的思考和经验。

2

产品发布后,出现不少突发情况,今天做了一天客服、运营,低价值的事耽误了不少时间。出现这种现象是常态,但是我们也可以想办法避免。

时刻提醒自己:

1、对外大于对内。把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对结果负责,不局限流程。内部都是成本,利润存在企业外部,内部交易环节越少越好。

团队中的所有人可以划分成三类:生产产品的(研发、生产等)、卖产品的(营销、销售等)、支持生产产品和卖产品的(人事、法务等)。

要把所有人引导到直面市场,直面客户需求。我应该关注和做最重要的事情,保证核心产出,把产品做出来、卖出去、复制放大。

2、不要自作多情,过度尽责。人的注意力有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多想几步。虽然要干了再说,但是一些潜在风险可以规避、重复性工作要减少。

4、保证内部信息通畅。

最近谈了几个合作,发现有的根本无法交付,今天前老板交流,让我看看能不能合作一把。最近和几个之前的合作伙伴吃饭,有的问我要AI入门资料。看来大家今年对AI的重视程度提高了,目前要做的是提高时间利用效率,不断提升客户价值,不要华而不实。

3

工作中犯的错误。

今天去开会,提醒加速改善项目运营中做的傻事,提炼总结如下:

1、谁付钱,谁就是“大哥”。客户永远放在第一位,不要自嗨,要走近客户,有客户思维,所有动作要么是让更多潜在客户知道你,要么是向已付费的用户交付价值。比如,写公众号文章,要站在客户角度写,不要公司做了什么什么,公司做了什么事,客户关心么?客户只关心,你做的事,和他有什么关系。

2、结果导向。没有结果,说明动作不对,市场是不会骗人的。结果体现为日活、续费率、转介绍率、利润率、营业收入等等。只要不违法,能最小成本达到结果的方法均可尝试,可以更有创意地解决问题。

3、分组、约束、创新,只做一个核心动作。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事情也是做不完的,要时刻提醒自己,今年最核心的动作是什么,这个月最核心的动作是什么,整个项目最核心的动作是什么。只做最核心的动作,学会分组、约束、创新。

4、运营要做好基础动作,基础动作可能就1-2个。比如2022年,阳老师在微信公众号定了一个基本动作:每周发一篇“读了这四本书,你XX”,取得了还不错的效果。

最大的教训是:某个星期成立之初定下的每周一篇论文、每周介绍一个github仓库,运营者没坚持下来。要是坚持到现在,用户会认为这就是社群独特价值——可以读到一手论文和了解github仓库。

现在发现,很多人失败在连基本动作都不能坚持下去,或者傻乎乎地坚持基本动作,不知道创新。

5、注重营销和宣传。有很多好的内容,只在团队内部展示,或者只在开智小圈子里展示,没有任何价值。在宣传时,要有真实性、互动感、稀缺感,其次才是广告价值。

4

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的气质。

一直想比较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的气质,结合《决策分析》学到的知识,分析不同城市区域经济、生存逻辑。

这四个城市,我都待过,有点切身感受:成都(2015.9-2019.4,每年至少回去1次)、深圳(考察过1个星期)、上海(2019.4-2020.8)、北京(2020.8-至今)。

下面先列出每个城市的独特资源,在一个城市生活,可以优先利用其独特资源。先列出部分,后续完善。

北京:政治资源、教育资源(全国最多的顶尖大学及科研机构)、传媒资源(全国最多的出版社及新闻机构)、医疗资源(顶级医院)。

上海:金融(国内外金融机构聚集地)、港口、国际化。

深圳:年轻人多,商业氛围浓;珠三角地带工厂多,供应链完善。

成都:茶馆文化;文创;美食。

了解一个城市可以先去看博物馆、城市规划馆、菜市场,分别代表城市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规划、烟火气。

除此之外,还可以关注一些论坛:

1、水木社区(北京):https://www.newsmth.net/nForum/

2、宽带山(上海):https://kdslife.com/f_15.html

3、篱笆论坛(上海):https://www.libaclub.com/

4、地铁族(全国):http://ditie.hizdm.cn/

5

严耕望史学研究的方法:

首先是立志和抱负。做好30-50年研究的准备,“健康身体,健康心理”放在首位。目标要大,要研究大题目。

原则:
一心力,惜时光。
淡名利,避权位。
坚定力,戒浮躁。
开阔胸襟。
慎戒执著。

在历史研究上,严耕望主张:

研究偏好:研究历史应当以发掘史实真相为主流,解释、论史为辅助。

研究方法上,不拘泥于一种研究方法。

研究的根本方法:不预先带有某种设想,要根据历史材料自成一体。史料处理上关注于自己意见相反的证据。反对史料处理上的抽样取证、断章取义。

多看历史大家的研究方法,体会其研究思路。

史料收集上:

  • 竭泽而渔,一网打尽,再做“地毯式的全面考证”。
  • 史料选择上尽可能引用原始或者接近原始史料。

青年时代,应做小问题,但要小题大做;中年时代,要做大问题,并且要大题小做;老年时代,应做大问题,但不得已可大题小做。

2023年是近七年阅读方式变化最大的一年:这一年阅读更加以输出为导向,带着问题进行主题阅读。

今年除了读有字之书,更读无字之书——实地走访(田野调查)、模仿高手。对书的感觉逐渐发生变化,发现书能越读越通透了。加深了一个感受:书是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但并非唯一来源,除了书外,还要获取难以用文字表达、或者不便于用文字表达的知识。

线下只去过一次书店(万圣书园)。

输入-输出

输入

今年有标记的书56本,阅读论文、研究报告若干;实地走访企业近30家,获得大量一手资料。

2023年仍然沿着“底层操作系统+专业技能+小专题”三条主线阅读:“底层操作系统”以进化论、博弈论、认知科学为主;“专业技能“则以农食行业、组织管理为主;“小专题”则是一些零散的主题,主要是人物传记。

全年阅读主题如下(注:以下表格为2023年初列出,部分书籍未列出):

image-20240213000156736

输出

  • 文章:共输出文章26篇,其中读书笔记2篇,《企业走访录》系列文章12篇。
  • 课件:和同事共同完成5门课程升级,新开发1门课程,期间查阅无数书籍、论文、一手调研材料。
  • 对外分享:2次。
  • 整理书稿:有幸参与2本书的书稿整理。
  • 卡片:撰写卡片192张、知识星球「好运的分析师」输出笔记150条,约9万字。

我更倾向田野调查、思想实验,更适合集展类的作品形态。输出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比如本想借助信息分析十一期学习经济学,但是最终大作业只完成了70%,对经济学的掌握依然很片面。

年度好书

交易、概率与博弈

《统计学》:这是一本教材,不用纠结数学推理过程,而是关注核心思想:一切皆概率、基础概率、条件概率、贝叶斯算法。

《国家精英》:布迪厄用其理论和翔实的数据,解析了社会结构中的教育和再生产。

《纳瓦尔宝典》:这是2023年初最火的一本书,值得一看。

心智相关

《聪明的阅读者》:阳志平老师的第一本个人专著,非常值得反复阅读和实践,此书是掌握21世纪阅读方法论的必读书。作者尝试用一套全新的阅读框架整合“阅读之道”、“阅读之学”、“阅读之术”,分别回答读什么?何为读?如何读?

《怎样解题》《最省力原则》:阐述了事物演化的一个基本规律——朝着损耗最低的方向演变。

行为分析

开智学堂《行为分析课程》:这是一门课程,知识密度非常大,但是课程很实用,占用了不少时间学习。2023年利用从这门课程学到的知识,持续在知识星球复盘自身行为、并结合走访的企业进行输出。

《人性论》:休谟成名作,休谟认为“关于人的科学是其他科学的唯一牢固的基础”。而《人性论》便是为了建立这样一门科学。

GPT相关

2023年随着GPT-4发布,一下进入了AI新时代,增加了GPT相关的书籍、论文阅读。阅读的书籍、论文基本都在知识星球「活水智能」提及,在此不一一列出。

经营管理相关

围绕工作所需,围绕课程开发模块进行主题阅读。这些知识更侧重实践、结果,所以时刻提醒自己,要实践导向,以成果作为检验标准。同时,通过与老板、相关专家、企业经营者交流,验证、完善想法。发现我还有很大进步空间,今后还需要持续实践、向高手学习。

