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am Altman
原文:https://blog.samaltman.com/productivity

我认为自己的生产力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高于平均水平,人们有时会向我请教提高效率的技巧。所以我决定把这些建议全部写在一个地方。

复利增长通常被视为一个金融概念,但它在职业生涯中同样适用,而且效果神奇。在50年的时间里,哪怕是很小的生产力提升,积少成多也会带来巨大的价值。因此,想办法优化生产力是非常值得的。如果你每天在工作效率和质量上都比别人高出10%和1%,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会变得非常显著。

工作内容的选择

如果方向错了,速度再快也没用。选择正确的工作内容是提高生产力的最重要因素,但通常被忽视。所以要多花点心思!独立思考虽然不易,但通过练习可以做得更好。

我认识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人都对世界有着强烈的信念,这在普通大众中很少见。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赞同最后一个与你交谈的人的观点,那就不好了。有时你肯定会犯错,但要培养坚持自己信念的自信。当你在重要的事情上是正确的,而大多数人还没看到时,这种自信会让你变得勇敢。

我会确保在日程中留出足够的时间来思考要做什么。对我而言,最好的方式是阅读书籍、与有趣的人交流以及亲近大自然。

我已经认识到,做自己不关心或不喜欢的事情会严重影响我的工作效率。所以我尽量避免将自己置于不得不做这些事的境地(通过授权、回避或其他方式)。做你不喜欢的事情会严重损害士气和动力。

顺便说一下,关于授权有一个重要的经验:记住,当别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他们的工作效率也是最高的。你要像希望别人为你做的那样去做——尽量弄清楚谁喜欢(而且擅长)做什么,然后相应地授权。

如果你发现自己长期不喜欢正在做的事情,请认真考虑换一份工作。短期的倦怠是会发生的,但如果休息一段时间也无法缓解,也许是时候去做一些你更感兴趣的事情了。

我很幸运能找到自己非常喜欢的工作,喜欢到愿意免费去做,这让我可以变得真正高效。

重要的是要明白,你可以学习任何你想学的东西,而且可以快速进步。最初的几次,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不太可能的奇迹,但最终你会学会相信自己能够做到。

做出色的工作通常需要某种形式的同事合作。尽量与聪明、高效、快乐、积极向上的人在一起,他们不会贬低你的抱负。我喜欢和那些能推动我、激励我变得更好的人在一起。尽可能避开相反类型的人——让他们占用你的精力,代价是惊人的。

你必须既选对问题,又要付诸行动。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如果你要做一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你很可能既要聪明地工作,也要努力工作。最大的奖赏总是竞争最激烈的。这并非在所有领域都适用(有些伟大的数学家每周工作时间并不长),但在大多数领域确实如此。

优先级排序

我的系统有三个关键支柱:”确保重要的事情完成”、”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愚蠢的事情上 “以及”列很多清单”。

我强烈建议使用清单。我会列出每年、每月、每天想要完成的事项清单。清单有很强的聚焦作用,它们可以帮助我同时处理多项任务,因为我不必在脑中记住那么多事情。如果我没心情做某项特定的任务,总能找到其他我感兴趣的事情去做。

我更喜欢把清单写在纸上。这样可以方便地增删任务。在开会时,我可以查看清单而不会显得无礼。我经常重新誊写清单,这迫使我思考清单上的每一项内容,并有机会增删条目。

我不会费心去给任务分类或确定任务的规模之类的(我最多做的就是在真正重要的项目旁边加个星号)。

我努力以一种能够创造动力的方式来确定优先级。我完成的工作越多,感觉就越好,然后就能完成更多工作。我喜欢在每天的开始和结束时做一些真正能取得进展的事情。

对于最重要的项目,我会坚持不懈地完成——我发现,如果我真的想要某件事发生,只要足够努力地推动,通常就会实现。

对于无关紧要的事情,我尽量果断地说”不”,并以最快的方式来处理。我可能做得有点过头了——例如,我几乎可以肯定,在回复电子邮件时,我简洁到了近乎无礼的地步。

我通常尽量避免参加会议和会展,因为我发现时间成本太高了——呆在办公室里对我的价值最大。然而,在日程安排中保留足够的空间以便随机遇到新的人和接触新想法,这一点至关重要。拥有一个开放的人际网络很有价值;虽然我参加的90%的随机会议都是在浪费时间,但其余10%确实物有所值。

我发现大多数会议最好安排在15-20分钟或2小时。1小时的默认设置通常是错误的,会导致大量时间浪费。

我会在一天的不同时段尝试做不同类型的工作。早上的前几个小时绝对是我一天中效率最高的时候,所以我不让任何人在那时安排任何事情。我尽量把会议安排在下午。每当我感到注意力开始涣散时,我就休息一下,或者换个任务。

我认为大多数人没有充分重视自己的时间——我对那些时薪100美元却愿意花几个小时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来省20美元的人感到惊讶。

另外,不要陷入”效率崇拜”的陷阱——追求效率本身并没有帮助。很多人花了太多时间思考如何完美地优化自己的系统,却很少问自己是否在解决正确的问题。如果你在做错误的事情,无论你使用什么系统或是否榨干了每一秒钟,都无关紧要。

正确的目标是最优地分配你的一年时间,而不是一天。

身体因素

对我来说最佳的方案很可能并不适合你。你必须通过实验找出最适合自己身体的方法。这绝对值得去做——它有助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你会感觉好很多,总体上也会更快乐。

我可能花了几年的时间,每周投入一点时间,才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案,但我的感觉是,如果我在下面所有方面都做得很好,我的工作效率至少比不这样做时高出1.5倍。

对我来说,睡眠似乎是影响生产力的最重要的身体因素。使用某种睡眠追踪器来找出如何最佳睡眠会很有帮助。我发现,我唯一能坚持的就是那些”设置好就不用管”的类型,我真的很喜欢Emfit QS+Active。

我喜欢寒冷、黑暗、安静的房间,还有一张很棒的床垫(我抗拒了多年不愿在一张好床垫上花大价钱,这真是愚蠢——它对我的睡眠质量有巨大影响。我喜欢这款床垫)。睡前几个小时不吃太多东西有帮助。不喝酒也很有帮助,尽管我不愿意一直这样做。

如果房间不够冷,我会使用Chili Pad来保持睡眠时的凉爽,这很棒,但噪音很大(我把制冷装置设置在房间外)。

旅行时,我会使用眼罩和耳塞。

这可能会引起争议,但每当我无法入睡时,我都会服用低剂量的安眠药(大约是正常剂量的三分之一)或非常低剂量的大麻。总的来说,我是一个睡眠质量不好的人,在旅行时尤其糟糕。这可能需要权衡,但睡眠不好也是有代价的。如果你本来就能睡得很好,我不建议这样做。

大多数早晨,我会在查看电子邮件时使用全光谱LED灯约10-15分钟。这很不错——如果你在这里的建议中一个都不想尝试,那我建议你试试这个。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惊人的收获。我喜欢这款灯,而且它很容易携带。

锻炼可能是第二个最重要的身体因素。我尝试了几种不同的锻炼计划,每种坚持几个月,效果最好的是每周举重3次,每次1小时,偶尔进行高强度间歇训练。除了提高工作效率外,这也是让我感觉整体状态最好的锻炼方案。

第三个方面是营养。我很少吃早餐,所以大多数日子我都会禁食大约15个小时(醒来时喝杯浓缩咖啡除外)。我知道这与大多数建议相悖,我怀疑这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理想,但它确实对我很有效。

吃太多糖是让我感觉最糟且我最努力避免的事情。我也尽量避免加重消化负担或引发炎症的食物(例如,非常辛辣的食物)。对于甜食,我没什么自制力,所以我主要是尽量不在家里存放垃圾食品。

我在醒来后立即喝一大杯浓缩咖啡,午餐后再来一杯。我估计每天摄入咖啡因总量大约200毫克。我尝试了其他几种方案,这是目前为止最有效的。除此之外,我会极力避免使用兴奋剂,但如果我超级疲惫,而且真的需要完成某些事情,我会多喝点咖啡。

我是素食主义者,从小就是,我会补充甲基维生素B12、欧米伽3、铁和维生素D3。我通过一年左右的季度血液检查得出了这个清单;从那以后,它一直对我有效(我大概每一年半左右重新检测一次)。有很多医生乐意为你做超全面的血液检查(还有WellnessFX等服务)。我还会特意多喝蛋白质奶昔,我讨厌这样做,如果我不是素食主义者,我是不会这样做的。

其他事项

以下是我喜欢的工作空间:自然光、安静、知道在我不想被打扰时不会被打扰、长时间的独处,以及舒适放松(我的办公室里有一张漂亮的书桌,上面放着几台4K显示器,但我几乎所有时间都是带着笔记本电脑窝在沙发上)。

对于那些我需要频繁做的烦人的事情,我编写了定制软件,这很棒。我还努力学会了快速打字,以及有助于我工作流程的键盘快捷键。

像大多数人一样,我有时会经历一两周毫无动力的时期(我怀疑这可能与营养有关)。这种感觉很糟糕,而且似乎总是发生在不方便的时候。除了等待阴霾散去,我还没想出该怎么办,但我相信最终它总会散去的。总的来说,我尽量避开让我心情不好的人和事,无论你是否在乎效率,这都是个好建议。

总的来说,我认为稍微过度承诺一点是好事。我发现,我通常能完成自己承诺的事情,如果要做的事情稍微多了一点,就会让我在所有事情上都更有效率,这是一种训练自己避免分心的好方法(要养成的好习惯!)。然而,过度承诺太多就是灾难性的。

不要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忽视家人和朋友——这是一个非常愚蠢的权衡(而且很可能会导致生产力净损失,因为你会不那么快乐)。也不要忽视做你喜欢的事情或能让你放松的事情。

最后我要再次强调:如果努力的方向错了,再高的生产力也毫无意义。应该多花点时间思考,什么才是值得投入精力去做的事情。

用符号思考。已知事件A成功的概率是 ∂,∂ 已经过大量统计学数据验证,是客观存在的。

那如何让事件A发生呢?

方法是:在基础概率高的情境中,做大分子。

比如,一件事情的成功概率是确定的,为了做成这件事,你可以做N个项目,但是无法保证哪个项目能跑出来。

那么可以选择同时测试3个、5个项目,甚至更多项目,当测试出一个成功概率最大的项目时,就把80%的资源全部投入进去,做到极致,从而获得非线性回报。

这个方法的关键点是:

1、基础概率估计。基础概率选错了,再怎么努力也没用。

先保证活着,然后才是活好。

关注对基础概率产生决定性影响的要素:地域、关键人等。关注很难随着时间改变而改变的重要变量,比如人性。人性中的趋利避害,喜欢、讨厌、恐惧。

很多时候是卡在你没有见过某个事情,对某个事情缺乏认知和眼界,导致估算错基础概率,或者选择了对你来说基础概率低的事情。

2、平衡项目之间的关系,不会相互争抢资源

做的N个项目,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都统一在一个大的目标/愿景之下,可能几个项目都在发挥你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难以控制或者控制成本很高的事情,那就不要试图控制,而是要建立激发个体活力的机制。并且机制越简单越好。

3、对单个项目投入产出的估计

不关注收益,而是关注成本。成本是实实在在发生的,收益是对未来的预期,不一定可控。

在测试项目时,要全力以赴,不要抱着有N个项目,这个项目失败了无所谓的心态。执行力要非常强悍。

这个方法或许适合:高度不确定性、高风险,变化迅速的领域。

但需要注意的是:别对人的理性抱有太高期待,误认为能够战胜情境。

20231120

美感是什么

美感是什么?可以换一个词:节省脑力。可能不那么准确,但能更好地理解美感。

当你觉得一个东西“美”时,大脑是什么感觉?心情轻松愉悦。

那什么东西能让人轻松愉悦?——秩序。这受限于大脑工作记忆。大脑更容易识别模式,记住组块。

诺曼在《设计心理学》 中提到复杂是表面看起来混乱,实则背后有隐藏的秩序。一团乱麻令人费解。一位摄影师朋友告诉我,摄影就是在复杂中寻找某种秩序。

那实现秩序有哪些方法呢?把握以下原则:

  • 设计四原则:对齐、对比、重复、亲密。
  • 时刻想怎么节省别人的脑力、体力,最好让人感受不到某样东西的存在。比如,设计大门,别人一看到门就知道怎么开,而不是门上贴“开”“推”;外卖盒子不要愚蠢到根本找不到从哪里打开;客户从买产品到结款要快速,中间不要有任何犹豫,比如结款还需要输入各种信息。
  • 简洁。不超过4个组块。少量产品实现多个功能,而非无限增加功能。值得学习的是MAC。

个人-情境互动的巧妙解

故事一:如何把个人目标放在合适情境中

主人公1983年生,广西人,中国农业大学本科,北大经济学硕士,某集团(L公司)总裁,2007年进入公司。L公司最神奇的是,全公司1.4万人,7000余人持股,营收300亿左右。今年7月份拜访过。

1、如何找工作

主人公硕士毕业后找工作的考虑:像北大毕业生一样去金融机构工作,拼不过这些聪明人,加上想回老家发展,于是在家乡找工作。

他是怎么找的?凭自己的学历优势,什么企业都能进。于是他将老家的所有企业排序,逐一投递简历,投简历时直接去了L公司总部,把简历交给保安。

为什么选择L公司?偶然因素是保安看他是北大毕业的,就直接把简历交给了公司创始人,没有走固定招聘流程。创始人发现其底层价值观与其相似,于是观察培养。其中一个细节是,创始人为了识别他是否能堪大任,月薪3年都是3000元,如果他走了也就算了。结果没走,加上其表现,于是加大培养。