首推《农业的干法》,这是第一本系统阐述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书,既高屋建瓴又具有实操性,值得每一位农业食品企业经营者、投资者或者想进入该行业的人阅读。

其他好书:《黑客与画家》《CEO修炼手册》《经营沉思录》《企业参谋》《差异化经营》《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赢利》《组织行为学》《战略简史》《一本书读懂财报》

其他

写作与说服:《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贝佐斯如何开会》。

更多:《衣品修炼手册》《雍正传》《宜家传》《洛丽塔》《笑傲江湖》。

2024年展望

估计2024年用在公司经营上的时间会进一步增加,用来安心读书的时间会进一步减少。按照近几年的阅读节奏,2024年仍然沿着“底层操作系统+专业技能+小专题”三条主线阅读,阅读将会更加聚焦、以输出作品为导向。

精力分配上,在“底层操作系统”板块花费20%精力,“专业技能”板块花费70%精力,“小专题”板块花费10%精力。

争取在“小专题”板块多读几本有趣的书,去国家图书馆一次、多去几个小众有趣的书店。

2024年2月15日

2023年过得真快,来不及告别,就跨进了2024年。

2023年是我成长最快的一年。

回顾

这一年变得更加自信独立。不再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自我评价标准更清晰坚定。这并不代表固执和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对自我认知更加清晰。

这一年个人能力得到极大锻炼。这得益于有了很多练手机会。负责运营公司一年,公司营业收入、利润、现金流、员工工资全面超过去年、品牌影响力上升,把能从这家公司和老板身上学到的东西,差不多都学完了。2023年走访近30家大中小企业,这个过程一直在思考行业、企业,发现不少共通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尊重常识、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和尊重人性。

期间尝试了很多项目,多以失败告终。失败原因还是由于没有下定决心一定要做成。这也说明我的经营技能还没有通关。

这一年有幸追随高手做了很多事。参与审核书稿4本,参与活水智能建设。有幸和这么多优秀伙伴共事,对 AI 有了点感觉,看到了新的世界,也让我看到了差距、自身狭隘,更激发了行动力。

这一年写了很多文字。得益于密集拜访近30家大中小企业创始人,产出《企业走访录》系列文章12篇(部分涉及隐私,未对外发表),更深刻的理解了一些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知识星球更新200条左右,多为个人复盘反思。

2023年,我的阅读量有所下降,集中在历史类书籍上。

这一年是思考未来的一年,不断思考36岁前的发展,日益清晰。确定了36岁前最重要的两件事情,以及通关经营管理、咨询/教研、写作、AI 技术四大技能。

这个过程否定了一直坚定的30岁时回成都的默认假设,也思考过将来子女教育等等问题,不免多了一些担忧。

这一年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学了游泳,跑了一次半马,骑行952.3公里,参加婚礼3次,收到鲜花2次,购买绿植2次,去了11个城市,每周均和父母视频通话,和朋友聚会畅聊多次。

看到一些大人物和身边人突然离世和生病,更感叹世事无常。时刻提醒自己尽可能获得成就、给家人和身边人带来温暖、快乐。

做对了什么?

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密集拜访客户,关注市场一线,不断迭代产品和服务,今年转介绍率高于以往。

提升合作伙伴价值。给合作伙伴反馈有价值信息,努力实现多赢,向合作伙伴发红包感谢。

用常识思考。如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做好两件事,要做减法,发挥优势取得压倒性优势;能量守恒;分组;情境先行。思考时更关注概率、博弈。

先做了试试看。一些不熟悉、新鲜的事情,不一上来就否定和逃避,而是留出试错空间,先做了再说。

哪些可以优化?