巧妙解:

  • 高素质人才去人才密度不那么高的行业,更容易降维打击。但前提假设是,这个行业市场空间大、行业增速快、竞争格局未形成,有机会成为头部。
  • 利用个人优势,在情境中占据有利位置。个人优势包括难以改变的身高、年龄、外貌、出生地及父母等;学历、工作经历等;性格优势等。

2、如何脱颖而出

2009年,L公司员工持股机制受到挑战,在集团内部引发辩论,邓坚决站在创始人一边,赢得了信任。于是,创始人让他接手了销售压力最大的一家公司。

他打败竞争对手的方法很简单:称猪,即现场用称猪的重量,对比自家饲料与竞争对手饲料之间的效果。

他怎么想出这招的?市场调查。竞争对手前脚拜访完客户后,他后脚就去问客户,竞争对手和你聊了什么,怎么交流的,你为什么用竞争对手产品等。

他据此总结了一套打法。结果反败为胜,后来整个核心业务板块的销售部门都归他管了。

巧妙解:去最容易产生成果的地方,并且主导。比如搞定别人搞不定的客户。

3、如何找到配偶

他的做法比较巧妙:发起了一系列走进校园的交流活动,找到了一位大学老师作为妻子。

故事二:危机如何处理?

某国有企业生产的产品违规,被人举报到主管部门,如果核实,工厂就会被关闭。

该企业的负责人立马干了两件事:

  • 销毁证据。让业务员连夜支付费用将所有已进入市场的产品回收;给厂长下达命令,销毁所有生产记录,从数据信息到标签等等,并声明,若第二天的抽查发现任何记录,就撤他的职。
  • 承认错误。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主管部门门口。先承认错误,然后诉苦(关了1500人要失业)、拿出上级(关了国资委面子也不好看)。

经过一系列操作,工厂没关,加上另外两家民企工厂关了(在这家国企被举报前就关了),自己变成了市场老大。

其他不谈,从“个人-情境”角度看,当危机来临时,如何办呢?保持镇静,抓住关键。

故事三:氛围的重要性

情境是容器。要充分利用情境,调动情绪。

最我策划了一个交流活动,灯光、音乐、温度、人与人之间物理距离等等,都会对个人情绪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个人是否愿意交流。

于是在灯光、音乐、温度、人与人之间物理距离进行设计:灯光设置为柔和的淡黄色(使用购买的装饰灯);用一个有代入感的背景;音乐选择是纯音乐(不喧闹,能够使人平静的钢琴曲),音量不高于说话音量;围成一圈,便于交流;安排1-2名参与者带动氛围;温度控制在24摄氏度,避免让人昏昏欲睡,适当通风,

效果出乎意料。这就是情境的力量。还有很多改进空间。

所以,风氛围营造很重要。

根据情境行动

“有没有第三种可能”是更加从情境出发,去感知情境,根据情境行动。既然坐电梯比爬楼梯,可以更快速的拿到结果,干嘛要爬楼梯?既然走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为何还要在意社会的刻板印象?

而这里面的关键点是什么?

理解真实世界的运作逻辑。如理解社会运行规则、权利的规则、商业规则、教育规则等。

回归最基本的实体、属性、参数。尊重自然、尊重人性、尊重规律、尊重常识。(整理最重要学科的最重要知识)

基于概率去行动。基于概率和统计规律去行动,才更更好地拥抱不确定性。

把事情往简单做

更加清晰地意识到,面对复杂的事物,划分组块,回到基本点思考,事情就会变得简单很多。不论事情多么复杂,脑能记住的组块不超过四个。

所以,要划分组块,把事情往简单做,但做到极致,并且叠加大时间周期。比如:

(1)企业运营 = 测试需求–>放大规模,或者创造产品-营销产品

(2)实现目标:确定目标、拆解为子目标、凑齐实现目标的条件。

(3)组织管理 = 对外(客户价值)、对内(员工价值)。

(4)企业留人:薪酬留人、事业留人、感情(文化)留人。

(5)三段论思考: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

……

观察到的一些行动

和某人身上看到的。

1、知道哪些是实的,哪些是虚的。

为了说服学校领导、老师和地方政府等合作方,他制作了符合讲故事逻辑的PPT。

在“实”与“虚”的区分上,那张关键的幻灯片内容具体、制作扎实,并已取得一些成效。慢慢地相信他的人才增多了。他目前还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带着这些学生实践他的教育理念。

再一次感到语言学的陷阱,只有“实”的或者只知道蒙头干事,没有“虚”的也不行,但“实”的部分要大于“虚”的部分。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知道哪些是虚的,哪些是实的。而本质一般和“交易”、“安全感”有关,你有什么我有什么,你能得到什么我要得到什么。别被华丽的语言绕进去。

2、对自我认识清晰。

他清楚自己的职责:确定大方向并为老师和学生创造施展才能的条件,如争取资源。不是整天盯着学院的老师怎么搞科研,搞科研老师比他懂。所以,他会去创新很多东西,给老师拉很多资源。即使是与他性格不合,但有才华的人,他也能包容。

如果没有增量,没有发展,是解决不了教师积极性问题的。正如企业一样,没有业绩增长,组织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比如,某学校领导上任后,为了还学校的债,教师工资几年没涨,怨声载道。此时,如果他想办法,把一直向某亏损项目投的钱用来补贴老师,老师会不会更满意?

3、争取成为规则制定者,而非在规则下抢地盘。

部里有个项目,学校里面的部门忙着抢占了3个,5个省。他说如果他去做,可以利用学校的牌子把整个事情承接下来,还是有可能的。其他头部学校抢走了全国乡村振兴的县长、书记培训项目。学校是不是可以搞一个针对分管农业的副县长的培训项目,与清华北大错位竞争?

4、国际视野。

他曾在国外留学,并访问了美国多个州,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拥有国际视野。期间也谈到国际顶尖的农科院校转型问题。

提高时间利用率

时间分配上,要意识到:

  • 投入的时间长短与产出并非线性关系。并非工作时间越长,产出越高;并非一直想着目标,目标就能加快实现。
  • 留有空间。漫无目的的做事情,才可能激发创造性。
  • 伟大的事情不是靠时间堆出来的,而是一不留神做成的。结果是顺气自然的,无需关心,更重要的是关心两个人(客户、员工),两笔钱(成本、现金流),自我批判。

我想起了最近游泳的经历,越紧张,越浮不起来;反而越放松,越能够利用水波,不费力还游得快。时间分配,也应如此。

背景:今天事情好多,与很多人一对一沟通,好多事情太消耗脑力。上午在处理税务、招聘,下午对接参观、产品销售、安排江苏出差。接着切换到另两个项目处理技术、运营、写作。以下是初步拟定的清单:

  • 全局:一上来就知道目标、关键节点,知道应该往哪里发力。
  • 重点:时间投入到最有价值的事情,一些事做到60分就可以,放弃无效会议、无效聚会。不要根据事情的难度去看做不做,而是根据事情值不值得做去判断,即便很难但是正确的事情,也要做。
  • 唯一重要的事:交钱的客户感到值不值,能不能让客户交钱。
  • 最终交付为导向:反向确定事项、责任人、时间节点。
  • 协作:讲清楚目标、主要事项、时间节点、责任人、寻求资源方式。
  • 分权:避免一次性沟通过多人员或管理过多项目。要把一些事情交给别人做,抓住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 分组:事情分成头脑能记忆的,比如按照2*2矩阵,把事情分成必须做有价值,必须做价值小,可不做有价值,可不做无价值。
  • 外包:外包或者借助社群的力量。
  • 任务切换:不要一直做一件事情,利于保持大脑活跃。
  • 中午休息:午睡15分钟。

十一期间,某企业董事长(兼CEO)和副总来公司拜访,交流了一天。公司创立20多年,是某个地区细分饲料行业的老大,年营收8-10亿,净利润1亿以上,现有5个分公司,2个工厂(新厂投资1.3-1.5亿,明年投产),1000人左右,营销人员两百多人。京冀市场占总营收50%以上,其他地区占营收50%。

这家企业已交流多次。董事长从某985院校动物营养专业硕士毕业后,在一家外企工作几年,30岁左右便和她的先生以及三个好友,创办了这家企业。

此处先写两个交流后,印象深刻的细节。

1

第一个细节:你的时间是如何分配的?

交流伊始,董事长抛出两个疑问:目前做的市场是不是到头了,要不要继续投入?公司想做预混料和反刍料市场,能不能做,怎么做?

我们也不知道答案,但是我们知道如何找到答案。于是,抛出一连串问题:为什么东北的市场卖不进去?和其他3家竞争对手相比,差异化在哪里?经销商凭什么卖你们的产品?小散户退出后,怎么销售?为什么想到切入预混料市场?

他们回答得并不好。我见过回答得好的企业是如何回答的,他会清晰地用“1、2、3”告诉你,为什么做?(市场机会在哪里?优势在哪里?)怎么做?如果他们能清晰地回答,也不会那么没底气纠结做还是不做了。

再进一步问董事长:你的时间是如何分配的?

她回答,40%用于技术,40%用于团队管理,10%用于学习,10%用于外联。这个时间分配有问题么?

做企业有一些基本规律:问题的解决方法、产品创新来自市场一线;企业内部都是成本,利润来自客户;对外大于对内。

董事长花在市场上的时间是不够的。这里说的市场包括客户、政策制定者、科研院所、经销商、供应商、竞争对手等构成的产业生态。中小企业要对整个产业生态了然于胸。

她已经很久没有直接和养殖场交流了,她对市场的认识来自分公司总经理、营销负责人、营销经理的汇报。然而,你听到的信息都是被过滤了的,是失真的。为什么?假如你是营销经理,市场上不好的声音,你敢直接告诉董事长么?

所以,你对一线市场的具身感知,任何人都代替不了。再大的企业,CEO都要去了解一线市场,要对市场有“质感”和敏锐度。比如,一家企业做市场调研,问客户本公司疫苗独特性在哪儿?客户回答:打了不打呼噜。这家公司,直接把产品的Slogan改为“打了不打呼噜的疫苗”,结果疫苗销售额增长50%。一家企业调研市场时发现,用户直接用用手拿某个产品,会被冻伤(-180摄氏度保存),于是赠送手套夹子给客户,结果产品大卖,竞争对手都没这么干过。

那如何去了解一线市场呢?方式有很多:最常见的方式是,直接拿出一周或者一个月时间和业务员一起拜访客户。还可以不定期抽调一线业务员回总部交流。也可以举办大客户交流会。互联网企业可能有所不同,可以采用A/B测试,关键数据指标跟踪等方式。

除了增加分配到市场上的时间比例外,还需要明白把时间放在哪儿,产出最大。此处要明白,你的时间,要分配到正确的事情上。

2

第二个细节:把企业卖了,那我干啥?

某次上课,这位董事长问了一位清华大学教授一个问题,这位教授直接说:建议你把公司卖了。董事长先是一愣,接着说我把企业卖了,那我干啥?

从投资角度看,卖了的确是最划算的,一卖就可以分到几辈子都花不完的钱。但是卖了之后,去周游世界?这不是她所追求的。

今天中午又谈到这件事,加上今天交流对她的判断,逐渐清楚背后的矛盾。

这要回答她的人性系统。她本硕就读于985院校动物营养学专业,东北人,智商中高,理商中高。偏内向,自主、竞争、高宜人性。她和她的先生关系不错,育有1儿1女,另外2个合伙人也听她的。

她爱好学习,到处报班学习,每次交流,都拿着本子认真记录。送给她一本《聪明的阅读者》,没想到她竟然认真读了。她很有上进心,希望一直前进。

但作为女企业家,她的成就动机,有些不同。去年和今年都听她数次谈到,不想因为做公司,把自己弄得焦头烂额;不想公司做大了,自己啥也没得到,她要有自己的生活,喜欢的东西就会去买,几个股东开玩笑“只买贵的,不要好的”。

她把这种上进心称为:介于强烈企图心和躺平之间的状态。她自己并没有必须要达到某个目标,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魄力,但是又希望越做越好。她举了一个例子,10年前,要投资建设一个工厂,地皮要价800万,但她只想给780万,不是出不起20万,而是没有下决心一定要建设这个工厂。现在回想起来,错过了这个向外扩张的绝佳时期。

这是她的优点。20多年来,公司平稳发展,从未向银行贷过一分钱,直到去年才投资建第二个工厂,公司一直守住天津大本营,2015年左右才对外开设分公司。她显得不那么强势,能团结合伙人,合伙人20多年都没有闹翻,不断改善生产配方,保证公司持续平稳发展。和另外几个合伙人相比,她的上进心、竞争意识已经很强了。

这个状态是不是最佳状态呢?我们并没有答案,把这个题目抛给了她。中国畜牧业发展的黄金20年,坐在电梯里,不那么努力,就能跟着上升。但现在,整体局势、行业生态正剧烈变化,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或许正迎来二次腾飞的机会。

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和靠谱的合伙人、团队一同前进,相信他们一定会迎来新的发展。