不够目标导向,执行力不足。没做出成果,或者结果不够理想的事情,都是因为企图心不足,主动性不够,执行过程中分散注意力,没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容易死磕,不够有创意。有的事情,按照流程做,明知道不能产生结果,也不寻找新的解决方法。

2024年目标

2023年初告诉自己要激进激进再激进,现在看来还不够激进。

2024年应当更加激进!更加冒险!迈向更大的舞台,做更有挑战性的事情。

具体要实现以下目标:

1、身体锻炼:每周跳绳不少于2次,一次不少于5000个;完成两次半马(3月、6月),争取完成一次全马(9月)。通关自由泳。

2、独立做起来一个项目,从0-1。营收和利润上一个量级,争取做到TOP1。通关销售、技术、项目管理技能。

3、在亲密关系上有所进展,希望3年内结婚。

4、带父母来北京旅游(9月)。

5、解锁黑龙江(1月)、甘肃、海南、西藏、香港、澳门,完成30岁前走完中国大陆所有省、直辖市的目标。

今天迎来了癸卯年的最后一个节气,平添几分凉意。阿亮、皮皮、阿龙如约来到火锅店。

阿龙30岁辞去国企工作,创业做财富培训和老年人保险;阿亮则是在各个大厂跳来跳去,现在联合一帮大厂程序员做了一家外包公司;皮皮则在一家医院工作8年。3人的年龄在1989年至1991年之间,都已经成家,孩子都不大。

交流的话题很多,基本围绕年轻人关心的现实话题展开:有社区养老、移民、比特币、出海、AI,也有裁员、买房亏钱、户口、车牌、子女教育等等。许多都是我不知道的信息。

透过这些话题,对时代脉搏和年轻人心理状态有了更深的感受。最深刻的体会是顺势而为,情境先行,持续行动。

阿亮喝下一杯可乐,随口抛出了一句话:他考虑去上海还是留在北京。

阿亮大学毕业后一直做软件开发,先后去过养老公司、比特币公司、国内互联网大厂。炒比特币赚了一笔钱,买p2p理财赔了一笔钱,天津买房亏了(买了没住直接卖了),目前组织一批大厂程序员接外包项目。

原来阿亮的孩子出生6个月了,但一直没拿到北京户口,孩子再过几年面临教育问题,一时不知如何解决。加上他最近面试了一家上海公司,可以解决上海户口,他有点想去上海,但是目前团队和项目主要在北京。

暂时没有找到解决方法,于是阿亮决定先不管了,走一步看一步。

27-30岁的年轻人,城市选择问题是常见问题。

阿亮面临的问题并没想象中那么难以解决。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的特质和基因;高铁/互联网让一二线城市差距步那么明显;很多问题收入到一定量级就不是问题了。人口下跌和房地产寻找接盘侠,户口重要性会进一步削弱。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穿了才知道。别人给的建议,也并不一定适合你。具体的选择还得你自己做。

大寒,也预示着春天到来。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每个人只是时代里的一粒沙,只有短短几十年可以用来折腾。

注:阿亮、皮皮、阿龙为化名。

新的一岁

今早妹妹和朋友发来生日祝福,我才意识到又长了一岁。

我把去年生日定义为人生发展转折点——将过去20多年的经历整合进一个叙事框架中,更明白未来10年我要追求什么,我的身份是什么。

这一年经历了很多,主要是打基础,不断做项目练手、不断复盘。

未来两年,则是发生质变的两年。我将开启新的人生,一切都到时间点了。

感谢一路上给予支持的家人、师友、合作伙伴和团队。

关于人

创造环境,用人所长

团队开发的产品按照预期时间上线了,结果较为理想。非常感谢几位伙伴所做的一切,大家表现得非常给力。

我的能力有限,对技术一无所知。我所能做的,是创造环境,用人所长。可能我的做法,受到平常接触的企业影响。

这三年走访了很多企业,其中我最欣赏的是这三家:温氏股份、力源集团、海大集团。其中两家的总部位于广东,另一家位于广西,有幸去拜访过两家企业的董事长,对我观念影响还蛮大的。

这三家企业让人惊叹的做法:

温氏股份:采用“公司+农户”模式。温氏提供平台,带领5万多个农户发家致富。温氏采用的“公司+农户”模式,过去40年取得了成功,未来30年,依然有生命力。

力源集团:采用全员持股模式,近万名员工持有公司股份。管理简单高效,员工自我驱动。力源集团深耕广西,在饲料行业一方独大。

海大集团:采用“服务营销”模式,近万名员工深入基层为养殖户提供服务。海大集团极其重视科技,战略极其清晰、业务聚焦、务实;每做一个市场,必做到第一或前三。

功成不必在我。我有更大的目标。

如何分配奖金

最近发年终奖,我在这方面经验很少,公司激励机制也不完善,不知道如何操作。之前我思考过这个话题:

“员工做到什么能得到什么”是薪酬制定的基本问题。企业一般会把薪酬拆分成工资、奖金、分红/股票/期权、其他福利,工资是发给责任的(公司有没有业绩都得发),奖金是发给业绩的(有钱就发,没钱就不发),分红和股票是用来绑定可以长远走下去的人才的。(见:https://wuyaluck.com/2023/06/17/2023-06-17-HR-Management/)

不同行业、不同业务、不同职能的员工、老板的价值观,决定了奖金分配模式。比如,职能部门(无法直接算出业绩的),大部分公司的年终奖是1-4个月工资(13薪-16薪);销售人员是提成(有的公司会预留部分提成年底发,防止销售流失)。

总结起来,基本原则:公平、公开、公正;谁创造的价值大,谁就分得多。激励创造更大的价值。

那具体如何操作:1)盘点:进行财务和业绩盘点。2)预算:确定明年预算。3)商讨:确定后,在内部达成一致。有规定的,按照规定执行。4)发放:奖金下发。

关于经营

客户交费快慢背后透露的一些现象

10-12月上旬的工作更侧重销售,我发现销售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销售为什么重要?一个企业只有三件事:创造产品、营销产品、复制放大。大部分企业,如果有一人特别懂技术(创造产品)、一人特别懂营销(营销产品)、一人特别懂团队管理(复制放大),一般发展得较好。(前提还是选择正确方向)

虽然我销售做得很烂,但越做越顺,销售额还可以。这得益于学了行为分析、信息分析,比较有同理心。但还是略显内向,踩了很多坑,也得到了不少经验教训。

我前后大约沟通了X位客户,其中%是董事长和总经理。交费快慢背后反映的一些现象,试图归纳几条:

特别认可公司品牌和你的,立马打钱,不讨价还价。认可来自口碑,转介绍成功率更高,这类客户一般企业做得还可以,最典型的如木子禽业、扬翔股份。

这背后反映了,营销需要“三化(质量显性化、价值数据化、效果案例化)、三户(粉丝户、重点户、示范户)、三会(大会造势树标杆,中会聚力催成交,小会交流解疑难)”。

不是所有人都认可你,要经营认可你的客户。典型如和盛集团,花费1W+营销成本,但其企业发展阶段,并不适合公司的服务,所以最后没有打款,应该早早放弃这个客户。

不舍得分钱、不诚信的企业难以做大。典型如某家企业,老板自己赚钱,但不舍得给员工分钱,本来处在很好的行业,但是一直没有做大。

不做付不起钱、难要钱的客户。

成本把控

这个月特别忙。不过我对压力不可控情景处理,相比18个月前,上了至少1.5个台阶,对突发情况也能想出解决方式。

这两天盘点公司财务,相比去年,营收得到较大增长,运营成本有所降低。但是整体成本结构不合理,我今年把一些不合理的成本都砍了。这主要是老板不关注,之前都是管30-50亿营收的集团,加上是国企,对一些成本没概念。中小公司不一样。得关注写字楼每平米价格、免租期等等。

不同的业务,成本和营收结构有所不同,需要详细拆解分析。公司最大的一项支出是人工成本,而人工成本中,五险一金比较高,公司用人成本是员工工资的1.5倍(50%左右用于缴纳五险一金),员工到手工资是总工资的70%左右(30%左右用于缴纳五险一金)。