3年前的9月份,新疆。那里有一望无际的沙漠,美丽的博斯腾湖,大快朵颐的馕坑肉,豪爽热情的人们。孤生一人,完成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赶在10月1日凌晨1:30,我回到了北京,那是一次巨大的成长。

1年前的4月份,四川甘孜州。那里有艰险难走的盘山公路,4000米的海拔皑皑白雪,淳朴的人儿。深夜,忽见窗外高耸的群山,默默伫立在那儿,任凭雨打,日落星移,千百年,顿感生命渺小,时不我待。

而今年,过得异常快,从夏天到秋天,能感受到自己的变化。中秋聚会,半年多不见的好友(认识快5年了),直言我的气质变了。嗯,面对人、面对事、面对历史,逐渐有了一些(像是)自己的认识。

9月输出了不少思考,似乎把在新疆、甘孜的思考打通了,特整理在此。

这些思考多是观点,并不代表已经阶段性总结了我对相关话题的所有思考。我尽可能确保这些观点基于大量事实和数据、已经被反复验证,但仍然有可能错误。

基础

1. 个人概念

今晚听行为分析心理剧,讲的是「行为三角」,很有意思:一组同学在工作情境中,让改变现实生活中职场身份,让还未毕业的同学扮演老板,让几位有10年以上职场经验的同学扮演员工;一组同学在两性情境中,让男生扮演女生,女生扮演男生。

身份一转变,更容易从第三方看待事物、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个人概念。

行为模式背后反映的是个人概念框架,所有个人概念整合在一起,形成对自己或者他人过得“好”和“不好”的判断。所有个人概念整合在一起,会形成意象原型。

那么,如何识别自己头脑中的个人概念并加以改变,如何识别他人头脑中的个人概念并加以改变呢?

首先,要从原理上理解个人概念是如何产生的。 个人概念产生的逻辑是:从情境中感知信息,在头脑中形成预测,根据情境纠正(强化或者削弱)预测,形成稳定的概念,继续根据情境预测纠正。

可以发现:建立在真实世界/现实世界基础上的个人概念,才是可靠的;个人概念只不过是真实世界的抽象,不一定准确;个人概念和情境相互作用,个人概念可以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改变个人概念,可以改变解释框架,核心还是改变情境。

接着,借助一些简单的方法识别个人概念(还未进行考证):

1)因果归因法:解释事情的框架背后,折射个人概念。“发生了XX,TA认为XX,于是采取了XX行动,感到XX情绪,反映了他XX概念,这些概念来自XX”

2)高频词汇法:日常使用最高频的词汇。

3)时间利用法:时间利用方式,反映行为模式,进而反映对事情的看法(概念)。

4)复盘:站在第三者审视自己的假设。

最后,如何改变个人概念呢? 因人而异。于我而言,开放性高,善于复盘和反思,为此改变个人概念的方式包括:复盘(核心是回到实体、找差距)、阅读人物传记/各类真实人物故事、见各种各样的人。

说到底,还是要回到真实世界,通过行动与真实世界交互,替换、迁移情境。不要沉迷于个人构造的世界中。

2. 品味

只有见识过足够多高手、作品,你才会形成品味,知道如何选择。

场景1:某企业家去领一个全国性奖,感叹自己企业和另外19家优秀企业相比,差距太大了。她属于京津冀地区某细分领域老大,员工近1000人,2个工厂。而和她同台的企业包括温氏食品、中兴通讯等。她听完分享后发现,喔,原来企业还可以这么做,这激发了她的行动力。

场景2:一位安徽宣城企业家,把皖南土鸡做到一个相当大的体量,这几年越做越好。问他为何不做品牌,他清楚的告诉我:他的能力是做食材,经营合作社,不是做品牌。而他做出这种判断,来自于见过盒马、美团、头部品牌商如何做终端的,他拼不过,他也知道这些做终端的拼不过他。

场景3:高铁上看保罗·格雷厄姆文章。他提到创办YC,大规模筛选有潜力的年轻人,帮助年轻人创业,创业早+YC的成熟创业经验指导,这些年轻人更容易成功;他提到新点子不是闷头想出来的,而是来自专家和专家交流激发的。

这3个场景背后,反映了:

要不断接触更优秀的人和组织。做强者圈子中的能力最弱的,比做弱者圈子中的能力最强的好。这样你才能感受到差距,差距形成势能,才有动力。

紧跟优秀实践、高手、读好书。人和人智商、技能差不多,真正拉开差距的是你知不知道、见没见过。你见过了,自然就会做,不会做,是你没有见过。比如,你没见过同时读1万篇文献,自然不知道还有这种学习方法。你没见过领域内最优秀专家工作模式、思考方式,自然不知道如何更优雅的工作。

为什么要往优质大学、头部公司、行政系统里面挤?因为这些组织自带优势,优秀的人聚集在此,深处其中的人,能享受到情境优势(如自带光环),生存发展好的概率更大。但是,也有例外,关键是“情境-个人”匹配,其中情境第一,个人努力的作用在情境(趋势、位势)面前微不足道,只不过是在搏一个概率。

3. 压力管理

面临压力-不可控情境一般的体验是:

=> 没什么大不了的,我能解决。

=> 尝试很多种方法后没结果。想放弃,或者后悔之前没早做打算出现这种情况。

=> 接着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以缓解压力,此时可能还会继续想这件事。有的人通过不断抽烟的方式,有的人找闺蜜,有的人睡觉,方法不同。还有的尽责性低的人,会找借口,直接放弃。

=> 想着不能放弃,这件事情解决后很有价值,而且对别人的承诺,说到做到。

=> 继续找解决方法。此时可能“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不会再在意自己会不会了,尝试之前想了但不敢干的方法,只有一个信念“无论如何,就是要干成”。

=> 最后问题解决了。你可能都不知道问题是怎么解决的,但此时你认为之前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再去看整个过程,你会认为也不过如此,怎么深处情境中,表现得如此焦虑?如此低沉?