相比上海、深圳,北京人工成本太高了。北京并不适合做商业,长远看我必然去珠三角、成都。

下午和合作的财务公司老板交流,我才知道还有这么多合理避税方式。

再次验证了,收入不一定可控,但是成本是硬支出,要最小成本,做大利润。

回归常识

公司成立5周年了,我入职公司也有3年了。3年前,放弃大公司工作机会,加入小公司,有得有失,得到的多于失去的,并不后悔。如果当初我选择大公司,会再走几年弯路。

复盘公司这5年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沉淀了什么、和预期差距、推演增长模式等。公司至今没倒闭,一个重要原因是: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客户口碑一直很好。

组织发展好坏衡量指标:绩效。是否绩效导向。

牢记三句话:对外为客户创造价值,对内提升员工价值,健康的组织文化。

而对外决定对内:如何解决客户问题,为客户创造价值,决定企业流程、团队。

管理半径:直接管理人数不超过7个,最佳实际上是四个。应该关注这四个人的能力。

踢皮球:其他员工有业务问题不能直接找你,如果每个人都找你,你会忙死。找到你,你也要把这些事情踢回负责的人解决。

技巧:为了避免和一线员工距离太远或者查看动作在一线是否变形,怎么办?抓典型,在整个组织宣传。

不懂就问、懂了装不懂、不懂就是不懂。

并非项目越多越好。分清楚每个项目价值,资源投入。

此处省略操作细节。

时间分配

时间分配犯的错误

问题是解决不完的,要关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目前卷入了很多项目,对我的时间和项目管理能力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是很不错的练手机会。我试图把事情做得尽可能漂亮,并且最大限度吸收经验教训。3-5年后回看这段经历,必然会觉得这么小儿科的事情,为什么要焦虑、头脑混乱。

我犯的错误如下:

1、主线不清晰。

没有抓住核心点。没有找到一个点解释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并且把这个点清晰地传递给组织。

主线是一个点。这个点回答了:用XX产品或服务满足XX用户XX需求,最终赚的是XX钱。这个点应该是客户需要、自己能做、做得比竞争对手好。

可以往下拆解为从目标、业务线、组织线思考。

2、分不清重点。

没有划分项目层次,眉毛胡子一把抓,逃避解决难题。

按照重要程度,要把项目划分为重点项目、一般项目、练手项目。

按照交付结果,要把项目划分成超预期交付、按预期交付、风险项目。

3、不懂借力。

所有事情亲力亲为,向上管理和调用资源能力还不行。

4、不懂闭环,不对结果负责。

把不同事情混在一起,不懂得一个时间段处理一个事情。来一个任务,就立马解决,结果导致重要的事情没交付结果。

衡量我做得好坏的唯一指标是结果,没有结果,做的就是无效动作。

5、忽视人的因素。

沟通时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里面,没有考虑对方的处境。缺乏与别人眼神交流,边和别人说话,边处理其他事情。

沟通时用语不清晰,导致别人没有理解要干什么,需要对方干什么。

事情划分

今天提到这种划分方法不对。这样划分,只会被无穷无尽的事情消耗自己的时间。

那怎么划分更合理?

什么能立马赚钱就做什么。赚钱只是结果,背后是对客户需求把握,市场是检验工作有没有效的唯一标准,不讲求苦劳,只看功劳。一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项目制划分。类似温氏集团公司+农户模式、打土豪分田地模式。怎么样把大家团结起来,打游击战,赚外部人的钱,而不是内部人的钱?

切分组块。所有动作统一到一个大目标下,大目标下做的事情不超过四个组块。

那最最最关键的是什么?做出来一个成果/案例,让合作伙伴看到你的能力。而这个成果来自局部市场突破:我们能做、有市场、别人做不过我。

做事常犯的错误

要实现的目标:G

实现G的关键节点(里程碑):A、B、C。

实现关键节点要做的任务(满足条件):

  • A:a1、a2
  • B:b1、b2
  • C:c1、c2

我们经常犯的错误是:

1、认为目标是按部就班实现的。还采用学生时代的做题思维。

实际上,目标、节点、任务均非完全确定,存在不可知信息。

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区分目标、节点、任务中的哪个出现了问题。然后针对性调整。

2、没抓住目标、节点、任务中的关键点。比如,选错了实现目标的节点。缺乏系统思维和抓主要矛盾的能力。

3、不注重量级跃迁,关注系统内部。比如,一直纠结节点下的具体任务,始终无法达到节点。

比具体事项更重要的是突破某个量级,有时为了突破某个量级要采取非社会规范的做法。

4、等、靠、要思维。总想靠别人,依赖组织,没有形成个人根据地。

招聘

1

今晚上通知面试的候选人入职,婉拒了我们。最近这段时间,对组织形态有了新的思考:

不要寄希望于任何人。从一开始就要奔着建立谁离开也不影响运营的组织形态努力。

做小而精。查看目前AI创业公司,人效真的很高。衡量组织好坏,看人效、看利润、看为客户创造的价值。拼单点突破和执行力。

一开始就离客户很近,一定要非常懂业务。

2

今天又在面试招人。今年从2月份到现在,起码面试了30个人,但是一直没有招到满意的人。

我也在不断思考,以下是一些基本认知:

招人大于培养人。如果感觉这个人不合适,宁愿不招。如何判断合不合适?价值观、能力。中小公司需要注意,一定要招老板有好感的人,不然公司就这么大,老板不喜欢,这人也呆不久。

高管是靠不断打胜仗成长起来的,是在一线摸爬滚打,一轮轮淘汰后“剩”下来的。

找到关键人,就可以做起来一个业务。 一件事情做不成,要么是事情不对,要么是带头人不行。假如公司卡在研发上,此时招一个在外企做研发的顶尖人才,那这个人会把外企的管理模式、营销理念带来公司,促进整个公司研发上一个台阶。当然做起来前提是老板信任这个人,招的这个人的能力恰好是公司走向下一个台阶需要的。

网上撒简历不可能招到合伙人。 这就好比,两人刚见面,都没谈几天恋爱,你就说要和对方结婚,还要共同抚育孩子。合伙人类似共同组建家庭的伴侣,甚至招到的难度比找另一半还难。

只做最核心的部分,其他的都外包。 北京的用工成本高于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因为北京生活成本就很高。这也从侧面说明,北京不适合普通人创业,珠三角和长三角好好很多。企业招的人会从经济收入角度计算划不划算,比如招的人工资是在成都工作工资的1.5倍,他可能不会考虑这份工作(没有租房补贴等福利前提下)。

一切靠自己。 创始人不要幻想找到一个人,就可以当甩手掌柜了,特别是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

关于人

3

这一年见了行业内不少优秀公司、创始人以及产品,也看了不少人物传记、人物访谈、个人生活纪时,个人故事。

看/听了他们的故事,不时会感觉:原来还可以这样、并没有所谓的人生标准答案、时间真的不多了、最终一切都没有意义、只有家人和成就是真实的。

看了后,更加敬畏和包容,接纳了更多行为模式,也更加能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不可妄自菲薄,也不可自以为是。应该像更多智者学习。

花了一些业余时间跟踪马昕彤 PK 刘润。从他写的文章,可以看到其独立思考、理解业务的能力。

https://mp.weixin.qq.com/s/c2354xXqK2fOBQDNMo4ZqQ

https://mp.weixin.qq.com/s/p2fn-yiP3I0izFgZcTW78g

https://mp.weixin.qq.com/s/0liMPVrUAKeSxF71MIMyog

我在反思,为何我大学做公司没有做起来,而他卖食品赚到了第一桶金?还是认知不够、不够独立思考、被从小到大默认接受的社会观念洗脑成功了,加上合伙人之间目标不统一。

马很多次提到他具备“常识”。比如,他可以通过观察社区下的零售门店,了解这个门店前端布局优缺点和老板的业务表达。比如,知道零售行业内平均毛利、净利水平、周转率;知道如何摆放货架上的商品,利于客户购买;知道二线城市家政行业从业者平均时薪。

这些常识从何而来?大量拜访行业头部从业者、投资人、一线实战。

那我要如何建立起对社会、对商业、对业务的基本常识?