整个过程,可以发现一些应对压力-不可控情境的方法:

1)不要让自己处在压力-不可控情境中。包括事前处理掉潜在风险、不要拖延、不要高估自身实力、留有缓冲时间、不要太高预期、不要做远远超出自身能力的事情。

2)行动,持续不断行动。沉迷在情绪中是没用的,只有行动才能解决问题,激发行动的方法有:意义(成就)激发法、恐惧激发法、替换情境要素等。一件事情只有你从心底认为“值”,你才会有很强的行动力。对一件事缺乏执行力,本质上是这件事的价值,没有大到你必须做成才不后悔的地步。

3)交给时间。暂时不考虑这件事,时间自会解决一切问题。你焦虑、再怎么迫切解决,都是无果的,因为需要时间。

买的绿植和花到了,鼓捣了半天,多种点绿植、小区绿化率高点、楼层低点、多看绿色,心情更好和工作效率的确会更高。

做事

1. 目标

大胆想象。要有一个长远目标和一个非常现实的目标,不要做规划。长远目标,不能偏。基于目标找资源、补能力。此时,不再停留在理念。干了再说,行动带来行动,行动带来结果。做成一件事的路径不止一条,不要被现实条件约束。但是,不是蛮干。怎么辨别做的事情,是不是在做白日梦?看自己认识的人里面有没有人干过、计算概率、回到最底层原理(如成本-收益;人性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

公司只是完成作品,积累资源和能力的平台而已。要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根据地衡量指标:人:公司内部、产业链上下游有多少人愿意和你合作,即便你离开现有公司;钱:手上的资金及能调用的资金; 事:做的事情是否卡住关键交易环节,稀缺性。

保持心气,和比自己强的人学习。此处要避免一个陷阱:心气是用来增强动机,树立更高目标,不断超越自己的,不是用来傲娇的。

张唐之先生能受到这么多人缅怀,不是因为他做出了2年百亿级别的企业,提出了“服务营销、微利营销、密集开发”、饲料企业做食品等业内现在还用的理念。而是因为他的为人,以及他创办的六合商学院培养的人、从他公司出去的人,创办了几十家有影响力的企业。为何不去解决行业面临的大问题,几十年后桃李满天下,甚至在中国农业食品发展史上留下一笔。

2. 极致化

聚焦,即一个公司只把一个实体做到极致(实体可以是一个产品、项目、某种服务、某种资源、某种能力)。什么都想做,什么都做,一定做不好、做不大。

极致化,意味着取得压倒性优势,从量和质上压倒对方。聚焦时要注意,哪些是实的,哪些是虚的。实的部分,要大于虚的部分。一好友与全国知名品牌授权品牌,他先把橄榄油做到极致,而不是一下推出5种油,是不是会更好?一人做了款预制菜,不突出“健康,零添加”,而是突出20元管饱、是不是会更好?

聚焦、极致化,意味着做自己最擅长的事。一个朋友终于知道自己最擅长的是,搞定各种资源关系+寻找运营负责人,而不是自己下场干项目。他卡住关键资源,锁定重点项目(不要什么项目都做),合理预期(10个项目成3个),可能效果更好。

3. 结果检验

做人要有理想和温度,做事要现实和理性。做商业类项目,没有结果,就没有价值。不要高估别人对你的信任,别人对你的信任,建立在你能给他稳定结果,甚至结果远超别人预期,也就是“靠谱”。别人把事交给你,那是对你的信任,虽然没说给你多少时间,但你要默认:最多给你3个月时间。而要想产生结果,一定要注重市场和一线。

做农业的人,特别喜欢讲情怀,不谈现实。情怀是讲给消费者、政府听的,不是用来搞企业经营的。很多人没有对行业的基本认知,先说三条:农业食品行业本质是制造业,制造的是工业原料(如蚕丝、棕榈油、木材)、食品,一定要有制造业思维:对成品的质量、成本、交货期负责;生产环节天然适合小农户、家庭农场,很多企业偏偏要去从事这个环节,重资产、高风险、低收益;政策的谎言,企业做好企业该做的事情,不要用情怀自我感动。

很佩服某位老师的初心,希望帮助农户,振兴农业,给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他一腔热血,精神值得学习、值得敬佩。从现实考虑,只有选择在正确时间、正确地点做正确的事,才会有好结果。他本来擅长书面语言,给人高大上、精英的感觉,结果做了不能发挥咨询、写作优势的事情,全国到处跑,情境有点不对。其次,农业食品领域,不是所有方向都值得做,低毛利、保质期短的做起来很辛苦。另外,并不是一提到农业食品,就要去做种殖养殖环节,可不可以从养老、大健康、教育角度切入,或者用做快消品的思维去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4. 项目成事

一个项目,只有参与各方都受益,才可能长久。你要知道对方最想从项目中得到什么。把功劳往自己身上揽,看不到他人的付出,会导致他人心理不平衡,要责任-功劳对等。

管理都是成本,要最小化。公司只做两件事:创造产品、营销产品。不能直接创造价值的部门,要精简,或者说,公司只有两个部门:直接服务客户的部门,支持服务客户的部门。协作的人越少越好。不然沟通成本太高。

选人,要赛马而不相马。是骡子是马,拉在市场上跑跑,自然知道,要建立好赛马机制。不要控制情境中的人,而是创造能让人发挥优势的情境。一个项目没做成功,要么的项目问题,要么是人的问题,此时要分析。为什么要赛马?不能带领大家打胜仗,就难以服众。如果暂时没有结果,也要给人“希望”,不传递负能量,一看到负能量,立马叫停。

职场中与直属领导建立关系。首先,你要有能力做成事,这是基础。其次,让他们相信你是“自己人”。核心是“靠谱”,但千万别成职场混子、老油条。一位朋友这方面做得很好,帮助直属领导搞定直属领导,除同事关系外,他还和上级建立了私交。部门里评优评奖都有他的份,即便离职了,直属领导还是愿意帮他,甚至和他一起创业。

做人

1. 原则

一位亲人的病情终于稳定。这位亲人在县城算是做得还可以的“包工头”,伴随房地产快速发展的20年,生活越来越好,县里面的大项目参与不少。本以为能安享晚年,突得恶疾,不到50岁,留下一堆事情待家人处理,毫无防备。

感叹命运无常,深深触动。结合开智大会想明白的道理,今后更加严格的遵守以下原则:

  • 身心健康第一。长期锻炼,永远乐观,亲近自然,感恩,作息规律。活得足够长、足够健康是一切的前提。
  • 惜时,有所成就。不是精确计算每分每秒,而是珍惜当下,要有作品,持续行动,行动中找意义。暂时放下“执念”,那是下个人生阶段的目标,什么都耽误,不能耽误“赚钱”。
  • 珍惜家人、朋友、对我重要的人。主动联系他们,给他们支持和帮助。人品和信用不可丢。钱可以不赚,但是人品和信用
  • 体验。独立思考,尊重多样性和独特性;没尝试过的,有机会都尝试。

2. 感恩

由于行业属性,一过节收到的全是农产品。这几天都在收学员寄的礼物:石榴、枣子、葡萄、番茄、虾青素鸡蛋、大米、猪肉、鸡肉、牛肉、酒、茶……。都可以开个生鲜店了。

去年开始,我过节会给亲人、师友、重要合作伙伴送些礼物。或者发祝福。以前不好意思送,现在发现,表达对他人的感激,还是要靠实际行动,不能只在心里默默感激。

3. 仪式感

去参加婚礼。整个婚礼我在思考,如此多看似繁琐的流程,到底是为了什么?直到我看到新郎新娘当着所有亲朋好友的面说“我愿意”,新娘、公婆当着亲朋好友的面改口。我才明白其中道理。当时很感动。多么庄严的承诺,要是我做不到,我肯定不好意思说出口。