我选择的路是加入目前这家公司:广泛接触行业内从业者、借助老板的经验、多搞砸几个项目。现在基本知道业内一些主要产品的毛利、净利、周转率。

其次是从统计学、概率学角度思考,留意各种各样的数字。如多看上市公司财报,研究报告的数字(如阳老师前几天星球发的“常识”)。

但是远远不够,和优秀的人差距太大了。

4

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气味”,只要走到办公室转一圈,看看员工的精神状态,试用下产品,对这家企业就会有个大致判断。

而在所有“气味”里面,最核心的是创始人的“气味”。而判断创始人的“气味”,要回到创始人的人生叙事、创业初心、关键事件处理方法、看其内心冲突与行业特质/地域特色是否匹配。

这两天公司采购了两批农产品,明显感受到两家企业不同的做事方式。

我们经常感叹,农业行业竞争不够激烈,有很多做得一般,但是依然能在市场上存活的企业。但也发现,一批更贴合消费者需求、更创新务实的企业,争抢他们的市场了。

关于企业

5

这两周和一些生物科技企业沟通,包括山东一家做生姜营品研发的企业、天津最大的球虫苗企业、智慧畜牧硬件研发企业、土壤修复企业。这些企业和以往接触的企业最大不同点是: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科技含量较高,负责研发的一般是博士毕业,有的还和海外研发机构有合作。

这些企业面临的问题是:产品刚研发出来,得出初步验证,但还没有找到复制、扩大规模的方法。

公司目前提供的服务,和他们的需求有点不匹配。我们是否可以针对他们的需求推出一些服务呢?

6

营销策略围绕“三化、三户、三会”。

三化:质量显性化、价值数据化、效果案例化。

三户:粉丝户、重点户、示范户。

三会:大会造势树标杆,中会交流专业,小会交流解疑难。

开展差异化竞争,强化服务营销、会议营销,打磨产品,建设专业团队。

游击战、阵地战与大决战。

游击战:敌强我弱。如,四渡赤水。此时需要方向大致正确。

阵地战:局部强于敌人。如,孟良崮战役。此时需要空舍清野与烧水做饭。

大决战:敌弱我强或敌我力量相当。如,三大决战。此时需要单点击穿。

关于做事

7

AI时代技术栈:fastapi+Python

通用大模型:以OpenAI的API为代表

前端:Vercel、nextjs、tailwindcss(前端css方案)

后端:fastapi

数据库:以 Pinecone 与 pgvetor 为代表。

算法:Python,部分高性能代码用rust。

服务器:国外服务器vercel

存储:本地存储NAS(群晖)、亚马逊/腾讯云服务

算力:以英伟达的GPU为代表

模型训练架构:transformer

模型集市:huggingface

模型开发:以Python与Rust

支付: Stripe

8

不同阶段侧重点不同,当前最重要的是不断做事,执行力拉满。动机+正确做事的方法。本质上是在博概率,不断增加成功的概率,算清楚胜率、赔率,算不清楚就遵从内心。

做事的灵气

事情是永远做不完的。要防范风险。比如税务风险。

控制成本,12年最小维护成本。

假设事情做不到,降低预期。

采用符合直觉、符合人性、最简单直接方式操作,而非受书面语影响。

随周期波动

不同周期的重点不同。比如3-5月份,11-12月是销售的好时机,那就先销售。其他月份练内功,建团队。

要关注阶段跃迁带来的结构性机会,不要因为处理少数客户抱怨而耽误实现阶段跃迁。对于这些客户,直接退费,全额退费,或者不收费。

做自己内在动机最强的部分。 明白别人最关心什么,只有极少数人对赚钱有很强的内在动机。寻找外向、主动的人。

找到未来12年最愿意投资的领域,打造专家人设,帮助/吸引更多专家。卡住交易环节。

学会讲故事

宏大叙事,每个阶段都要有里程碑事件。人喜欢活在希望活在希望之中,要给予希望。

但是做事是极其务实的,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