这就是仪式感的价值。借助三书六礼、庄严的仪式、亲朋好友见证等,传递男女双方相互在乎,两方家庭相互认可。即是承诺,也是监督。

这就是所谓的文化。流程和习俗背后反映了双方对婚礼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人婚后能否幸福。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有的流程可能需要跟着改变了,但流程背后的寓意值得保留。

另外的感想是,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夫妻之间也要有各自的空间。

读史

1. 历史书

读史明智。好久没看历史著作了,昨晚到今早都在看,发现我的历史知识体系太破碎了:囫囵吞枣的读过《资治通鉴》《史记》《全球通史》《罗马帝国兴衰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万历十五年》《读史阅世六十年》《隆美尔战时文件》《战略管理思想史》《中国哲学简史》《博学者与他们的时代》《信息简史》等著作,B站上追过博主讲解《东周列国志》,看过《大秦帝国》《汉武大帝》《雍正王朝》《康熙王朝》等历史剧。去过上海、北京不少博物馆。

今后读历史书,应该更加聚焦和注重体系。

历史著作分为三种:历史研究类、通史、专题史与断代史。按照“目录书-基本书-著书立说”的阅读方法,我为何读?读什么?怎么读?

为何读?读史明智,博古通今。

读什么?

1、目录书

历史研究类:《资治通鉴》《读通鉴论》《论历史》(费尔南·布罗代尔)

通史:《中国通史》《国史大纲》《剑桥中国史》|《罗马帝国兴衰史》《全球通史》《历史研究》

专题史与断代史:《中国科学技术史》《罗马帝国兴衰史》《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博学者与他们的时代》《教皇史》

2、基本书

桑兵、钱穆、何炳棣、王船山

怎么读?

目录书-基本书-写笔记。当前人生阶段,读历史不是重点,也很难静下心来读历史。可先读《国史大纲》《全球通史》《科学技术史手册》《中国科学技术史》等目录书,配合《信息简史》等专题史,与当前有明显关系的。阅读频率可能是每个月读3小时。

2. 读休谟

阅读休谟《人性论》时,大为惊叹。

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年5月7日—1776年8月25日),历史学家、哲学家,认知科学鼻祖,其是西方哲学史上重要人物,苏格兰启蒙运动重要推动人物,成名作《人性论》。

出生一个相对富裕家庭,早年丧父,12岁进入爱丁堡大学,本想从事法律行业,后迷恋上了哲学,有了“一种对于学习哲学和知识以外所有事物的极度厌烦感,当我的家人想像我正在阅读屋埃特和维尼阿斯(两位当时著名的法学家)时,我实际上却是在阅读西塞罗和维吉尔的著作。”。

18岁在哲学研究上取得突破,在短暂的打工生涯后,回归哲学,下定决心“抛弃其他所有快乐和事业,完全奉献在这个领域上。”少年在26岁那年,完成了《人性论》(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

这本书当时出版后,并没带来多大影响力。但他依然保持乐观,在乡下努力研读。他试着精简著作出版《人性论摘要》,依然没有带来多大影响力。这让他精神错乱,回归平凡生活,研究历史,写作的《英格兰史》,作为因格兰历史基础著作60-70年。

时间不能淘汰的,终究是经典,《人性论》的价值逐渐彰显,奠定了休谟在哲学史上的地位。

休谟在知识、经验、因果、道德、社会契约等等方面,提出了一套体系。

核心思想包括:

  • 经验主义:知识源于经验,反对理性主义。
  • 因果关系:对因果关系的认知,取决于情绪、习俗、和习惯,不取决于理性、概念、自然定律。
  • 道德相对主义: 道德基于人的情感和偏好,而非绝对的理性原则。

End.

20231001

第一次参加开智大会,感觉氛围真的很棒,高信息浓度、高信任,见到了好多网友,意犹未尽。

最近一年,我在开智听到或者看到最多的词,似乎是“情境”和“行动”,有阳老师一口气出了几本书、带领大家跑步进入AI新时代的行动,有我在咨询师帮助下不断优化情境和行动,还看到了同侪不断行动、迎来转变。

阳老师以《看见更大的世界:成为智能时代的行动者》为题演讲,“更大的世界”强调接近现实(真实)世界,而非困于心念世界,改变解释框架”;“行动者”强调聪明的行动。

如果把听后心得总结为一句话,我认为是:从现实(真实)世界出发,遵循最小阻力,持续行动,获得反馈,根据反馈调整行动,自然带来好运,发现意义和价值。

聪明的行动

情境先行,而非个人概念先行

按照情境行动周期,情境— >感知—>认知(个人概念)—>情绪—>行动。情境是容器,但我们容易低估情景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只强调“个人”和“情绪”,不重视“情境”,没有远离、替换不适合的情境。

实际上,概念、情绪是基于客观世界建构出来的。建构过程中必然会损失真实世界的信息,容易陷入语言学陷阱中,加上受到社会规范、教育的谎言、社会刻板印象影响,可能并不那么可靠。弄不好会执念太深,反复纠结一些个人概念,纠结某些无关紧要的细节,忽视最终目标,不断重复某种行为模式。

我之前会做很多计划规划,每次行动前,会先证明行动的意义和价值,才去行动,但每次的结果都未达到预期。直到去年才发现,计划规划的目标只是个人概念,而这个目标的来源,并不那么靠谱。

此时,需要先干了再说 。先改变情境可以改变、可以替换的要素,在实践中解释世界、认识世界。随遇而安,逐水草而居,反而更能持久,哪有那么多的标准答案,必须按照标准答案、社会规范做事。

但是先干了再说,并不是蛮干。如果我们对真实世界,有所认知,行动的效果会更好。如何更好地接近真实世界呢?

一方面,可以寻找信息世界、物理世界、生物世界难以改变的参数,或者重要学科的重要框架,避免认知偏差等,这些在开智的英才四课有所提及。

另一方面,要多读好书,见高人。没有见过足够多的好东西,你就没有对好东西的品味。你身边都是高手,你的水平,自然也会提高。

改变解释框架

现实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我们要能够兼容看起来很矛盾的事物,才不至于陷入单一解释框架。要建立独特的知识体系,独特的解释框架,放弃追求标准答案。

“这件事没有我会怎么样”,让自己后退一步,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待自己的心念世界,观察心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距。当用“这件事没有我会怎么样”思考时,会发现之前在意的东西可能只是细节,或者“我应该去做什么都耽误,但不能耽误的XX”,或者发现“我也受到了XX观念影响”。这样才不至于陷入心念世界,找到心念世界、现实世界、真实世界的平衡。

最小阻力

为了增强行动力,可以放大每个人生周期中最重要目标,其他事情先靠边。比如,什么都耽误,不能耽误“赚钱”。当有一件核心事情牵引时,你的注意力、时间利用效率才会提高。不然会东想西想,3年后仍然纠结3年前的纠结。

行动时的最小阻力,符合最省力原则,可能是直觉式行动,而非理性计算的行动。但是,大脑经常会出现一个错误,最小阻力的行动往往靠直觉(常识)就可以得出,但是我们并不一定会按此行动,反而会去追求更复杂、更耗脑力的行动,这点需要注意。

此外,最小阻力能够帮你你快速行动起来,但是后期行为瘫痪,主要是缺乏反馈。所以,要让行动获得奖赏,行动飞轮才能转起来。

行动者的气质

老师总结为“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大老粗’”。

记得5年前,去听某位头部咨询公司创始人的分享,他说了一句话,大概是“走向市场、去经历、去感受、去磨练,脱掉书生气,少一点精英意识,少一点自说自话,少一点自以为是”。这也是白领和知识分子经常犯的错误。很多时候,太不好意思、太在意面子、太在意自尊、太矫情、内心戏太多,反而耽误自己的发展。

行动时,要有湖南蛮子的匪气,简单直接,直奔目的。就像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创业者的行动

开智大会末尾,听到阳老师给两位同学商业项目提供建议。

今年2月4日是我第一次线下见到阳老师,没想到他是“搞钱”高手,看问题直达本质,颠覆了我对阳老师过往印象。今年阳老师在线下分享、知识星球也灌水了很多类似内容,今年好像大家对这个话题关注度上升,我发现有不少共性的地方。

以本次午餐的分享为基础(只听了很少一部分),结合阳老师过往分享、我的思考和观察,尝试将共性总结为七条。还不全面,待不断实践、完善。

1. 大胆想象。

先有目标(大方向),根据目标去找资源、补能力,而非像大部分人一样,纠结于现实困难,怕这怕那。要“伟力归于己身”。

比如想做某个产品,不懂编程,那就立即学或者找懂的人。思考逻辑是:做什么,怎么做,差什么,补什么。

2. 开创新品类。

寻找利基市场,开创全新品类,并且在这个品类做到第一,一毫米宽,一万米深。开创品类时,要注意解决核心矛盾。

其次,新品类并非要完全原创,可以在现有产品上微创新,如工业品改善包装,增强设计美感;如建议深圳某同学,只在大厂密集的办公区开健身房;如建议某位做SAAS的同学,收录3万个网站,做到极致,而非3000个,才能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

3. 看起来简单粗暴的模式,越具有生命力,越持久。

交易环节越多、变量越多,越脆弱。做事要实用主义,怎么快、怎么省力就怎么来,要把复杂的事情往简单去做,在遵从责任-功劳对等、基本道德基础上,不要被所谓的规则、制度、看起来很正确的观念束缚。

公司只有开发产品、营销产品两件事。基本逻辑是,发现某种需求,开发产品/服务满足需求,模式跑通后,不断复制。越稀缺,越有价值。SKU越精越好复制,要一招鲜,吃遍天,比如长沙某家连锁按摩店,只有两个价位的产品,只接受线上预约,这大大减少了成交环节,更容易形成连锁。

4. 成本最小原则。

在精益创业基础上,还要注意“最小成本”。收入是对未来的预期,不一定能达到,但成本是实实在在的支出。

严格控制成本,砍掉不必要的成本,才有机会多次测验需求、才能让ROI最大化。正如自然界存活期长的生物,都是能耗最低的生物。

成本领先,再叠加大时间周期,胜出。可招可不招的人,不招;可买可不买的设备,不买;可做可不做的功能,不做。如开智固定资产少,运营成本可能较低,都是精英员工,能保证在大时间周期内,产生复利。

5. 只做最核心的部分。

非核心环节,外包或者通过社群力量解决。产品一开始就要奔着盈利去,其他都是扯淡。

6. 知识型IP发展。

营收做到30–3000万的个人IP,可能IP本人+几个助理就可以实现。做到3000万-3亿,可能要靠制度、流程。3亿-10亿则和行业赛道、制度、流程、文化等有关。

IP做起来后,要进行利益保护,制造或者保护稀缺性,如成立协会、工会、联盟等类似组织。比如弗洛伊德100年前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至今仍然很难找到咨询师完整的咨询录像。

此外可以利用社会机制的先天漏洞分类,比如只有女性才能加入的组织、只有上市公司CHO才能加入的组织、只有XX大学才能加入的组织。

7. 理想的CEO人选。

详细内容见https://t.zsxq.com/12PvDYw6y

像毛主席等湖南人一样,匪气加文化,不要假清高、要面子、文人相轻、眼高手低,该拿资源时,不手软。

知识型公司,CEO本身就应该是最大的IP。比如咨询工作室,CEO本身就是一流的咨询师、最大的IP,要能做到哪怕所有咨询师都跑了,也能独立完成咨询交付。

以上所有一切,进入实践后,都不重要,可能都是错的,行动最重要。只有正确认知,加持续行动,基于真实世界的反馈行动,才能越来越好。

注:以上观点仅代表个人,与第三方无任何关系。

20230912

……(因涉及隐私,此处省略2000字)

我从第一位老板身上学到的,是他说过的三句话:

1、一个项目,只有各方都有利可图,才可能做成功。

2、销售需要根据销售对象(客户/上级/员工/供应商等)的特点,选择能够说服他人的点。

3、和气生财。

我从第二位老板身上学到的东西很多,他对我影响比较大的理念如下:

1、永远乐观。相信没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2、看本质。要结构化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抓重点,任何事情三点说明白。

3、契约精神。一切按照规则办事,讲究责任-功劳对等。

两人的人生发展轨迹,有其内在规律:

什么人生阶段干什么事。30岁前是技能资本、文化资本积累期,他们均组建了家庭。36岁是人生转折点,40岁-50岁是出大作品的关键时期,大部分钱都是40岁后赚到的,50岁后几乎不可能冲在前线,需要得力的人、健全体系配合落地,否则会走下坡路。

情境大于个人努力。他们均在合适的时机,选择了合适的行业、公司,先建立一个根据地,再扩大根据地。两人在转折点,都恰到好处的把人性系统与情境结合。比如,他们都做成了上市公司董事长,这和当时的时机密不可分。可以持续学习他们在人生发展转折点,是如何认识情境、采取行动的。

企图心+持续行动。其中,他们都有强烈的企图心,善于利益整合和统筹资源。而在公司快速成长期,均没有远离市场一线。另外,他们是绝对的行动派,有一个想法就大胆去探索。

0%